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黄渤和徐静蕾教会我的事情,正是我想告诉你们的……

 ILtnlmwk1fi2pi 2017-10-22

 你再主动一点点   我们就有故事了

父母相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

作者:林宛央


1


看完《记忆大师》,从影院走出来的那一刻,我在朋友圈里更新了一条状态:那些黄渤和徐静蕾教会我的事情,正是我想告诉你们的……


有朋友给我留言说:那么你想告诉大家的,到底是什么?

 

无他,只有一个字:爱。

 

爱是温暖的救赎,无爱是犯罪的根源。

 

很多人说,《记忆大师》这种类型的片子,应该算作犯罪片。但坦白讲,我把这个影片当成了一部教育片:爱的教育。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去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但我相信,走出影院的那一刻,他和她会彼此拥抱的更用力。

 

《记忆大师》的设定其实蛮大胆,每个人可以通过高科技删除让自己难过的记忆,忘掉所有情感牵连,重新开始生活。电影里的黄渤因为想要和妻子徐静蕾离婚,于是在故事一开始,便通过这种手段,抽离了自己对于徐静蕾的情感记忆。

 

不愿放弃这段感情的徐静蕾,提出让黄渤重置记忆才答应离婚的要求。

 



2


黄渤由此去记忆医院里重新装上那段往事,然而,阴差阳错,却装回了一个犯罪者的记忆……

 

记忆里,是一张又一张被家暴女性的面孔,是一段又一段,撕心裂肺不忍猝读的人生,是一个又一个暴戾却也无奈的杀人事件……

 

黄渤因此被扯进一桩家暴犯罪案件,通过这段错置的记忆,协助警方找到真凶。

 

看似复杂,但撕开【烧脑片】【犯罪片】外表,这部电影真正控诉的是:家暴足以摧毁一个家庭所有的美好和期待。

 

电影里的犯罪者,自小生活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母亲常年被父亲殴打,却在父亲的眼泪和忏悔中,一次又一次回头,终于,暴力累积,母亲习惯了,年幼的孩子,却无力承受,用自己的方式解开了这种痛苦的循环:杀死自己的母亲。

 


3



成年后,他始终无法摆脱阴鸷的记忆,将自己家庭的相处模式,复制到他所接触的同样不幸的家庭,和小时候一样,他对那些被家暴的女性说:离开你的丈夫。一次次被拒绝后,他杀死了那些女性,没有犯罪的负疚感,也没有杀人的恐慌,那一刻,他暗自替那些死去的女人开心,有一种解脱的快感。

 

故事的反转出现在犯罪者装载了黄渤的记忆,他唯一一次被终止的犯罪是因为在黄渤的记忆里,感受到了爱这件事情。徐静蕾与黄渤记忆中的那些一见钟情,那些婚后多年的情深意重,唤醒了犯罪者内心深处的柔软,他忽而想起人生美好,何必摧毁。

 

犯罪在人性温暖处,戛然而止。

 

我在那一瞬间,想起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一句话:“当爱支配一切时,暴力就不存在了;当暴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

 

毫无疑问,《记忆大师》正是一部反对男性暴力,提倡家庭关爱的影片。

 

观影的过程中,我老公一直说:这种电影太压抑了,几乎不能想象这么多女性竟然生活在如此可怖的环境中,更不能想象一个小孩子的心理会因为父母的暴力关系,而扭曲到变态。

 

我对他说:不是电影太压抑,而是生活的残忍远超你想象。

 



4


在当地社会慈善机构做志愿者的时候,我曾接触过一些被家暴的女性。

 

一个可以算是朋友。三年前,我刚认识她的时候,她还是一个满脸笑容的姑娘,后来事情渐渐不对,和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几乎执拗地要挑选角落里的位置,常常自言自语,笑容越来越少,眼神越来越闪躲。有一次,一起逛街,商场人多,一个男孩子不小心撞到了她,她吓的大叫起来,贴着墙壁,半天回不过神来。

 

我过去拉她,不经意间,看到她手腕上一道一道的伤痕。后来,我才知道,她老公常常打她,只要他喝了酒,她多说两句,便会挨打。

 

一开始,打的比较轻,后来,越打越狠。得知此事的人,都劝她离开,但她却一次又一次选择了原谅。

 


和电影《记忆大师》里一样,我也问过她为什么?

