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西安终南山为什么那么多隐士?

 喜趣时空 2017-10-22

谢邀。巍巍终南山,东至陕西蓝田东,西至陕西周至和眉县交界处,古称太乙山,属秦岭一脉,离大都市西安大约不到40公里。这里群山起伏连绵不绝,山中环境幽雅,道教鼻祖老子曾在这里的楼观台讲经授道,是有名的道教圣地。

古时,终南山隐士就很多。尤其隋唐以来历代众多名士隐居终南山,过起了超世脱俗的隐居生活。据说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到如今有迹可考着就有数千人。除了佛道两教外有名气的有西周开国功臣姜子牙,秦末汉初的“商山四皓”(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先生,西汉名臣张良(晚年),隋唐的名医孙思邈,宋代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清朝关中名士李雪木,民国名士高鹤年等。

从古至今,终南山都是隐者的理想栖身场所。一直到现在,隐者也是络绎不绝。从性别来说,有男有女。从隐居者的职业来说,也是各行各业,有企业老板,有个体户,有自由职业者,有大学生,有退休干部,有作家记者,有农民,有画家等。从隐居者的地域来说,天南地北人都有,除了中国人,还有少数日本、美国、法国、韩国等国家老外。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终南山隐居者多达五六百人。

1989年,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旅行终南山,写了一本《空谷幽兰》的书,让终南山隐者受到空前关注。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抛弃家庭,甚至放弃优越的生活钻进深山,过起了近乎原始的简陋生活呢?

笔者(头条号:走着聊着)以世俗的眼光来看,除了宗教人士不外乎就是有些文化人来这里体验生活,寻找灵感;有些人为了追求真实宁静,心理或精神的一种需;有些人喜欢大自然,想过简单的生活;还有些人有对世俗的厌倦,有逃避现实的考虑。

总之,在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基因中,从身居高层的士大夫到贩夫走卒的黎民百姓,一直就有部分隐居生活的传统。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都是一个文化范围内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真实存在。

◎终南山现代隐士居住的房子

图中的房屋原本是西翠花村民居住的地方,村民搬到山下以后,空下来的房屋便出租给到此隐居之人。隐士到此之后,精心修饰装扮,门前花草相映成趣,颇有宁静闲适之感。

1

终南山西起宝鸡市眉县、东至西安市蓝田县,属于秦岭山脉的一部分,位于西安南边,距离主城区不到二十公里。终南山有“仙都”“天下第一福地”之称,从古到今就有人在此隐居修行,道教中的全真教就发源于此。唐代的时候,终南山里住满了隐士,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终南山离当时的首都长安非常之近,隐士们借隐居博取名声,方便朝廷征召自己,这便是人们常说的“终南捷径”。

今天,终南山里依旧住满了隐士,具体数字无法统计,但据说有数千之众,隐士比较集中的几个地方有狮子茅棚、西翠花等地。2015年10月的一天,笔者一行特意到了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引镇大峪乡的西翠花村,探访现代隐士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2

金秋季节,秦岭山色正好,有些叶子红了,如生命之火燃烧,有些叶子黄了,接近于黄金的纯度。美景在前,我们且走且停,满心舒畅!

也有感慨!因为自打进入大峪口之后,便发现一路上农家乐众多,其中最大的一家门前有一大鱼池,里面养着红鳟等鱼类,廊桥上挂满红灯笼。据看守院子的人说,国庆十一长假之后,没有人来了,他们也不营业了,不过四月份到十月中旬,尤其是节假日里,这里生意火爆,忙都忙不过来。我们亦笑言:在此隐居,倒也生活方便。

开车经过一个名叫“狮子茅棚停车处”的小村庄,村里大部分人已被安置到山下镇子里去了,这里只剩下四五户人家,几乎都是老人,或坐门口吃饭喂猫,或在屋前翻拣毛栗子。还有一户人家,开了一间农家乐兼小旅社,这个季节客人已少,但他们依然在门口卖野猕猴桃和柿子。

此处有两条路,一条通往狮子茅棚,一条通往西翠花。我们往西翠花方向前行,在一条山路口,一块牌子上标着箭头,写着“西翠花”几个字,旁边平坦处停着几辆车,有两名衣着时尚、颇具小资风情的女子正从山上下来,开车离去。山路看起来比较窄而且坑洼,不便行车,遂步行上山。后来我们发现,这条路越野车实际上是能开上来的,路上不时开过来的三轮蹦蹦车,司机轻车熟路,操控自如,速度飞快。又见一僧人,布包斜挎,骑摩托下山而去。

