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根据上博简本(简称“上本”)、[1]阜阳汉简本(简称“阜本”)、[2]马王堆帛书本(简称“帛本”)、[3]今本《周易》(简称“今本”)[4]卦爻辞用字的对照,讨论《周易·艮卦》爻辞中“艮”的含义问题。 一、“艮”不训“止” 卦名“艮”,上本、阜本、今本、清华简四《筮法》并同,帛本作“根”,传本《归藏》作“狠”。其中最早的写法,就是上本和清华简四《筮法》,里面都是写作“艮”,说明最早的写法即如此。在卦爻辞中言“艮其背”、“艮其趾”、“艮其腓”等等,“艮”明显是用为动词。 自汉代以来,对于“艮”的解释都是遵循《彖》、《说卦》、《杂卦》的解释,训“止也”,古今几无异词,今人对楚简本和帛书本的解释也多如此,如濮茅左先生云: “艮”,《说文·匕部》:“艮,狠也,从匕目,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易》曰:‘艮其限’。匕目为艮为真。”(宁按:末句当为“匕目爲𥃩,𠤎目爲眞也。”)徐锴按:“《周易》:艮,止也。此会意。”目相匕,交往止,故“艮”有“止”意,又有“艰难”意。“艮”,卦名,《周易》第五十二卦,艮下艮上。《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此字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作“根”;今本《周易》作“艮”。[5] 丁四新先生云: “艮”,卦名,今本同,帛本、帛书《二三子》作“根”,帛书《衷》作“谨”,《释文》:“止也。郑云:艮之言很也。”案:“根”、“谨”均读作“艮”,三字均属见纽文部。“艮”训“止”,见《彖传》、《序卦》和《杂卦》三传。[6] 但是笔者认为把《周易》爻辞中的“艮”训为“止”实在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 说“艮,止也”见于《易传》的《彖》、《说卦》、《序卦》、《杂卦》,其中后三篇原均属《说卦》一篇,后分为三篇。在所有的《易传》中,《说卦》应该是最为古老的一种,是先秦时期为配合易书的使用而作的一种“说明书”,原非儒家《易传》的篇章,西汉前期儒家所传的《易传》中并没有这篇,根据《论衡·正说》的记载是汉宣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所得,后来被分成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篇;[7]郭沫若先生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一文中虽然坚持《易传》大部分不出于秦以前的说法,认为《说卦》等三篇“是出现于西汉中叶,汉初时所未有”,却不承认是汉人的伪托,说“我相信《说卦传》以下三篇应该是秦以前的作品。”[8]但这篇却被汉代儒生编辑过,窜入了一些内容,如第一至第三章,其内容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的《衷》篇,[9]明白不是《说卦》里原有的内容。《说卦》主要是阐释八卦所表示的卦象、卦序、卦义,和后来儒家门人创作的《易传》全讲义理者是两回事,故《彖》是本其说而已。 《说卦》言“艮,止也”是说艮卦的属性(亦类似象)为“止”,应当是“静止”之意,就象说“乾,健也;坤,顺也; 震,动也”,《杂卦》里又说“乾刚、坤柔”、“震,起也;艮,止也”之类,并非说是“乾”、“坤”、“震”等字就是“健”、“刚”、“顺”、“柔”、“动”、“起”等义,也就是说“乾,健也”、“艮,止也”等只是卦象上的意义,而并非训诂学上的意义,所以许慎《说文》在解释这些字的含义时并不依《易传》作解就是明证,而卦爻辞中所用的,恰恰是词义,不能用卦象含义作解,这个不能混为一谈。 古今典籍中除《周易》之外,亦无用“艮”为动词者,“艮”训“止”在卦爻辞中解释也不是很通畅。看卦爻辞中所“艮”的都是人的身体或身体的部位,而古人言“止”者多是指人的行为,无于身体部位言“止某”者;再比如六四爻辞言“艮其辅,言有序”,“辅”是面颊,如果“艮”为“止”,止其面颊则人无法张嘴而不能言,何得言“言有序”?此不文之甚也。 秦汉间的儒生受《易传》的影响,在卦爻辞“艮”的解释上尽量与“止”义相牵连,很可能是把“艮”读为“限”或“很”而又加以引申,如《释名·释天》:“艮,限也,时未可听物生,限止之也。”王先谦《释名疏证补》: “《说文》‘很’下云:‘一曰行难也。’‘限’下云:‘阻也。’行难即阻难,故高诱注《秦策》云:‘艰,难也。’直以‘难’训‘限’,与此‘限止’义合。”