 

她说:他不打我的时候其实对我很好的。你知道吗?每一次他打我,我真的想过离开,可是第二天,他就会给我跪下,说很多好听的话,我就又心软了,他那个样子,好像真的知错了。而且,我们还有孩子,离婚了孩子怎么办?所以,我只能抱着一点希望忍下去,或许哪一天,他真的就变好了也说不定啊。

 

几乎很多被家暴的女性,都存在这种心理。她们低估了施暴者的恶意,高估了离婚的代价,一方面活在被施暴的恐惧里,另一方面,又对新生活的不确定性充满了不安全感。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她们都觉得自己委曲求全无所谓,对于自己的遭遇已经认命,认为一味地忍耐是能保护自己孩子的最好办法。

 

我们援助过其中一名受暴者,她曾主动提出要离开家庭重新生活,因此我们为她安排了一份可以长期避开她老公的工作。可是,当她老公带着孩子突然出现并跪在她面前的时候,她留着眼泪跟他回去了,心甘情愿再次掉入那暗无天地的漩涡。

 

她对我们说:为了孩子,她怎样都无所谓。

 

可是,这样真的就能保护自己的孩子了吗?她的女儿,那个还在读小学的女孩子,给我们打电话说:为什么妈妈要回来?我好害怕回家啊。

 


电影《记忆大师》里,那些为了孩子而不敢离开施暴者的女性,她们的孩子又如何呢?其中一个女孩说:你管我妈去哪了,她就是死在外面也比回到你身边好。另外一个呢,则给自己的妈妈吃了安眠药,流着泪说:我真的不想再看到你被他打了。

 

比父母离婚,更让孩子害怕的是:眼睁睁看着父母生活在痛苦中,彼此折磨。比妈妈不在身边,更让孩子恐惧的是:每天活在妈妈会被打死的恐惧中。

 

于是,为了降低那种恐惧,孩子会采用最极端也最简单的方式。

 

我有一个朋友在看完这个电影后,愤愤难平地说了一句:家庭关系的不和谐,是所有犯罪的根源。

 

或许,不够准确,但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来说,的确太重要了。至少我们可以说家庭关系的不和谐,是绝大多数人生悲剧的总开关。

 

可到底什么是健康的家庭环境?

 

我觉得,很多中国式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总有一种误解,他们认为破碎的婚姻,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其实不是。

 

父母各自破碎的人生,没有任何爱和快乐的关系,才是对孩子最狠厉的荼毒。家庭关系心理学的灵魂人物海灵格一直强调:所谓亲子关系,本质上,是夫妻关系。

 


父母相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父亲的暴力,会让孩子生活在恐惧中,母亲的冷漠与懦弱,会让孩子格外敏感与极端,父母的貌合神离,会慢慢杀死一个孩子对世界最初也最本真的爱意。

 

亦舒曾经写过关于女性遭受暴力的小说《爱情慢慢杀死你》,她在这本书里说:


“异性如果爱惜我们,应当使我们感觉愉快幸福,但是有许多时候,一些人口口声声说爱我们,我们却觉得痛苦伤心,这个时候,就得警惕了。这,其实就是一种暴力。”

 

这句话,放在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上同样适用。

 

真正的爱,不是痛苦,而是快乐,不是暴力,而是温柔,不是破碎,而是完整,但所谓完整不是勉强地在一起,而是全心全意。

 

当我们没有活在爱里,我们就终将活在失意里。

 

记忆是最危险的证据,记忆里的春暖花开,是岁月静好的底色;记忆里的风起云涌,是山雨欲来的前奏。

 

温情、信任、安全、才是人性的救赎,别让暴力和自以为是的怯懦的爱,虐杀掉所有美好期待。

 

我喜欢王尔德那句话: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们愉快。

 

太阳底下无新事,人们总说,有两样东西最难直视,一个是烈日,一个是人心。但太阳温暖过的人心,却会变得通透澄澈。

 

所以,怎样去改变一个人呢?尽量爱他们呀!


■作者:林宛央,90后元气小仙女,一个疯起来不要命,静下来要人命的女神~经。公众号宛央女子,ID:Apple1990-kun。微博@林宛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