上山不久,路遇一对年轻男女,穿着防风衣,背着大背包,笔者问:“你们是来登山的?”答曰:“不是。我们就住在这里,现在下山去补充一些生活用品。”如此看来,他们便是我们要寻找的现代隐士了。再往山上走,风景越来越美,一块山坡上,开满了山地芦苇,芦花在风中摇摆,像浪花涌动,我们架起相机,寻找各种角度拍摄。

此处已可看见一些农家屋子,一户门前种满鲜花,有人在里面看电视,门上贴着与修行悟道相关的一幅对联,横批是“定心修佛”几个字;另一户在屋前围起了一道柴门,颇具田园古意,门上贴的对联的意思和第一户的差不多。看来住在这里的,已经不是原来的村民,大概就是现代隐士吧,但我们没有去打扰他们。后来我们了解到,这里的村民已被安置搬迁走了,空下的房子就租给了在此隐居修行的人。果然,我们看到有一座房子的门上,除了贴有很具禅意的对联外,另有“出租”两个大字。

由于贪恋眼前美景,加之天色已晚,山里气温下降,我们没有再往山上走,而是下山了。因此,没有见到有名的终南草堂。终南草堂是一名名叫张剑锋的文化学者所建,张剑锋多年来一直研究终南山的隐士文化,多次到终南山寻访隐士,出版了散文集《寻访终南隐士》,后干脆创建终南草堂,是全国各地来终南山隐居者的一个落脚点。

◎终南山里的现代隐士

笔者在拜访终南山时路遇一对衣着时尚的男女,交谈中得知他们每年都会来此地居住一段时间,现在正准备下山采办生活用品。他们大概就是我们理解的现代隐士的一种,有钱有闲,所谓“隐居”,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小资情调与浪漫情怀。

◎终南山大峪口喂猫的农民

相比于那些有钱有闲而每年在终南山里“隐居”生活一段时间的小资人士而言,这个正在喂猫的农民,她一直生活在此,山中的生活对于她来说,是一种日常,甚至于在她内心里,反而渴望的是到城里去过日子。

3

在本刊本期《局内人—也谈隐士》一文中,笔者谈到了古代隐士隐居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种是希望通过隐居,达到入仕的目的;一种是在官场混得不如意,暂时隐居,等待时机东山再起;还有一种是厌倦了官场,归隐田园。

现代人想靠隐居来谋个一官半职是不可能了,那么现代隐士隐居的原因是什么呢?很遗憾笔者没有时间一一去做调查走访,只是通过阅读和这次的行走观察,了解到有以下几种:

一是治病。有人身体不好,而终南山里庙宇、道观比较多,药材又丰富,相比城市生活也安静,因此有人因为身体原因就留了下来,或求神拜佛,或自己钻研药材,既给自己治病,又可以卖药材挣到生活费。这类人相对较少。

二是逃避生活压力。有些人因为生存能力比较差,心里比较脆弱,就选择逃避在此生活。这类人相对来说也比较少。

三是做生意。这类人往往打着隐居的幌子,在此办“国学院”之类的学院,表面上说是清心寡欲、弘扬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以此为契机挣钱,有些生意还不错。这类人相对比较多。笔者了解到有一位从北京来的诗人,就在这里办了间 “物主义学院”,提倡“建立与地球、自然的亲近感”。

四是生活无忧无虑者,有钱有闲,找个安静的地方,每年来住一段时间。我们上山时遇见的正下山补充生活用品的那对男女当属此类。从着装上和他们有车这两点来看,他们不差钱,从谈吐上看,他们有文化。他们隐居在此,不是出于生活压力,也不是想挣钱,而是寻找一种生活乐趣,放松一下自己心情。听说还有一位广东老板,原在佛山帽峰山隐居修行,后来觉得帽峰山气势不够,就到终南山来了。现代终南隐士,这类人也比较多。从本质上讲,这些人的所谓“隐居”,就是一种小资情趣,相比他们而言,那些一直生活在此的人,比如我们所见到的在门口喂猫的老人,对他们来说,这里的生活就是一种日常,没有任何浪漫的情趣,或许,在他们心中,向往的是过城里人的生活,说不定他们还对城里人来此生活,觉得不可思议呢。

◎西翠花村正在出租的农家房屋

◎终南山里的僧人

终南山自古有“仙都”“天下第一福地”之称,从古至今都有人在此修行,山中有许多道观和庙宇,诸多道士和僧人在此隐居修行。我们遇到的这位僧人,斜挎布包,正骑着摩托下山而去。

4

下山时,我们遇见了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农妇,面色红润健康,正提着老豆腐之类的东西上山。与之攀谈,她说她是这里的原住民,山下也有房子,但他们一家子还住在山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儿子和儿媳妇的工作是在山里采药材,必须得住在山里。她也不愿闲着,找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打捞游客们扔在河道里的垃圾,一个月能挣一千元左右。

那么,她是隐士吗?

