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商道(四)|“海畔巨富”

 海倫娜 2017-10-21


中华商道 (四)来自午夜的天空16:27

栏目简介:

中华商道,以继承发扬中华传统商道文化为宗旨,探究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中,中华商道,这一卷的独特魅力。希望能够将古人经商的风采展现到大众的视野中来。通过商道,来展现人间的大仁大爱。


为中国的企业家,经商群体,提供一个了解商道文化,交流体会的平台。


特邀嘉宾介绍:

李小芹女士(Xiaoqin Li)

北京东方真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香港大唐公主国际有限公司主席

联合国国际外交人权与和平委员会中国区主席及领事

联合国国会间政府组织中国区主席及领事



 中华商道 (四)

                           ——  “海畔巨富”陶朱公



编辑|李小芹&ANNA

中华商道,实际上,说的就是经商从商,作为商人群体,对我们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认识。以及我们普通大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了解古代,近代商业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


商业文化,不单单就指的是,经济学领域的问题。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早上起床,睁开眼睛,呼吸第一口空气开始,我们就处在这个商业生活中。


商业文化中,它包含的内容,不仅有经商的谋略,更多的,通过对前人的认识和了解,能够知道那些大商人们,之所以成功的,魅力所在。自古以来,商道即人道。在你自己经营的事业中,你个人的特色与魅力,既是展现的平台,也是提高的机会。


商机的把握,无论是传统的经商,还是,自主创业,都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人,一直都说,“天时地利人和”,这三点对于任何事请来说,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这其中所蕴含的道理,面对具体不同的情况,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又是十分多样的。



司马迁说“范蠡三迁,皆有荣名”范蠡三散家财,富行其德,扶危济贫,重义轻财,高扬“诚信立本,厚德载商”的理念,在商界可谓是,美名远扬。


范蠡,博学多识,智谋超群。虽出身贫苦,但,怀有大志。精通剑法,可以说是文武双全的。在他的辅佐下,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并且能做到,功成身退,他的谋略与才智,展现的淋漓尽致。


范蠡的知进退,为他能够善终,赢得了机会。而他的好友,文种,虽然也是才智过人,但因为对权财的留恋,以及识人的不清,最后,落得个,举剑自刎的下场。后人,对文种和范蠡有这样的评价,“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


离开越国后的范蠡,携家眷,浪迹于山水间,最后定居齐地。隐姓埋名,改名为“鸱(吃)夷子皮。”


鸱夷子皮,意思是,用牛皮制做的袋子。一方面表达,自己像个牛皮袋子一样,能容纳一切可容之事,还有一层原因,是范蠡想要纪念吴国大夫,伍子胥。范蠡在吴国辅佐越王勾践的时候,多次用计,离间吴国君臣,夫差和伍子胥。夫差,在杀死伍子胥之后,用“鸱夷”来装伍子胥的尸体。范蠡自觉对不起自己这个,楚国同乡伍子胥。同时,“鸱夷子皮”也有“戴罪流放”的意思。来表达对伍子胥的敬重,怀念。



齐国临海,范蠡一家定居于海边,大海无垠,煮盐,晒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海盐,成为范蠡最大宗的商品之一。于是,范蠡逐渐的打开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盐业市场。范蠡,在齐国的经商,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


其实说到,范蠡的弃政从商,并且,能够把商业经营的风生水起,不得不提到他的老师,计然。计然,是道家先祖,老子的弟子。博学多识,无所不通,长于计算。计然,不是他的真实姓名,而是善于计算筹谋的意思。据《史记》记载,计然,传授给范蠡,《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这些,大约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商业理论。范蠡,学习完计然七策之后,只用了其中的五策,便使越国,变得强盛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范蠡,作为政治家,经济学家,真的是当之无愧。在辅佐勾践复兴越国的时候,提出“农末俱利”的价格政策和“平粜(跳)齐物”的经济主张,“末”指的是商人。提出“谷贵伤民,谷贱伤末”的主张。


简单来说,就是,粮食价格太高,伤害百姓的利益,粮食价格太低,会伤害商人的利益。通过把价格,调整到一定范围内,而作到"农末俱利"。这样既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又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协调发展。


