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瞧不起清朝!清代治感冒,这方子独步天下,技术领先

 zhanggezhou 2017-10-22

(本文由一点号“精诚名医汇”原创,经一点资讯平台全网首发)

本文理论依据:《重订通俗伤寒论》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说起清代,留给后人的记忆,往往伴随着苦难和屈辱。即便有康乾盛世之说,也难以抹去后人关于它落后不堪的印象。

不过,事情也不绝对。在清代,至少有一件事,是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这就是在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的,治疗感冒的名方——加减葳蕤汤。

为什么说这方子令国人扬眉吐气?它是对古老中医学的发展,其疗效和理念,在世界医学史上独树一帜,可谓先进,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智慧光芒。

事情还要从一种常见的感冒症状说起。这就是中医里的“外感风热表证”。其表现,几乎人人都曾经历过:

感冒的时候,头痛,身体发热,有一点怕风怕冷,但并不明显,身体没有汗,或者有少量的汗,同时伴发咳嗽、心烦、口渴、舌头发红。尤其是口渴、舌头发红这两点,是十分明显的。

这些现象是怎么出现的?说起来简单。风热之邪侵袭肌表,所以患者会头痛、身热、有一点怕风怕冷,汗出不畅。风热之邪入口鼻,径直影响了肺的宣降,所以会咳嗽。最重要的是,这类患者,往往本身有一点阴虚的倾向,身体本来就很“干”。风热之邪遇到这样的体质,立刻化作内热,令患者出现严重的口渴、咽干、心烦、舌头发红的现象。所以说,这类的感冒,被中医视作“素体阴虚、外感风热”。

对于这类感冒,其实中医早有治疗方法,比如《备急千金要方》里面的葳蕤汤。但是,用来用去,人们发现,效果并不好。甚至有些时候,因为疗效之故,不少人开始怀疑中医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怎么回事呢?

原来,对于外感表证来说,解表、发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是对于一部分人,尤其是素体阴虚内热、经常上火、失眠易怒、五心烦热的人,解表发汗的药一用上,阴虚的问题反而加重,这就让患者更为痛苦。可是,如果对这类人先滋阴,解决阴虚的问题,那么对于驱散表邪又十分不利。所以说,这样的一个“瓶颈”,困扰了中医很长时间。

好在,当时光来到清代,中国出了一位大医,这就是俞根初。他生于1734年,卒于1799。他是清代著名伤寒学家,“绍派伤寒”的创始人。他到底多有名呢?从乾隆年间开始,其医术在杏林蜚声四五十年,经久不衰。他的拿手绝活之一,就是治疗外感病。这位老先生根据前人葳蕤汤,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创制出了加减葳蕤汤。好家伙,这方子一出,把之前的种种困惑一扫而光,令中医对外感风热的治疗技术,提高了一大截。这在当时的全球范围里,是十分先进的。

什么是加减葳蕤汤呢?

生葳蕤9克,葱白6克,桔梗5克,白薇3克,淡豆豉12克,薄荷5克,炙甘草1.5克,红枣2枚。水煎服即可。

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门道呢?

方才说了,面对素体阴虚、外感风热的人,滋阴有风险,发表也有风险。怎么办呢?上方给出了解决办法,这就是用葳蕤和薄荷做君药。这里的葳蕤,音同“微蕊”,其实就是常用的中药玉竹。之所以选择玉竹,一来是因为它本身就是滋阴的,入肺胃经,是润燥滋阴的要药。二来,这玉竹本身不太滋腻,和地黄这类的药品很不一样。因此,用玉竹,是恰到好处的。至于说薄荷,性味辛凉,能解表散风热,而且质地轻盈,力道不大,没有伤阴之嫌。

接下来,表邪在身,不得不除,只靠薄荷有些单薄。怎么办?我们给它加一些帮手,这就是葱白和淡豆豉。其中的葱白,通阳解表。淡豆豉,解表除郁。这两味药配合薄荷,风热表邪不愁不除,而且性味轻灵,力道不大不小,十分讨巧。

君药薄荷有帮手,葳蕤同样也有个帮手。是谁?乃是白薇也。这白薇性味苦寒,能清除内热。同时,它还不伤阴,和黄芩、黄连这类药完全不同。它配合葳蕤,让滋阴、清内热的效果更佳突出。

最后,我们派上桔梗来宣肺,尤其是在甘草的配合下,对咽喉不适的症状做到充分的调理。

就这样,通过精准的用药,此方步步为营,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将阴虚内热而外感风热这样棘手的病症解除了。因此,可以好不夸张地说,它的出现,是中医在外感病治疗领域里的大事,有深远影响。现在此方依然被广泛应用于感冒、扁桃体发炎、咽炎等病症的治疗。效果非常之好。

列位看官,这加减葳蕤汤的故事,就为您说完了。不知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