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谷子》谋略,情变于内,形见于外,明察知隐

 法缘 2017-10-22

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对世界和人事的看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表达出来。面对危局,有人能故作镇静地望左右而言他,而我们却需要从对方的言谈话语中,细心地辨别出其内心的真实意图和想法。

我们不可盲目地对一些不确定的事情下结论,而要采集多方面的信息,分析判断,最后合理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01

鬼谷子说:“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

译文:心中的欲求,能形之于外部神态,因此不时地察颜观色,就能知道人的心灵深处的欲求。

案例:

申不害刚开始受韩王信任的时候,还未弄清大王的真实意图,怕所言未必能合大王之意。大王问他:“我与哪个国家结盟才更好呢?”申回答说:“这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请允许我深思熟虑之后再回答。”

于是私下悄悄地对赵卓、韩晁说:“你们二位先生都是能言善辩之士,但作为君主的臣子,所说何必都与君主意见相同?只要尽自己的忠心就行了。”

二人便分别向韩王陈述了自己的意见,申暗中观察哪个人的意见大王听得高兴,然后向大王进言,大王非常满意。

申不害办事小心,有计谋,不轻易做出判断,而是等到有充足的把握才行动,效果更好。

02

鬼谷子说:“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

译文:

如果对方有所感动,却不显露在外部神态中,可先不要着急,不要与他直面地讨论,可与他说一些另外他能熟悉的东西,说一些使他感到亲近的事情,就可以知道他安身立命不露神色的依据。

《玉铃经》上说:内心高兴,脸色就显得轻松;心中生气,脸色就变得轻慢;心存私欲,脸色就露出轻薄;心怀恐惧,脸色就现出畏葸;心有忧思,脸色就现出静穆。

案例:

春秋时期晋献公好色,骊姬就凭借其美貌来蒙蔽他;吴王夫差喜欢扩充土地,太宰伯嚭就建议发动战争来蒙蔽他。

齐桓公喜欢美味,易牙就把自己的儿子杀了,把头蒸熟给他享用,以达到蒙蔽他的目的。

人臣蒙蔽君主的手段真可谓隐晦诡秘,无奇不有,令人毛发耸然。由此可知,君主的好恶不可流露在外,如果好恶表露在外,那么臣子仆妾就会因其好恶来蒙蔽、挟制君主。

03

鬼谷子还说: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耳目不专注,精神不集中,这时候,就不要向他讲什么有价值的话。

孔子说过:不看对方脸色就冒然开口说话,就叫做瞎子。他还说:还没有取得对方信任,就冒然提意见,就会被认为是毁谤。

荀子也说:该讲话的时候,讲话恰到好处,这就是智慧;不该讲话的时候则保持沉默,这也是智慧。

《易经》上记载:即将背叛的人,他的话中必流露愧疚;内心疑惑不定的人,他的话必然散乱无章;贤德的人话少,浮躁的人话多;诬蔑诽谤好人的人,他的话一定虚浮不实;失去操守的人,他的话必定不会理直气壮。

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明白,凡是要游说君主的人,一定要先摸清对方的态度,自古以来成功的游说者都是这样做的。

04

我们有时候说话办事不经意就得罪了人,实际上也不是有意的,但是别人却非常介意。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了解对方内心的想法,甚至根本就猜错了方向。

所以善于了解别人的思想动向,就会让沟通更方便和有效,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一方面我们要多留心对方的言谈举止,了解他们的习惯、性格和兴趣爱好等等,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多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把困难想在前面,多留几种预案。

但是如果还是没有把握,可以先试探性地接触,从不同角度去接近他以及他的亲朋好友,了解的越多,就越是知根知底,说起话来就有针对性。

同时针对对方的性格和爱好,可以投其所好,看人下菜碟,当对方对你不再有排斥心理,并进一步有好感时,才能更深入地交流。当然,生活中也会有人专门针对一些没有防备心理的人,我们也要时时注意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