分享

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

 昵称44413466 2017-10-20

艾灸借助艾火或药物的作用使施灸部位发热、充血甚至起泡,从而达到温散寒邪、温通经络、回阳救逆、消瘀散结、强身健体等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目的。但艾灸也有其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如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均不宜施灸;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均不能施灸;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同时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防止受凉,以免影响疗效;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如有起泡,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泡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

1.痹证灸治可祛风利湿散寒,泄热通经,调和气血。取病变相应经脉腧穴。如曲池、阳陵泉、腰阳关、环跳、大椎、风市、昆仑、肩髃、阳池、外关、悬钟、犊鼻、足三里、解溪等。

2.肩凝症灸治可祛风散寒利湿,活血通络止痛。取阳明、少阳、太阳经腧穴,如阿是穴、肩髃、肩髎、秉风、尺泽、风池、曲池、养老等.微信号:xuejiufa分享.

3.颈椎综合征灸治可祛风散寒,活血祛瘀。多取督脉及病变局部腧穴,如阿是穴、大椎、风池、肩髃、尺泽、大杼、后溪等。

4.坐骨神经痛:灸治可温经通络,祛风散寒利湿。取足三阴经和腰骶腧穴,如阿是穴(病变压痛点)、八髎、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5.牙痛灸治可疏风清热,益阴降火。取阳明经、足少阴经腧穴,如合谷、承浆、颊车、内庭、列缺、鱼际、太溪、阴谷、曲池等。用艾炷隔蒜灸,治疗牙痛效较显。

6.小儿遗尿症灸治可温肾固摄,补中益气。取任脉、足太阳经、足三阴经穴。如大敦、阴陵泉、横骨、三阴交、膀胱俞、气海、肾俞、命门、关元、中极等。

7.感冒灸法对风寒感冒,有疏风散寒,调和营卫,解表宣肺之功效。取督脉、足太阳、阳明经腧穴,如风池、风门、大椎、肺俞、列缺、孔最、合谷等,用艾条温和灸,每穴再次灸10~15分钟,每日l~2次;或艾炷隔姜灸,每次2~4穴,每穴灸5~7壮,每日1次。在本病流行季节,每日灸风门或足三里,有预防作用。

8.咳嗽灸法可健脾燥湿,理气化痰。取背俞穴及任脉、督脉、太阳经腧穴,如肺俞、膏肓、天突、风门、云门、膻中、太渊、丰隆等。用温和灸、艾炷灸或隔姜灸均可,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7日。

9.哮喘灸法可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平喘降逆。取背俞和任脉、督脉、阳明经腧穴,如肺俞、定喘、天突、风门、气海、脾俞、。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等。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

10.中风灸法可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或开窍熄风,调畅气血;或散风祛邪,通经活络。取督脉、任脉、阳明经及少阴经腧穴,如百会、太冲、神阙、关元、气海、人中、风池、足三里、丰隆等。可用艾灸,各3壮。

11.预防中风,用艾炷瘢痕灸,取足三里或绝骨;或用艾条温和灸,取足三里、关元、气海、百会、涌泉。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2.胃痛灸法可调中和胃,理气消食。取任脉、足阳明经、背俞穴,如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门、胃俞、脾俞、商丘等。每日用温针法,或轻刺激,针后再配合药艾条灸。

13.腹痛灸法可温中健脾,消食化滞。取背俞穴、任脉、足阳明经穴,如中脘、神阙、天枢、关元、脾俞、胃俞等。

14.泄泻灸治可温中散寒,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消食导滞及温补脾胃。取俞募穴、任脉、阳明经、太阳经腧穴,如天枢、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脾俞、章门、肾俞、大横、神阙等。

15.癃闭灸治可清湿热,利水道,补肾温阳通窍。取俞募穴、任脉、太阴经和太阳经腧穴,如肾俞、三焦俞、中极、膀胱俞、三阴交、神阙、委阳、关元等。

16.腰痛灸治可祛寒通经活络。取足太阳、督脉经穴,如肾俞、腰阳关、委中、昆仑、人中、命门、志室、太溪等。

17.阳痿灸治可温补肾阳。取任脉、督脉和太阳经穴,如肾俞、命门、关元、中极、三阴交、气海、然谷等。

18.痔疮灸治以清肠通络,活血化瘀为主。取督脉、足太阳和手阳明经腧穴,如长强、命门、脊中、次髎、奇穴(十四椎下旁开1寸一多灸)、承山等。

19.瘰疬灸治可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取病变局部和少阳、阳明经腧穴,如阿是穴、肘尖、天井、足临泣、手三里、天牖、百劳等。以上各穴轮流施灸,每穴5—7壮,用小艾炷直接灸。瘰疬局部可用隔蒜灸。

20.湿疹灸治可清热利湿,养血祛风。取病变局部及阳明、太阴经腧穴,如阿是穴、曲池、风市、膈俞、血海、百虫窝等。可用艾卷温和灸。21.痛经灸治可温经散寒,调补冲任。选任脉、督脉、足太阴、足少阴经穴,如内庭、中极、归来、气海、血海、次谬、水道、三阴交、地机等。艾条灸,每穴10~20分钟。

22.胎位不正灸治本病以舒气导滞为主。取足太阳经和手足太阴经腧穴,如至阴、三阴交、合谷。用艾卷温和灸双侧至阴,艾火距穴位约半纾圆徊仆次龋看0~15分钟,每日1次,连续4次为1个疗程。

23.小儿营养不良灸治可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或益气养血。取足阳明经、足太阴经、任脉及俞穴、募穴,如章门、囟会、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商丘、长强等。

灸疗虽然法简方便,但在临床应用时,尚须注意以下各点,以保证其安全有效。施灸前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灸疗之法,并取得患者的合作。

(1)施灸时宜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2)使用艾炷或艾条治疗的时间长短,均应以美容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施灸部位来决定。艾炷灸一般灸7~9壮,艾条灸一般约灸10~15分钟。(3)颜面五官、浅表大血管、孕妇腹部及腰骶部禁用直接灸。睛明、水沟等穴禁灸。

(4)施灸后如皮肤起泡,小者可不作任何处理,数日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放出内液,外涂紫药水,再盖消毒敷料即可。

(5)用电热仪照颜面穴位时,应用棉垫保护双眼。

★(更多中医学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yigeyuexuezhenjiu(一个月学针灸),个人微信号:xuejiufa .网站: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