笔者答曰:“她不是隐士,而是逸民!”

本刊本期的《逸民与隐士之别》一文中,笔者对逸民与隐士做了区别。简单来说,隐士还是政治生活里的人,或进或退,心里头都挂念着政治,而逸民则是在政治之外寻找自己生活的人,朝廷政治好不好,与我无关;隐士有姿态,逸民无姿态;隐士还是属于传统文明的一部分,逸民则是现代公民。陶渊明笔下那些生活在桃花源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人是逸民,我们遇见的农妇同样也是逸民。逸民就是老百姓自己,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也是平凡的大多数!Ω

隐士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存在,每朝每代都有无数人在或进或退,如范仲淹所言“或庙堂之上,或江湖之远”,中国古代的隐士必为能者,是智者,往往是因为政治与信仰而“隐”。

隐士又是代表了中国最古老的价值观,于是他们寻遁于山野林谷中,去寻找天人合一、永恒固定的规律,专心于个人的修为,养心养身。“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他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却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最有名的当然要数那篇题为《饮酒》第五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便是终南山。

终南山就其地理概念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终南山泛指整个秦岭。狭义的终南山是指秦岭的中段——即从东向西,今西安市辖区的蓝田县、长安区、户县和周至县境内的山区。

终南山得名的历史很早。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尚书·禹贡》中已有“终南”之名:“荆、岐既旅,终南、物,至于鸟鼠。”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秦风》里有一篇《终南》:“终南何有?”《山海经》中将终南山简称为“南山”。

隐士象征了中国文化的秘密,当凡人需要问询宇宙与人的关系时,于是就想起了隐士,这也是为何古籍中常出现贤君去寻访隐者。个人以为,可谓“盛世隐,乱世显”,世风浑浊,隐士出现为了使得国治归于自然的本源,比如张良与诸葛亮……

历史上,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有隐逸的传统,从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一直到清末民初的印光、虚云等高僧大德,终南山的隐士文化一度曾非常发达。特别是隋唐时期,大批文人士大夫流连山水,隐迹终南,如王维隐居的辋川。但是到了近代以后就逐渐衰落了。

但今天终南山所谓的“隐士”,是不是真正的隐士,或是不是等同于历史上的隐士呢?这个问题还有待商榷。隐士他必须是“士”。“士”的概念人们理解不同,但大体限于知识人范围当是共识。这就是说,隐士首先必须是饱学之士,用今天的话来说,“隐士”应该是知识分子。

所以,今天终南山不排除有隐士,但大多应该是隐者吧!

如果问题换成终南山为何多隐者?那么,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终南山是中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隐逸文化又称为山水文化,这是终南山隐者聚集的客观原因;另外,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有隐逸的传统,这是终南隐文化得以延续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感谢邀请,试着回答一下。

终南山,很多关中人也叫南山,是道教的发源地,从老子骑青牛过此地,到现在,一直是道教的第一福地。玄奘当年把秦岭称之为万山之祖,可见秦岭在佛教地位也很尊崇。不管是道观还是寺庙,终南山里的数量都很可观。正是有了这两大思想体系的支撑,使终南山不在是普通的山脉,他可以寄托心灵、修身养性;也可以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更可以思考人生,寻求真谛。所以,从历史上到现在,终南山的隐士一直就不少。

士有学士,勇士,方士,谋士,也有隐士,士一般是脱离了直接体力劳动的读书人。隐士一般情况下,要么是隐居起来搞研究,像孙思邈隐居终南山一样,研究出《千金要方》,成为药王。要么是还没有仕途的知识分子,像姜子牙一般,隐居起来钓鱼,等待一个施展政治抱负的时机。要么就像竹林七贤,各怀心思,无非就是政治抱负、政治理念不同,不愿为当权者卖命,隐居在终南山,因为离政治中心长安比较近,期待着有朝一日再侍奉明君。要么就如同武侠小说中一般,江湖大哥 金 盆洗手,过自己的日子,感悟人生了。但是并不是住在终南山就可以称之为隐士的。

现在很多追求思想自由,追求独立人格的人住在终南山,应该称之为隐居吧。据我了解,西安有的学院退休教授,在终南山有自己的陋室,每年还住个把月,过与世隔绝的生活。感觉这些人的思想感悟应该最接近士的情怀吧。当然现在一些有钱人也过隐居生活,也是内心思想的放飞吧。

个人愚见

长安通衢十二陌,出入九州横八极。

行人来往但西东,莫问兴亡与今昔。

昔人富贵高台倾,今人歌舞曲池平。

终南虚绕帝王宅,壮气空蟠佳丽城。

——唐·范祖禹 《长安》

公元前的516年,终南山的楼观之中老子开始了道德经的写作,是什么原因让老子选择了钟南山,而在这雄奇的美景中道的真谛在哪里?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道文化”、“佛文化”、“孝文化”、“寿文化”、“钟馗文化”、“财神文化”的发祥圣地!




