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料立磨由磨内喷水改为无水操作的经验

 老柏参陆零 2017-10-21

我公司7200t/d生产线采用双系列六级旋风预热器,生料粉磨系统选用了2台RM51/26/435生料立磨,配套主机功率2840kW,设计台时产量300t/h。9MW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于2014年1月投入运行,运行后,磨机产量降低,并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对生料立磨进行了一系列工艺参数改进。

1 出现的问题

  余热发电系统运行前,生料磨用窑尾风机循环风来补充风量,磨机系统入磨风温为210℃,运行后,入磨风温为125℃,台时产量由280t/h降为240t/h,磨机料床无法稳定,振动剧烈,严重影响了生料量的供应。

2 原因分析

  1)入磨热风温度大幅下降,导致系统烘干效率大幅降低是主要原因。磨内喷水严重影响物料的烘干效率与研磨效率,成为制约台时产量提高的瓶颈。有水操作时,磨机内部由7个喷头组成喷水装置(见图1),利用不间断喷水稳定料床,控制磨机振动,同时辅助用于磨机轴承的降温。7个喷头从不同角度进行喷水,正常运转时,喷水量控制在5500~10000L/h。


图1   磨内喷水装置示意

  2)热风经过余热锅炉后,系统阻力增大,压力上升250Pa左右,磨内风速下降,磨机压差由5500Pa降至4600Pa左右,研磨出的成品不能被及时带走,磨内产生严重的过粉磨,进而引起主电动机功率上升。

  3)磨内物料平均粒径的下降,导致料床密实度升高,料床的减振效果下降,进而引起磨机剧烈振动,故又加大喷水量稳定料床,恶性循环导致主电动机功率继续上升,磨机出口温度进一步下降,烘干效率差,被迫降低产量运行,吨生料电耗大幅上升。

  经过分析认为,必须将喷水量加以控制并逐渐减小到零,大胆尝试去水升温,并借鉴煅烧系统“薄料快烧”的指导思想,在磨机调整过程中,确立“去水压振,薄料快磨”的调整思路,充分利用有限的热风温度,以求达到最佳的烘干效果。

3 去掉磨内喷水后的难题

  1)无法稳定料床,进而引起磨机振动,随时有可能导致系统连锁跳停,同时可能诱发重大机械事故。

  2)磨机振动,由此导致工作压力无法设定至较为合适的范围(我们在余热并网前经过反复试验,该系统工作压力设置在13.0~13.5MPa为最佳),进而影响研磨效率,导致循环负荷上升,制约台时产量的提高。

4 采取的措施

4.1 减小导向榫头与导向槽之间的间隙

  我们调整了3次导向槽间隙,将导向槽侧面间隙由35mm调整到20mm,榫头对面的间隙由40mm调整到25mm,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导向槽间隙调整后各参数变化

调整后磨机运转很稳定,振动<1.6mm/s。根据振动情况喷水量逐渐由5500L/h减小到0,磨机振动也由<3.2mm/s逐渐降低到<1.6mm/s,并稳定运转。磨机的出口热风温度随着喷水量的减少逐渐上升,由82℃上升到107℃。产量由240t/h提高到290t/h,磨机振动情况得到有效解决,这是去水成功的关键。

4.2 储能器氮气的压力合理设定

  充氮气的压力控制在启动压力(6.0~6.5MPa)的90%较好,过高过低都易引起磨机的振动。每个液压缸与一个活塞蓄能器(N2缸)相连,活塞蓄能器实际上发挥液力弹簧的作用,以吸收磨机运转中产生的振动,对磨机振动起辅助作用。

4.3 薄料快磨

  无水操作后磨机台时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磨机电动机功率仍然较高,一般在2380kW。一般通过降低料床的厚度,加快研磨速度,可提高粉磨效率。

  在立磨实际生产中,降低料床的厚度是通过调整挡料圈高度来实现的。经过4次调整挡料圈的高度,最终确定由设计值130mm改为75~80mm最合适,磨机主电动机功率降为2040kW左右。磨机的产量又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由290t/h提高到310t/h。挡料圈高度调整后各参数变化情况见表2。

表2 挡料圈高度调整后各参数变化

4.4 调整通风面积

4.4.1 调节风环

  实践证明,在调节挡料圈高度的同时必须配合风环的调节,才能达到高产稳定。由于热风从余热锅炉经过,阻力增大,风速下降。通过减小风环的通风面积就可以加快磨内某一通风段的风速。物料进入磨辊端,由于物料颗粒较大,需要有较大的风速,所以调节风环的面积要小,即风环适当推进;物料出磨辊端颗粒较细,大量物料已得到研磨,所需风量较多,所以调节风环的面积大一些,风速慢一些,即将风环适当拉出。物料从入磨辊到出磨辊通风面积逐渐增大,通过这种调整,既满足了成品物流带走所需的风量和风速,又充分保证了物料的烘干,大大提高了研磨效率,合适的风环面积起到稳定料床的作用。

4.4.2 调节筒体截面缩口处风速

  把入选粉机处缩口适当缩小,增大此处风速,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较大颗粒与缩口壳壁碰撞产生的反作用力,使之重新落回磨盘继续粉磨,同时减小选粉机的分选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选粉效率。

4.5 控制入磨物料粒度

  通过调整一破动锥间隙、二破反击板间隙及振动筛网孔径,入磨物料最大粒度控制在80mm以下,粒度大于60mm不超5%,颗粒级配合理,从而稳定料床,加强了物料在磨盘上的附着力,提高出磨风温和研磨效率。

4.6 加强生料磨和袋除尘系统密封

  密封风机管道和磨壳体接口处加软密封,避免冷空气进入磨内影响烘干效果。系统漏风在总风量不变的情况下会使风环处的风速降低,造成吐渣增多,会使磨内提升能力不足而降低产量。加强系统通风,减小通风阻力,根据细度及工况变化及时调整选粉机转数,避免出现过粉磨现象。

4.7 合理控制循环斗式提升机电流

  外循环料一般是出磨后的物料,和新鲜来料一起入磨共同粉磨。它可以调节入磨物料的颗粒级配,增强研磨效果。根据外循环料的颗粒状态和量的多少判断研磨效果的好坏。操作中控制循环斗式提升机的电流由原来的150A以下调整至130A以下,保证磨机在适度负荷的状态下生产。稳定操作,加减料要适当,不允许强制喂料,避免出现立磨系统“满磨”。

5 效果

  1)采用磨内不喷水措施后,出磨热风温度由82℃上升到107℃,出磨物料水分由0.6%~0.7%减小为0.15%~0.2%。磨机研磨的效果好,0.08mm筛余值由17.9%降到16.5%,有利于煅烧。由于水分的下降,降低了热耗,在一定程度大大降低煤耗。

  2)磨内取消喷水后,生料率值变化不大,2013年12月测得LSF=98.46,SM=2.55,IM=1.45,2014年7月测得:LSF=98.48,SM=2.54,IM=1.46。

  3)磨内取消喷水后,生料立磨台时产量由240t/h增至310t/h,生料电耗由21.5kWh/t降为18kWh/t,每年节约电费1200多万元,同时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水资源消耗,每年节水88 000 000L。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余热发电系统并网前后及调整完成后现状对比



作者:杨印龙,汪会坤,苏明亮,文国华,李钦良,颜景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