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泉宫

 狐独是我 2017-10-21

在城前头村、凉武帝村、 董家村附近, 宫城城墙夯土残迹,历历在目,断续暴露在地面上,高1一5米不等。城前头村的有的居户就筑在南墙中。根据地面上暴露的城墙夯土残迹追踪,加之局部的钻探,大致已摸清宫城城墙的范围。虽有小部分埋于地下的城基未能完全摸清,并不妨碍对整个宫城城墙分布的认识。现将情况分述如下:

西城墙

根据调查所得,西城墙因地势关系被分为南北两段,南段西城墙,长610米。因北受小沟所阻,折东而行,为北墙西段。北城墙东行至城前头沟中断。该沟宽约250米。沟东的北城墙与沟西的北城墙并非处于一平行线上,而是向北错了280米,这段距离我们认为应当是西城墙的北段,惜己无迹可寻。原因大约是城前头沟是后期形成的,湮灭了西城墙北段。从而可见,西城墙的总长度应是610米+280米=890米。西城墙为什么自西南角北行610米后便向东折行呢?而沟东的北墙与沟西的北墙又为什么北错280米呢?这要从地形上观察才能得到答案。很明显,西墙北行610米后,即遇小沟。迫使它非向东折不可。东行超出小沟范围后,又折向北行280米,再东行。形成北墙。610米的这段西城墙,现在保存情况是:地面上全部有迹可寻,残高1�415、城基残宽7米。夯土非常坚实,层次分明,每层厚7一12厘米不等,有直径约7厘米左右的夯窝。为了给将来正式发掘积累经验,我们试寻了一处西城墙的城门洞。在离城墙西南角向北260米处的墙外,我们探寻到有东西定向的夯土一段,长36、宽18、高1米,夯层厚8�12厘米。紧挨此段夯土的北面,离现地面深达2,8米处,有一段东西向的南北9.5米宽的路土,向东直通城墙内。路土北面,又是一段东西向的夯土,情况同前。我们初步认为,通向城内的南北9.5米宽的这段路土,很可能便是一个城门洞。因未做更多工作,详情有待于今后探查。

北城墙

北城墙在城前头沟西的一段有600米,残墙全部暴露在地面上,残高2�5米不等。夯层夯窝情况同西城墙。沟东的一段北城墙,在凉武帝村北,即自城前头沟东沿起向东,伸延长约500米的一段夯土。从此再向东,直至武家山沟西沿约600米的一段,地面无存,因地下砖瓦残块太多,无法查探。西段北城墙与东段北城墙南北相距280米,其形成原因前已述及。据上所述,北城墙的总长度应当是:600米十沟宽250米+1100米=1950米。

东城墙

由于两大建筑台基北面的一段北墙不易探查,我们便越过武家山沟北面的一条小沟,再探寻城墙东北角,以便确定东城墙的走向。结果在小沟的东南角沟沿上觅得了残存的城墙东北角。与小沟南的东城墙平行。从城墙东北角被小沟割断的现象可知,小沟是后期形成的。在离二号建筑台基东约200米处;向北有一段120米左右的东城墙残迹。残高约一米,夯层厚6�10厘米不等。由此向南有600米的一段,地面上已无残迹可寻,地下情况尚未查清。过这600米,地面上又有100米左右的一段东墙,其南端断处刚好与南墙相连。从此看来,东城墙的总长度应是120米+60米(包括小沟宽及北面的一小段东墙长度)+600米+100米=880米。

南城墙

南城墙东段,在 董家村北400米、凉武帝村南约300米处,断断续续暴露于地面,约长816米;残墙最高达1.5米,。城基宽约8米。此段东西两边约有234米尚未查清。城前头沟西的南墙西段,长598米,全部暴露于地面。夯层厚4一10厘米不等,夯窝清晰可辨,直径7厘米。加上城前头沟宽约300米,南墙总长度应是:816米十234米十沟宽300米十598米=1948米。

角楼建筑

我们在城墙西南角、西北角墙外,发现紧挨转角处各有圆形夯土台基一个;残高分别为2米和4米。这样的夯土台基,我们在东北角和东南角未见明显遗迹,但在断崖中尚暴露有大量砖瓦,恐仍是角楼建筑的遗存。

从以上探查可知, 宫城城墙的总周长是5668米,合5.7公里。这和前引《括地志》所载 林光宫和 甘泉宫的范围十分近似。加之我们在南墙的夯土层内发现有汉代砖瓦残块,可以断定城墙乃是 甘泉宫的 宫城城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