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左传》称终南山“九州之险”,《史记》载秦岭是“天下之阻”。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








为何问道终南山?我却笑了!

当人们说姜子牙,孙思邈,陶渊明曾隐于终南山,似乎名人效应吧,大家蜂涌而至,热热闹闹的终南山,还有何隐头,变味的终南山!

君不见二十出头打工不顺者,隐了终南山。三十出头的女博士不为国效力,也钻进了终南山。生活不顺成了隐居终南山的重要理由!不能养活自己,还得问家里要,叫我这山人好自羞愧难当。

真正有道缘有城府又有几人?当今社会不在红尘中修炼,却要避世?若说六十岁以上修道终南山本无可厚非,可年轻人又能修出什么?与时偕行,才是真理!

你若抚琴吟唱,我这就给你提供场所,让众人品唱!

你若吟诗作画,我这里有画展伺侯,附上你的诗,看有多牛?

你若讲道论仙,我这就感应太上,看谁能济世渡人普救众生?

1终南山自古就是仙山,在先秦以前终南山又名昆仑山,老子在终南山传播道教,财神故里赵公明,唐代的钟馗,宋代的王重阳等都是终南山人士,所以终南山又被封为天下第一福地。寿比南山的南山指的也是终南山。

2在终南山隐居有传统,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终南捷径,人文墨客在终南山隐居,既可以出世,又可以入世。

3当地百姓对隐士提供方便,因为知道大部分隐士不容易,在有能力的情况下给隐士免费提供柴米油盐,而有些隐士也有一技之长,给当地村民看个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这形成了良性循环。

终南隐士多有以下几个原因:1.历史上,西安为十三朝古都,人口众多,尤其是贤人能士是最集中的,所以不顺心如意的,看破者,都会选择在家门口隐居,终南山在京畿南,造就了隐逸的位置条件,所以,对后世也就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在的很多隐士,也就是对这点的一个“慕名”2.终南山位于秦岭北麓,一年气温适宜,植被茂密种类繁多,适合人居住,隐士在这个地方生存比较容易,隐居是追求灵魂的升华,但灵魂得到升华的基础其实就是“吃喝拉撒”这些基础,试想一下你在青藏高原隐居会是种什么感受?所以这是其二。其三:终南山是中国南北分界线,属于小板块抬升导致,山势非常雄伟,开车走过祖国南北的,你会有个深刻感受——其它地方的山很少有象秦岭这么巍峨雄伟的,山奇骏,景就会奇美,越能勾起隐逸者的共鸣,所以在一个景色美丽到震撼,又有先贤自古隐居,自然环境又不太恶劣的家门口隐居,这是其它山脉所不能比的。所以,终南自古多隐士,现在也一样!

1、关中,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民风淳朴。隐居终南山,采购生活资料,问题不大。

2、西安为13朝古都,隐居终南山,方便被皇帝再启用。林则徐说过:好的状态是,在朝时,随时,能想着归隐,在家时,随时准备着,被启用。

3、佛教,道教,文化繁荣。隐士可以和这些,方外之人,互相交流,文化碰撞,获得新的思想。

本人曾经有句座右铭:宁为平民庶,不为南山士。大致意思喜欢自己莫装逼,做一个真诚的人。

终南山环境好这个就不讲了,以前在提及终南山隐士多是些虚伪之辈,妄图借助修道这种方式来引起当朝者的关注,根本原因是想出仕博名利!修道只是一种手段。也就是说那是一帮假隐士,打着隐士知名做追求名利之事。

所以才给自己做了,宁可当平民老百姓,也不干那种虚伪之事的座右铭。

最近一年也一直在拍摄世外桃源的内容,从老家,到他家,但边境。看了很多人,走了很多地方,但又回到了原点。其实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

有人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虽然不能说完全正确,但是里面折射出一个道理,那就是真正的隐在于心,心里有桃园,哪里都有桃源。

至于题主所问,为什么终南山那么多隐士,我觉得可能随大流居多。并没有摆脱世俗的影像,没有达到真正的隐。

点击关注我,翻看主页,可以看我关于桃源的系列图集。

下图是我骑车去缅甸拍摄那里人生活的照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