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律神经紊乱(失调)为万病之源

 读书智慧健康 2017-10-22

浅谈现代人的“补肾填精”之三 

1、脊髓的生理功能: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从延髓开始沿脊柱延伸的粘稠、白色、索状的神经组织,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终于第一腰椎下缘。由脊髓开始,脊椎神经伸向身体两旁分出许多对神经到躯干、肢体和心、肝、脾、肺、肾……所有内脏器官的各个部位,支配所到部位的正常生理活动。

⑴ 脊髓具有完成某些简单的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的能力,主要表现有:

腹壁反射:上腹壁反射的反射弧通过胸脊髓78节,中腹壁为910节,下腹壁为1112节。

提睾反射:其反射弧通过腰脊髓12节。

肱(gōng)二头肌反射:其反射中枢在颈脊髓56节。

肱三头肌反射:其反射中枢在颈脊髓78节。

桡(ráo)反射:其反射中枢在颈脊髓58节。

膝反射:其反射中枢在腰脊髓23节。

跟腱反射:其反射中枢在骶脊髓12节。

此外,脊髓内有调节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司管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及勃起反射等。脊髓还司管血管反射,有一定的维持血管紧张性和保持外周阻力的作用。

⑵ 发源于脊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统称为植物神经,分布于全身内脏、血管、汗腺等器官组织。对这些器官组织的活动进行相互拮抗的双重支配。植物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是在高级中枢神经的控制和调节下进行的,以保证人体正常活动和适应环境的变化。一般不受我们本身意志所操控,而是自动地调节消化、呼吸、排泄、生殖等内脏功能活动,所以又称之为自主神经(或称内脏神经)。

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这两种神经相互抗衡(一兴奋、一抑制)。一般说来,交感神经兴奋,心跳、脉搏加快,血管收缩,血液循环旺盛,血压升高;唾液分泌粘稠,胃肠蠕动减慢……,相反地,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脏跳动变缓,脉搏减少,血管扩张,血液循环不佳,血压降低;唾液分泌稀薄,胃肠蠕动增强……。

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有时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的,达到全身生理机能的平衡。例如,当人体运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加强,而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出现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支气管扩张,呼吸活动加强,消化器官活动减弱,以适应肌肉活动的能量消耗;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加强,而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出现心跳减慢,支气管收缩,消化器官活动增强,血液循环、呼吸活动恢复正常,以利于人体的恢复和能量的储存。

⑶ 脊髓是重要的感觉传导通路,有脊髓传到大脑皮质的感觉传导路径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浅感觉传导路径,另一类为深感觉传导路径。

浅感觉传导路径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其传入纤维由后根的外侧部进入脊髓,然后在后根更换神经元,再发出纤维在中央管前交叉至对侧,分别经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轻触觉)上行达丘脑。

深感觉传导路径传导肌肉本体感觉和深部感觉,其传入纤维由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其上行分支在同侧后索上行,抵达延髓下部薄束核和楔束核后更换神经元,换元后再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经内侧丘系至丘脑。因此,浅感觉传导路径是先交叉再上行,深感觉传导路径是先上行再交叉,在脊髓半离断的情况下,浅感觉的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对侧,而深感觉的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同侧。

脊髓的结构复杂,生理功能强大,是维持生命正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脊髓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所辖器官功能的盛衰。然而脊髓本身又是一个比较脆弱的器官,生活中的坐、立、走、跑、跳、躺等每一活动无不随着脊柱的活动而动及脊髓,随时会有供血不足、疲劳、小面积损伤等现象的发生使脊髓的功能下降,造成所辖脏器的功能失调。

 

个体在增龄过程中引起身高、体重的逐渐下降,是由于椎间盘逐渐变薄,椎间盘间隙变窄,脊柱缩短所致;增龄人骨代谢异常所致骨质疏松而发生脊柱后凸,也都会给脊髓带来质量上、体积上以及形状上的不可逆转的改变。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内脏双重支配的失衡,功能紊乱,人体生命活动的种器官心、肺、肝、肾、脾、胃肠道以及生殖系统的各个器官的功能就会相应的失常,出现诸多已衰弱为主要表现的各种症状。

另外,由于饮食习惯、疾病,过量的饮酒、吸烟、饮食肥腻等生活方式等原因引起的体质的衰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脊髓本身的神经营养缺乏,也是降低脊髓功能的重要原因。

因此,对脊髓进行经常不断的保护和调养不可小视,在预防、治疗全身其他疾病的同时,有目的的对脊髓进行必要的保养势在必行。

 