[10] 按:“限止”即“阻止”,行动受“限”、受“阻”则止,故秦汉儒生由此引申之而训“艮”为“止”。段玉裁则认为《说文》训“艮”为“很也”是兼有“止”义: “很者,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一曰盭也。《易传》曰:‘艮、止也。’‘止’可兼‘很’三义。许不依孔子训‘止’者,止,下基也,足也,孔子取其引伸之义。许说字之书,嫌云‘止’则义不明审,故易之。此字书与说经有不同,实无二义也。”[11] 同一个字有两种不同的读法和解释,看上去都有道理,其实也都没什么道理,不过是为了附会《易传》的解释迂曲其说,牵强附会,他们没能理解《说卦》是在说象,而不是在训诂。 二、“艮”不训“顾” 先秦两汉书中,“艮”除了用为《易》之卦名并见于其卦爻辞之外,没有其它的用法,《易》之外诸书所言“艮”者,都是指卦名,无用为“止”义者。《方言》十二言“艮,坚也”,《说文》:“艮,很也”,但均不见实际用例。 一些学者也觉得“艮”训“止”不通,所以另寻他解,如李镜池先生解释为: “艮,从匕目,集中视力,有所注意的意思。”[12] 高亨先生根据甲骨文字形认为“艮”即是“见”之反文,改训“艮”为“顾”,云: “故余谓艮者顾也,从反见。顾为还视之义,引申为注视之义。艮亦为还视之义,引申为注视之义。本卦艮字皆当训顾,其训止者,当谓目有所止耳。”[13] 实际上,“反见”、“回顾”之说清代的黄宗炎《周易象辞》卷十五已言之: “艮,反‘见’字之体,指事而会意。人住足而立,回首以视后,其所见乃背也。凡欲回顾,必先止足,止则不动,反视则非徒止矣。此艮之象与义也。”[14] 黄宗炎的意思是“艮”是回顾义,要回顾必先驻足停下来,所以艮有止象。唐兰先生较早根据甲骨文字形认为是“艮”字为“见”之反文而训“顾”,他将《菁》10.9片上 “ “其实艮为见之变,见为前视,艮为回顾,见、艮一声之转也。艮为回顾之义,艮、顾亦双声也。《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亡咎。’艮其背者,反顾其背,《彖传》引作‘艮其止’,误也。后世假借为很,为限,而本义湮晦矣。(眼字从目艮声,实艮之孳乳字,然训目,不训视。)”[15] 按:唐兰先生说“艮为见之变”恐非,甲骨文“见”字目下所从的是“卩”,象跪坐的人形;“视”字所从的是“人”,乃直立的人形,二者不同,此事裘锡圭先生已详辨之。[16]唐先生所举的“艮”字形是象反写的“视”而非“见”,那个字形很可能即是“视”字,并不得释为“艮”,故由此又言“见、艮一声之转”则失去了依据。 同时,“艮”从“匕”又与“视”之从“人”不同,金文中有“视”字,与甲骨文写法略同,而无“艮”字,但有从“艮”的“限”,作“ 在爻辞“顾”义也是讲不通的,比如九三爻“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限”为人的腰部,“列”是开裂、撕裂义,“夤”是夹脊肉,这爻明白是说因为“艮”人的腰部而撕裂了其背肉,十分痛苦,故曰“厉,熏心”;但是“顾”为反视义,也就是看的意思,用眼睛看人的腰部能撕裂其的背肉,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根本说不通。可见释“艮”为“顾”不能解释“艮”在卦爻辞中的含义。 三、“艮”为“眼”之初文 从读音上看,恐怕唐兰先生说“眼字从目艮声,实艮之孳乳字”更近实际,高田忠周先生说“艮即眼之古文”,[18]柯昌济也认为“艮字亦即古眼字也”,[19]都是有道理的,《集韵·上声五·二十六产》云: “眼、𥃩:语限切。《说文》:‘目也。’古作𥃩。”[20] 其中所谓古文的“𥃩”应该就是《集篆古文韵海》卷三中所收的“眼”之古文“ “𥃩,语限切,目也。从目匕为意,取二目相比并也。亦伦眼、伦艮。”[21] 认为“𥃩”既是“眼”字也是“艮”字,说明传抄古文中是以“艮”为“眼”的,故“艮”当为“眼”之初文,二字古音见疑旁纽双声、同文部叠韵,读音是最相近的,张家山汉简《脉书》里以“艮”为“眼”便是实际用例,[22]证明传抄古文是确有根据的。 《说文》:“眼,目也”,“眼”与“目”当有所区别,“艮”从目从匕,可以与“此”、“㫐”等字对照理解,《说文》:“此,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又云:“㫐,望远合也。从日匕。匕,合也。”徐锴注:“比,相近也,故曰合也。”“匕”是相比次或相合的意思,这个解释很可能是对的,“目”为单只眼睛的象形,而“眼”则为双目的统称。 