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谷子讲:“合谋决事,乃制其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曲海刚 2016-10-15

鬼谷子讲:“言往来,先顺辞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


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有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人,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符合阴阳,牧养人民。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还有不了解的地方。意见一致了,而不能密切结合是因为只停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辞职离去而能再被返聘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其行为不得体;虽距离遥远,却只要能听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正与决策者相合,正等他参与决断大事。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没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才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鬼谷子非常重视调查工作,他认为,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情况,贸然行动,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具体来说就是:“见其谋事,知其志意。”意思就是,要了解对方谋划的事情,就要知晓对方的意图。

苏秦和张仪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辩士,他们都是鬼谷子先生的高徒,个个才华满腹,尤其是都有一副三寸不烂之舌。但我们都知道,苏秦的命运却远远比不上张仪,他虽然空怀满腔抱负,却不得施展。张仪却恰恰相反。

两人都曾出使秦国,游说秦王采纳自己的主张。但结果却是,苏秦被拒,而张仪则得到了重用。这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才华不分伯仲的两个人,得到的待遇却全然不同呢?

原因就在于,苏秦的策略不是秦王所认同的。苏秦当时是用“连横”的策略去游说秦惠王的。他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虽然这是一个看上去十全十美的策略,但却被秦惠王否决了。秦惠王说:“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也就是说,虽然苏秦的“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是对的,但却不符合秦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此时的秦惠王是有顾虑的,他觉得“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看得出,他是在担心自己的实力,不足以支撑他去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万一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秦国是无力与之抗衡的。就在不久前,齐、韩、魏三国的联军就曾联合击破了函谷关,迫使秦国归还了不少土地。鉴于此,秦惠王当然不会接受苏秦的意见了。

而张仪的策略之所以得到秦惠王的认可,则是因为他的策略符合秦国当时的情况。当时六国合纵的局面已经形成,秦国深切感受到了六国联盟的压力。要对付六国的合纵,必须用连横的策略。

和苏秦相比,张仪无疑是聪明的,他十分了解秦国当时的实力以及秦惠王的心中所想,然后据此提出了连横的策略,结果正好切中了秦惠王的心意。所以说,当我们想要说服对方,让对方接受我们的建议时,我们就必须做到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知道他心中所想,然后再提出相应的建议。


鬼谷子说:“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就是说,探得真实情况,然后才能制定恰当的方法和措施,这种方法可以使你随意出入、进退自如,就像在门内安放了一个门闩,想插上就插上,想打开就打开。

和张仪一样,孟尝君也是一个深谙“得其情,乃制其术”的人。当时,孟尝君任齐国相国。这一年,齐王的夫人去世,孟尝君为此大伤脑筋:齐王接下来要立谁为夫人呢?如果所立之人是自己的对头,就不好办了,自己随时可能遇到麻烦,相国的要职也会被别人夺走。

齐王共有七名宠妾,个个貌美如花,深得齐王宠爱,他经常和她们在一起玩乐。孟尝君心想,齐王要立夫人肯定会从这七人中挑选一位,但他究竟会挑哪一位呢?想来想去,他心生一计。他命人用上等美玉制作了七对耳环,而其中的一对耳环制作得最精巧,然后就向齐王献上了这七对耳环。齐王见耳环如此精美,便把它们赐给了七个宠妾。

几天后,当孟尝君再次进宫时,发现那对十分特殊的耳环戴在其中一个宠妾的耳朵上。他回府之后,立即命人起草奏章,劝齐王立那位戴特殊耳环的宠妾为夫人。齐王一看奏章,章中所言,正合心意,不禁大喜,便把那位宠妾立为了夫人。而那位当上夫人的宠妾从此便对孟尝君感恩戴德,处处为他说话。孟尝君的相国之位越坐越稳了。

孟尝君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知道要想保住自己的相位,就必须要拉拢新立的夫人。但当他不能确定齐王到底要立哪位宠妾为夫人时,便想出了一招绝妙的计策。通过进献耳环,窥探到了齐王的真正的想法,进而“投其所好”,建议齐王立那位戴特殊耳环的宠妾为夫人。这正如鬼谷子所说:“得其情,乃制其术。”

这一计策不仅适用于劝说别人,我们在决断大事时,也要学会这样做。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跟任何人较量,要想掌握主动权,就必须知道对方的真实情况,否则就无异于一只无头的苍蝇,乱撞一气。结果,不仅战胜不了对方,还会连自己也赔进去。为什么,每逢战事,对阵双方都要派出侦察兵前去侦察敌情,道理就在于此。



2016年10月21-22日 《鬼谷子国学智慧总裁班》北京开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