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兰辞》中花木兰与真实的花木兰

 江山携手 2017-10-21

 

  《木兰辞》与花木兰相关的民间传说中,花木兰是一个浪漫传奇中的英雄形象,花木兰的故事千百年来早已是家喻户晓。花木兰也被看作为封建制度束缚下的古代中国妇女理想化的英雄典型,这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花木兰的印象。然而,当我们穿越文学诗意的迷雾进入历史云烟的深处,用历史现实主义的眼光重新审视《木兰辞》,我们发现浪漫传奇的英雄原来是对花木兰的严重误读。

 

《木兰辞》中花木兰与真实的花木兰

先看看文艺作品中的花木兰。在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花木兰是一个英雄,她的一生是个传奇。她的事迹被多种文学作品所表现,先后出现过多种以花木兰为题材的戏剧、歌舞剧、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文学作品《木兰辞》以浪漫抒情的词作,讲述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传奇,塑造了一个忠孝智勇的英雄形象,成就了一个不朽的文学精典。《木兰辞》所描写的花木兰是一个大忠、大孝的奇女子,因为担心父亲年迈力衰,不再适合远宿边关征战。于是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从军后的花木兰出生入死,英勇作战。“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立下赫赫战功,为维护国家的安定和边疆的和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得到了君王的嘉奖。“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花木兰做到了忠孝两全,其形象高大完美。更为难得的是功成名就后,花木兰并没有贪恋君王所赐予的荣华富贵,而是惦记家中年迈的父母,希望君王让她回去尽孝。“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是富贵如浮云,奉孝义重千斤的行为,不仅表现出她大孝的善良的本性,更表现出她淡泊功名利禄的高风亮节,从而使她的形象在高大辉煌之上更多了一层飘逸洒脱与浪漫。当然更为人们所赞叹的不仅是花木兰大忠大孝,更有她的聪明智慧。花木兰从军多年,同行的战友们竟没有发现她女扮男装秘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以至于花木兰脱下男装换女装,“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这不仅靠细心谨慎就能做到的,更需要高超的智慧才有可能从容应对,全身而退。这是大忠大孝的品格,大智大勇的气概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成就了花木兰的英雄传奇。

 

《木兰辞》中花木兰与真实的花木兰

在看看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花木兰不但在各种文艺作品中,她是一个浪漫的传奇,在各地不同版本民间传说里,她也是一位传奇英雄。河北当地传说花木兰曾经宿边燕山,所以在燕山的南路河北完县自古以来就有祭奠木兰的庙宇,那里至今尚存着元代的一个碑刻,碑文为元朝人作的《汉孝烈将军记》,上面有汉世尝作《木兰词》的记载,常被认为作为花木兰真实的佐证。同时还有认为是河南虞城的说法。关于花木兰故里的传说真是众说纷纭,难于确定。

其实花木兰究竟是一个文艺形象,还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她到底是从现实走进文学的,还是由文学走进现实的?她是哪里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花木兰作为一个传奇英雄已经为人们所广泛接受,成为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给予我们的生活以丰富的营养。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为了让年老的父亲毅然选择了替父从征,杀退敌人后又不贪慕朝廷的荣华富贵,而解甲归田照顾年迈父母,木兰身上体现的是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和高尚道德就足够了。

那么真实历史空间的花木兰是怎样的呢?也许木兰从军的事件确实在某个历史时刻发生过,但不一定像《木兰辞》所描绘的那样浪漫,也不一定像民间传说描绘的那样成功。长期以来人们无论是对《木兰辞》中作为文艺形象花木兰,还是对各地民间传说中真实的花木兰都存在着严重的误读。当我们用历史现实主义的态度来重新审视《木兰辞》和民间的花木兰传说,我们将发现一个命运迥异的花木兰。在真实的历史空间里花木兰不是一个浪漫的传奇英雄,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角色。

首先,木兰从军是被迫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下,女子应该是紧守妇道足不出户,相夫教子。评价女子的标准是女工、才艺和妇道,做的好的才称得上贤淑女子。所以女子不爱红装爱武装,放弃才艺不学而去从军打仗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花木兰也不能例外,从《木兰辞》字里行间里看出,花木兰从军入伍完全是形势所迫。“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她又能怎么办?可汗大点兵,每家不能少。与传说花木兰生活的时代比较接近的真实历史事件是淝水之战,这段史料,对于我们理解花木兰为什么放弃温暖舒适的香闺生活,选择代父从军极有借鉴意义。《木兰辞》说“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但她真的很愿意卸下红妆去从军打仗吗?我们可以从诗文的开头“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中看出,对于代父从军花木兰内心很矛盾,让年迈的父亲去还是自己去?一个女子去了之后会怎么样?她真的十分无奈,十分挣扎。

其次,花木兰的军旅生活是艰难痛苦的。《木兰辞》对花木兰十年军旅生活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颇具浪漫色彩。但是对于一个柔弱的女子来说,从温暖舒适的闺阁走向刀光剑影的战场去和凶残敌人搏命沙场,是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且不说刀剑无情,随时有生命危险,单单是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恶略的生活条件,就足够令人难以忍受。长期暴露在漠北烈日,寒风和雨雪严寒中,风餐露宿,迁徙不定。长期与一帮男人混迹在一起生活十分不便,还要时刻担心暴露女子身份,这些对于花木兰来说,无论是在生理和心里上都是痛苦的煎熬。

其三,花木兰的后半生注定凄凉孤独的。《木兰辞》对于花木兰的退役生活一字未提,花木兰的后半生到底生活的怎么样?我们只能凭想象十年的漠北征战,花木兰的形象一定有了改变。长期战场的厮杀格斗,使她身心内外一切都有了改变,她已经不再拥有当年的花样年华,不再拥有花容月貌和曼妙身姿,甚至在心里都会发生心里认别的错误,很难再把自己当做一个女子。在古代中国女子十五岁已被认为成年,到了婚嫁的年龄。如果花木兰按十五从军,“壮士十年归。”退役时她已经二十五岁。按十二年征战退役,花木兰已经有二十七岁了。不难想象二十六七岁的花木兰,因为常年征战而不再漂亮的花木兰,在那个战乱动荡男女比例就不平衡的年代,是很难找到结婚对象的。所以根据〈黄陂县志〉的记载,“花木兰成老格,九十寿终。”也就是花木兰退役后终身未嫁,成了老闺女,直到九十岁寿终正寝。作为一个女性,花木兰一辈子只为一个传奇而活着。她没有享受爱和被爱的快乐,没有享受婚姻与家庭的温暖,直到九十岁还是个老闺女。血与火是她青年时代的主色调,孤单凄凉是她后半生的主旋律。有哪个女人愿意这样过一生呢?花木兰的传奇是如此的浪漫,然而真实历史空间的花木兰却是如此的悲催。

花木兰的悲情人生折射出的是一个悲情的时代。花木兰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别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的时代。以历史现实主义眼光来审视,《木兰辞》是魏晋南北朝兴起,这是文学对现实状况的艺术反应,也是文学对现实需要的及时表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