引起的疾病主要有高血压、高血脂、焦虑症、失眠症、性功能减退、更年期症状群

(一)更年期症状群

更年期指妇女从45岁-55岁开始停经,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绝经后期)。男性则相当于进入老年期的年龄阶段。

妇女进入更年期后,卵巢功能下降,然后表现脑垂体功能退化,此期卵巢渐趋停止排卵,雌激素分泌随之减少,但仍能分泌雄性激素,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这些内分泌失调再加上自主神经紊乱自然会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这就是更年期综合症,又称绝经期综合症。

更年期综合症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25年,严重者可达10余年。

处于更年期的多数妇女月经周期紊乱,有的妇女经期期限减少,血量趋少直至停止;有的妇女则月经经期延长,流血量多;少数妇女月经突然停止。

一些患者伴有自觉懒散、容易疲劳、精神过敏、情绪不稳定、食欲不振、失眠、心烦、焦虑不安、颜面阵发性潮红,出汗、发热感、眩晕、耳鸣、四肢麻木、乳房肿胀、外阴及阴道有瘙痒感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

更年期是每个妇女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人体的第二次动荡,上述诸种症状的出现应视为自然,保持乐观的情绪、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在丈夫和家人的鼓励下,只待度过这一期间,所有恼人(心理健康的人)的症状便会云消雾散了。所以,患有更年期综合症时进行心理治疗就显得很有必要。症状严重者很有必要进行综合治疗。

患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糖尿病、泌尿系统疾病、关节疾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高血脂症的患者更需及时积极的诊治。

 

(二)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因精神、心理持续性的紧张状态而引起的一种自律神经紊乱,属于现代人的身心症

生活中,每逢人们身处逆境,面临某种困难和挫折,例如意外的不幸,亲人病危,工作中的不顺,人际关系紧张,夫妻感情不和,家庭生活的困惑、对金钱的追求的失望以及儿女的教育、老人赡养等不良刺激造成个人需求很难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往往都有一种精神、情绪焦虑反应,这属于正常现象。但由于焦虑反应的强度与每个人的个体素质差异性很大。一部分人由于对这种反应主观适应不良,应激能力较差,随着焦虑反应的升级,造成一种无法摆脱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过多,长期处于疲劳、紧张、焦虑的状态下,久而久之会严重地破坏人的身心平衡,造成情感困扰,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

      身体:心跳加速、郁闷、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等,血压不正常等。

  思维:忧虑、焦躁、记忆力减退,思维不集中、反复回忆同一件事情等。

  心理:易怒、不耐烦、害怕、坐立不安、警觉戒备、恐惧、攻击行为等。

愈是焦虑,愈容易出错,人际关系和工作就愈无法顺利开展,并行成恶性循环。如此长期下去会导致精神崩溃,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必要的耐性,变得容易激怒,严重者有大祸临头之感。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里,人人都有心理压力,从而产生焦虑感。不论是工作、学习、人际关系、都有可能成为焦虑的原因。早上上班高峰时间容易与上塞车,满街的噪音、废气,心里又惦记着工作、家人,还有同事之间的关系……还没到工作岗位,身心就已经开始疲惫不堪了。因此,置身于这种环境中的现代人,学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情很重要。另外适当的用一些能调节自律神经的中药,祛除焦躁不安的感觉,的确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三)不寝(失眠)

睡眠是我们消除疲劳的主要形式,又是保护健康、维持生命的有效手段。在高质量的睡眠状态下,体内会产生一系列有利于生理、生化的变化,起到除病延年的作用。人们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就是说一个寿命81岁的人,27年是睡眠的时间。

    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以睡眠时间、深度以及消除疲劳作用不足为主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夜间不易入睡,或睡眠程度不深,或时睡时醒,多梦,或醒后难以再睡,甚至整夜不能成寝。由于睡眠时间及深度质量的不够,致使醒后不能消除疲劳,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心神不宁等症状。这样,不单是导致身体上的损耗,也使精神上的折磨。

失眠的机制是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失调,高级神经活动的正常规律遭到破坏。当大脑皮质内抑制强度减弱,或兴奋过程转化为抑制过程的能力不足,即使到了睡眠时间,也不能很好地发挥抑制作用,造成难以进入睡眠状态,或睡眠不深,容易觉醒。

造成失眠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归纳为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病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四大类。偶尔失眠可发生于健康人,比如日间或睡眠前过度兴奋,或因环境不好,太冷、太热、噪音、被褥不适、或睡前饮咖啡、浓茶等,都可引起失眠但多是暂时性的,对生活、工作和学习不会造成多大的妨碍。