秦简中的“艮”字或把所从的“目”简化为“日”形,写得如同“㫐(音杳)”形了,如《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封诊式》言“ “艮”为“眼”之初文,“根”本义是“木株”(《说文》),《归藏》作“狠”本义是“犬鬥声”(段本《说文》),都是名词,那么易书用它为卦名且在爻辞中用为动词,必定是个假借字。 四、“艮”当读为“拫” 卦爻辞中的“艮”字很可能是后来“拫”字义的假借字,“艮”、“拫”可通假,《集韵·平声二·二十四痕》云: “拫、艮、掀:《博雅》:‘拫、攎,引也。’或作艮、掀。”[25] 可见“拫”、“艮”古本通用。《广雅·释诂》一:“拫,引也。”王念孙《疏证》: “拫者,《广韵》:‘拫,急引也。’《释名》云:‘痕,拫也,急相拫引也。’《史记·灌夫传》:‘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绳批拫生平慕之、后弃之者。’《汉书》‘批拫’作‘排拫’,孟康注云:‘拫者,拫挌,引绳以抨弹之也。’颜师古注云:‘言婴与夫共排退之,譬如相对挽绳而拫挌之也。今吴、楚俗犹谓牵引前却为拫挌。’”[26]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四《历代一》云: “《汉书》:‘引绳排拫(音痕)不附己者’,今人误读‘拫’为‘根’,注云:‘犹今言‘拫㭲’(音户谷反)之类’,盖关中俗语如此。‘拫㭲’犹云‘抵拒担阁’也。‘引绳排拫’如以绳扞拒然。”[27] 《古今韵会举要》卷五云: “拫,《博雅》:‘拫、攎,引也。’《广韵》:‘急引也。’通作‘根’,《前·灌夫传》:‘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增韵》:‘吴、楚俗谓牵引前却为根格。’”[28] 根据《语类》和《韵会》的说法,“拫”或被误读为 “根”,或通作“根”。今检世界书局铅字本《前四史》本及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正文、注文中均作“根”,[29]根据王念孙的说法,其字本应作“拫”。总之是二字音形并近,在古书里常混用,而帛书本正是作“根”,传本《归藏》作“狠”,怀疑也是“拫”或“根”之假借或形讹。 据颜师古的说法,把牵引称为“拫”是吴、楚的方言,朱熹则云关中俗语也有这个说法,说明称牵引、拉扯为“拫”本是古人的日常用语。但是先秦文字中当无“拫”字,应是写作“艮”,或写作“根”、“狠”之类,都是借音字,只用其音而非用其义,汉代时才加手旁作“拫”作为牵引义的专字,也就是说“拫”为用为牵拉、拉扯义的“艮”的后起专字。 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周易》是战国初期的楚人馯臂子弘所作,[30]他这个看法未必确实,但是就目前《周易》的出土地点看,一个是晋代的汲冢,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地方,但是与楚国比邻;一个是长沙马王堆,一个是阜阳,还有一个是不知道来历的上博简,长沙、阜阳都是楚地,上博简也是楚简;清华简中的《筮法》也和《周易》紧密相关,出土地点亦不明,但是其文字风格以楚系文字为主,[31]此后公布的清华简也基本如此,这批简书中还有一篇专门记载楚人历史的《楚居》,自然其来自于楚地的可能性也极大。总之《周易》的出土地都和楚地有极密切的关系,说明《周易》是广泛流传在南方地区的筮书,这个也为《周易》是楚人所作提供了旁证。那么其中的卦爻辞使用了吴、楚方言就一点也不值得奇怪了。另如《归妹·六三》言“归妹以须,反归以娣”,其中的“须”与“娣”对举,高亨先生云: “须疑借为媭,姊也。《说文》:‘媭,女字也。《楚辞》曰:‘女媭之婵媛。’贾侍中说:楚人謂姊爲媭。从女,须声。’是媭有姊义。”[32] “嬃”是姐姐,“娣”是妹妹,故爻辞中为对文,明白也是使用了楚地的方言。 要之,《周易·艮卦》之“艮”的含义应同于“拫”,是牵引、牵拉义,“拫”是它的后起专字,当为楚地方言。 五、艮卦爻辞简释 下面就放在卦爻辞中来看看其含义。此主要是为了说明“艮”在卦爻辞中的含义,故除个别有争议的文字略为申说之外,其它释义尽量从简,。 (一)卦辞: 上本:艮丌伓,不 丌身;行丌廷,不见…… 帛本:根亓北,不濩亓身;行亓廷,不见亓人。无咎。 今本: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简释】艮,牵拉义。此处“伓”当读晡枚切(《集韵》),古音帮纽之部;“北”、“背”古今字,音同。“伓”、“北(背)”同帮纽双声、之职对转音近可通。“ ”即“获”之异构,“濩”音同而通。获,得也,此为抓住、控制义。意思是牵拉其后背,没有抓住其整个身体。 (二)初六 上本:囗囗:囗丌止,亡咎,利羕贞。 帛本:初六,根亓止,无咎,利永贞。 