范蠡在齐国,除了贩卖鱼盐之外,范蠡还聘请了木工、丝工以及一些,各具专长的男女奴仆,并把他们,分成多个不同工种的小组。女仆,主要负责桑麻纺织,由西施监管,男仆,则负责耕种、渔猎等,由他自己和儿子统帅。


他们先后建造了房舍、粮仓,开垦了农田,并在山坡上,种植了桑树,开辟出了一大片桑园。就这样,他们在这个穷困的海滨之地,很快就建立起了一个,集农、工、渔、商为一体的海滨大家园。



范蠡,在安置好家里的事物之后,便带领家人及奴仆,到附近的蓬莱,齐鲁以东等各地,考察年景和商业贸易的情况。每到一处,他都要了解那里的社会现状、历史、地理、风俗、人情、物产、物价、商品产地及供需量。回到海滨后,他根据在各地掌握的市场信息,把自家生产的各种皮货、绢、纱、绸、缎、食盐等,用车运往各地销售。


其实,范蠡很早就有这个念头。因为生在楚国,他自然知道,浙水生丝的好处,也知道生丝生意有钱好赚的道理,只是之前,他没有充足的资本和条件,来涉足这一行。在一次浙水旅途中,朋友与他,在船上的交谈,使他大开眼界,他细致地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养蚕缫丝的常识。比如土法缀丝,丝分三种等等。


蚕丝生意,里面的叫法很多。比如,带了现金到产地去买丝的人叫“丝客人”,在产地,开丝行,收购新丝,从中取利的人叫“丝主人”,在当地,买当地用的,小户,叫“用户”,专做,中间转手批发生意的叫“划庄”等等。

蚕丝生意,的诀窍,归根到底就是,一,要懂得丝的好坏;二,要懂得掌控蚕丝市场的行情。


虽然丝价每年有起有落,但最有赚头的,就是收购当年的新丝。在当时,丝价的行情,多半,都是人为制定出来的,价格的起落往往掌握在几个大户手里。新茧上市,哪一天开秤收茧,哪一天封秤停收,甚至蚕茧价格,都是同行公议,不得私自变更的,蚕农出卖蚕茧,无论在哪里都是一个价格。


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范蠡,在浙水一带,开了一家丝行,自己做起了“丝客人”。同时,范蠡还大量经营,人们生活生产,所必需的铁器、木器、陶器、粮食等。当遇到农业丰收之年,粮价跌落时就大量地收购,储存粮食。等到农业受灾之年,再把储存的粮食,以平价,出售给周边的国家或平民。


陶朱公,好行其德,就表现在这。在经商赢利之余,还平抑了物价、打击了奸商、解了国家的燃眉之急,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声誉。再加上范蠡向来,,接济贫困,仗义疏财,所以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置业奇才鸱夷子皮”的美名就这样传遍了齐国大地,他的事迹,还被一些艺人,编成了《鸱夷》十篇,来歌颂。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齐国王庭。


财富不仅给范蠡,带来巨大的声望,同时他的贤明,也引起了齐王的注意。齐王看到范蠡从贫到富,甚至有超过齐国财富的势头,便产生将他推举为相的念头。齐王喟叹道:“吾以国家之财力,施仁德于百姓,止于临淄。而鸱夷子皮,以一家之财力,施仁德于百姓,且大于齐国,足见其贤能。”之后齐王,亲自来拜访范蠡,主要目的,就是劝服范蠡,出任齐相,自然,范蠡也不好再次推脱,只好答应齐王,以三年为期,三年期满,范蠡执意,将相印归还给齐王。为避免齐王再次找上门来,范蠡回家之后,便把钱财,分给了至交好友,以及在海边垦荒时的,那些老乡们,自己则带着妻儿、奴仆,悄悄地,从小道,离开了海畔,向西而去了。从此,“鸱夷子皮”便在齐国这片土地上,销声匿迹了。


陶朱公,范蠡,十九年,三次成为巨富,三散家财,其对商机的把握,识人用人的眼光,治国经商之道,才略的超群,一直是被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在他的齐国的经商生涯中,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强调,以及,仗义疏财,仁义处事,胸怀天下的大家风范,为后世的商人们树立了典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