病理性失眠,既有各种疾病所引起。如各种疾病引起的疼痛、发热、咳喘、搔痒、心悸等都能引起失眠。

在临床上,以失眠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无明显的其他原因者,多是神经衰弱引起的。长期睡眠不足最终导致神经衰弱,而神经衰弱又反过来影响睡眠,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

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受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等各种环境的影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又不得不加快。情绪激动;过度的精神刺激;生活、工作、学习难以解决的困扰、挫折;精神、信仰上的空虚;对权势、利益、金钱过分追求的欲望,以及人际交往的失败等原因,造成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失调,导致难以入睡而造成失眠。

       更糟糕的是,长期的睡眠障碍会引起人体免疫力下降,内分泌严重失调。引起神经衰弱,食欲不振,心悸不安,血压失常等。久而久之,终于导致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白内障、胃病、中风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严重的影响着现代人的生长、发育、生活、工作、学习的质量,睡眠障碍已成为人类一大公害

中医药通过活血化瘀、清心泻火、宁心安神、补益心脾等治疗手段,调节人体气血阴阳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和医源性疾病,因而颇受欢迎。

 

(四)男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遗精):

 如果站在性文化的角度来看人体生命的全过程,生活在人世间的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性生活三大需要。东方性文化的观点历来重视房事养生,也就是说房事与养生是紧密相联的,性爱、房事并不是暴风骤雨式的疯狂,而是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社会学多个方面,直接关系到生命寿夭及子孙繁衍的重大命题。

人们对性生活的要求是同人的其它生命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个性积极的源泉,是人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这本来应该被认为是一种种族延续的本能。但是,这种本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包括社会文化低落在内的心理社会的制约,因而会出现许多不是由于性器官缺陷引起的性功能障碍。

在正常情况下,男人们的性生活分为三个阶段:

1)性欲的引起:在看到、想到、接触到自己所喜爱的异性或其他有关形象时可引起性欲(对性行为的欲望),这是性生活的必要前提,但有许多心理社会因素抑制性欲的产生和发展,就是说性欲的起落和程度是可以接受人们自身心理过程控制的。

2)性器官反映:随着性欲的产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性器官反应-阴茎勃起。

3)快感-松弛:随着性生活的继续进行,经过阴茎的高频率地抽动和摩擦后,开始遗精,遗精后骨盆和全身肌肉进入松弛状态,达到性乐高潮,产生一种短暂的无法形容的精神愉快的感觉。获得快感后即进入松弛期,男性往往有过一段时间才会再度勃起及重新获得快感。

性功能障碍的表现形式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阳痿:

阳痿是男子性功能障碍的一种,指成年男子阴茎在性生活时不能勃起,或举而不坚,或一触即泄,不能完成性交过程的一种病症。它常与早泄、遗精、性欲低下等临床症候共同出现,多由大脑皮层、脊髓中枢功能紊乱和生殖器器质性病变等原因引起。

中医则认为本病多由纵欲过度,久犯手淫,肾气损伤,命门火衰,宗筋失养所致;或因七情所伤,思虑劳神,心脾受损,惊恐伤肾,气血亏损,宗筋失养而迟缓;或因湿热过甚,下注宗筋,宗筋受灼而弛纵,发为阳事不举。

    2、早泄:早泄是指男子阴茎在为完成性生活之前即已射精的现象。早泄多由房劳过度,頻犯手淫,以竭其精,而致肾精亏耗,肾阴不足,则阳火偏亢,扰动精室,发为早泄;或禀赋素亏,遗精日久,阴损及阳,导致肾阴肾阳具虚,精关不固,导致早泄。

    早泄严重时,可伴阳痿,阳痿又常伴早泄、遗精。因此临床经常出现早泄与阳痿、遗精常并见的情景,因此治疗方法每多类同。

    3、遗精:是指成年男性不因性生活或其他直接刺激而发生精液自发外泄的一种现象,属于没有性高潮的无意识射精。多由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和脊髓功能中枢紊乱所致。遗精有梦遗、滑精之分,一般青壮年男子每周一次者不作病态,每周超过两次并伴有其它症状者可作诊断。直肠指诊,B超及精液检查可协助诊断。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情志失调,或劳伤过度,或饮食失节,湿热下注等导致肾气不能固摄,多为心、肾所患,如思欲过度或看淫秽之物,而之相火妄动,肾气不足,心阴亏耗,心火独亢,下不济水,心肾不交,热扰精室而梦遗;或因纵情纵欲,年少早婚,肾虚不藏,精关不顾,久则阴损及阳,封藏不司而发自遗;或因过食醇酒厚味,脾胃受损,湿热内生下注,扰动精室,而发遗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