今本: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简释】“止”、“趾”古今字,“艮其趾”即牵拉其脚趾。上本“羕”帛本、今本并作“永”,古字通,明·杨慎《丹铅摘录》卷六云:“古字‘羕’与‘永’同。《韩诗》‘江之永矣’作‘江之羕矣’,《博古图》‘永宝用享’作‘羕宝用享’。”[33] (三)六二 上本:六二:艮丌足,不陞丌隓,丌心不悸。 帛本:六二:根亓肥,不登亓随,亓心不快。 今本: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简释】“足”、“肥”、“腓”均指人之小腿;“陞”、“登”、“拯”陆德明《释文》言“读为拯救之拯”,可见它应该是拯救义。濮茅左先生云:“‘隓’,读为墮”,[34]准确地说应该读为“陊”,《说文》:“陊,落也。”《集韵·上声六·三十四果》: “陊、隓、𡐦:《说文》:‘落也。’或作隓、𡐦,亦书作墮。”[35] 是“陊”、“隓”、“𡐦”、“墮”古字本通用,“隓”本毁坏义,在此义不协,当读为“陊”。《说文》:“陊,落也”,《集韵·上声六·三十四果》:“墮,坠也”,[36]均为坠落意。此是说某人将从高处坠落,有人拉住了他的小腿,却没能把他救起来,仍然掉下去了,故曰“其心不快。” (四)九三 阜本: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厉,薰囗。 帛本:九囗:囗囗囗,戾亓𦘺,厉,薰心。 今本: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简释】今本“限”,上本作“ 对于这个字解释纷异,是因为当时出土的文字资料尚不足徵。后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公布了《系年》之后,其中第十四章的“齐顷公”的“顷”全写作此形: 原整理者释为“冋”括读为“顷”,[40]可证黄锡全先生之释正确。“冋”读为“薰”,“薰心”即“熏心”,《诗·大雅·云汉》“我心惮暑,忧心如熏”。此爻言牵拉其腰,撕裂了其背肉,危险,心如火烧。另外,上本作“冋”也许是读为“惊”或“恚”,并音近可通,“惊心”、“恚心”在爻辞中义亦能通讲,则当为异文。 (五)六四 上本:六四:艮丌躳。 今本:六四:艮其身。无咎。 【简释】帛本“ (六)六五 阜本:囗囗:艮亓父,…… 今本: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简释】《集解》引虞翻曰:“辅,面颊骨,上颊车者也。”《广韵》本作“𩒺”、“䩉”,《玉篇》:“𩒺,颊骨也。”“ (七)上九 上本:上九:𦎫艮,吉。 帛本:尚九:敦根,吉。 今本:上九:敦艮,吉。 【简释】“𦎫”字见于金文,《说文》言“读若纯”。今本作“敦”,又见于《临·上六》“敦临,吉,无咎”、《复·六五》“敦复,无悔”,则“敦”当是一个美好含义的词,古训“大”、“厚”、“勉”等,似乎都不大合适,疑均当“纯”之假借字(《周易》卦爻辞中无“纯”字),“纯”有“美”、“善”、“好”等义,《吕氏春秋·士容》:“纯乎其若钟山之玉”,注:“纯,美也。”《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其德不纯”,《索隐》:“纯,善也。”《方言》十三:“纯,好也。”“纯艮”意为善意的牵引,故占曰“吉”。 [1]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馆藏战国楚竹书(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200-203页。 [2] 韩自强:《阜阳汉简〈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69页。 [3] 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叁)》,中华书局2014年,16页。 [4] 《周易正义》,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62-63页。 [5]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201页。 [6] 丁四新:《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49页。 [7] 说详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1124页引刘盼遂说。 [8] 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人民出版社1982年,395-396页。 [9]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叁)》,97页。 [10] 《〈尔雅〉〈广雅〉〈方言〉〈释名〉清疏四种合刊》(下简称《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009页。 [11]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85页。 [12] 李镜池:《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103页。 [13]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311页。 [14] 清·黄宗炎:《周易象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537页。 [15] 唐兰:《释艮》,《殷墟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年,102页。 [16] 裘锡圭:《甲骨文中的见与视》,《裘锡圭学术文集》第一卷《甲骨文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444-448页。 [17] 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939页。 [18] 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四,上海书店1985年,卷之十五第81页引。 [19] 周法高主编:《金文诂林》第14卷,香港中文大学1975年,7804页引。 [20] 宋·丁度:《集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74-375页。 [21] 明·赵撝谦《六书本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24页。 [22] 白於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881页“艮与眼”条。 [23]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156页。 [24](《睡虎地秦墓竹简》,190页。 [25] 《集韵》,142页。 [26] 《合刊》,379页。 [27]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8年,3204页。 [28] 元·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中华书局2000年,111页。 [29] 《前四史》第二册《前汉书》,天津古籍书店1991年影印世界书局铅字本,975-976页。《汉书》(标点本),中华书局1962年,2384页。《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作“批根”,《集解》、《索隐》中亦均作“根”,《前四史》本(第一册490页)、中华书局标点本(2847页)均同。 [30] 《〈周易〉之制作时代》,392页。 [31] 李均明先生指出“清华简首集所见文字皆属战国楚系文字”、“清华简首集所录是战国时期楚人抄写的典籍文本”。见李均明:《清华简首集简册文本解析》,《〈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北京:2011年6月,198页、204页。 [32] 《周易古经今注》,318页。 [33] 明·杨慎:《丹铅摘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5册,269页。 [34]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201页。 [35] 《集韵》,407页。 [36] 《集韵》,407页。 [3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202页。 [38] 徐在国:《上博竹书[三]〈周易〉释文补正》,简帛研究网2004/4/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