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国际律所跳到国际投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yangzijiang111 2017-10-22

作者 | 赵何璇

来源 | 国际合规法律问题实务与观察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智合立场

投稿请联系微信:txqm33 / wjx-Wa
 邮箱:tougao@zhihedongfang.com

今年二月,我暂时告别九年的律师生涯,从此前供职的一家国际律师事务所转而加入一家总部在欧洲的投资银行。近一年以来,很多朋友都来关心我感受如何,新工作与以往有何不同?说实话,这个职业跨度算是非常大,要完全说清两个工作的差异根本不可能。不过在比较之下,确实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不同点。写成以下这篇文章,让对这两个工作有兴趣的朋友有机会了解它们的日常;让正在这两个行业内奋斗的朋友有机会看到自己的影子,也了解一下围城外面的生活。

我的感受当然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所以我有必要把我的情况先简要说明一下:

  • 我此前所供职的是一家美国律师事务所的上海办公室;

  • 我加入的是一家总部在欧洲的国际投行;

  • 我在合规部门工作,属于 Control Function,算是中台。我的生活和工作与那些业务部门金光闪闪的银行家们或者交易部门呼风唤雨的交易员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想看《华尔街之狼》那样生活的朋友们可以绕道了;

  • 我现在的工作地点是在新加坡。

第一、风险大不同

在国际律所工作风险不小,最大的风险在于律所的业务受经济起伏的影响。经济不景气时,律师也没有足够的工作。如果律师完不成每年的billable hours target,升职加薪年终奖全部成问题。但是当经济蓬勃发展时,业务太好,律师忙到爆肝的风险也大增。真正的Balance是不存在的,大部分国际律所的律师永远都辗转于没有足够的工作和担心自己爆肝之间,致力于实现“动态的平衡”。

但这样的风险和国际投行比起来基本不算什么。您有担心过你们律所破产吗?就算您足够悲观,就算您说律师行业破产早有先例,但如果贵所今年刚刚收入打破记录,您会担心它一年内就关门大吉吗?估计不至于吧。可是对国际投行的员工来说,这个却是实实在在的风险。

和传统行业不同,传统行业的老大就算跟不上潮流,走上衰败的道路,中间必然各种挣扎转型,不折腾个十几年不至于关门大吉;然而金融行业瞬息万变,危机一来,犹如暴风骤雨根本无法抵挡。华尔街曾经的一线投行雷曼兄弟在2007年4月股价达到创纪录的86.18美元,带动整体市值接近历史最高的600亿美元,可是转眼2008年中股票就跌成废纸,2008年9月15日即申请破产保护,百年老店毁于顷刻。


也许有人会说,2008金融危机毕竟百年不遇啊。可问题是,2008之后,金融圈有如惊弓之鸟,媒体也爱煽风点火。但凡金融圈子里有什么风吹草动,哪家大行表现不佳,媒体必然一通分析之后故作呆萌的问道:它会是雷曼第二吗?近来恰逢我行财报数字不尽如人意,媒体照例一番炒作。朋友出于关心发来的文章都基本同一个标题:某某银行会是下一个雷曼吗?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媒体,包括各种自媒体,路边社已累计形容各大金融机构为“雷曼第二”达354689302次.......

你问我对这些报道支持不支持?我不好说,我只是想起了一位长者15年前对媒体的谆谆教导:你们啊,毕竟还是too young,还是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虽然你们世界各地跑得快,但问来问去的问题都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第二、Title大不同

国际律所的Title总体上显得低调、庄重、一目了然。就美国所一般来说,从事法律辅助工作的,没有正式律师资格的称为Legal

Assistant;一旦进入正式律师的序列,则统称Associate,按工作年限,对内分为Junior Associate,Middle Level Associate和Senior Associate,对外则一律称Associate;再往上一级就是Partner,内部分为授薪制合伙人(Income Partner)和权益制合伙人(Equity Partner),但对外往往不作区分,统称Partner。大多律所为了安排已经比较资深的,却又没办法马上升Partner的Associate,会在Partner以下设一个Counsel的职位(有的叫Special Counsel或Of Counsel),懂行的都知道这哥们离Partner一步之遥了。不论对内对外,谁是干活的,谁是老板,都清楚明了。

相比之下,国际投行的Title就比较浮夸了。刚入行的新鲜人,不管他在哪个部门,做不做研究,一律叫Analyst,显得倍儿有文化、倍儿专业;两到三年后,Analyst小朋友可以升一级到Associate;再过两到三年,如果一切顺利,等待你的下一个Title是:噹!噹!噹!噹!Vice President。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副总裁!非常拉风的VP!在国际金融行业里,这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头衔,其名不副实和浮夸的程度都堪称一绝。在传统行业的大公司里,Vice President 都是独当一面,无可争议的公司高管,对律师来说绝对需要仰视。但在金融行业,VP的含金量可就大大降低了。VP里跨度很大,通常头尾还有Assitant VP和Senior VP两个相关的Title。VP在一个大行里是中坚力量,人数众多,在金融区一块石头掉下来砸到十个人,起来交换名片一看,VP一定牢牢占据半壁江山。

为什么国际金融行业会有这么一个特别的Title已成为历史不可考证了,据说是因为这个级别的银行家们已经可以在项目中负责和客户的直接对接,而对接的客户往往是VP这个级别,为了不让客户感觉差距过大,干脆自己也叫VP。所以大家听到某人介绍自己是VP时,一定要问一下您在哪高就,不要盲目双眼放光。

VP之后是Director,中文大概可译为“总监”(是不是让你想起楼下理发店的Tony老师),基本上这已经是某一个大的部门在一个较大的国家的负责人,或者是一个较小的部门在整个区域(亚太、北美等)的负责人了。Director之后就是最高的一等:Managing Director(董事总经理)。在投行升到这一级,意味着你正式迈入领导阶层,基本上已经是该行某个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待遇也立刻变得不同,传统来说,在投行当上MD后,马上就会获得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再加上一套成功银行家标配的“Bloomberg Terminal(彭博终端)”,让你坐在桌前,天下财经大事尽在掌握。


彭博终端,2万4千美刀一年

第三、压力大不同

在国际律所的工作体验,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那就是非常辛苦。在小时计费的模式下,律师的productivity成为所有考核晋升的最重要目标。不仅工作时间内强度巨大,还要忍受其他行业没有的超长工作时间。英文中的Burn Midnight Oil(中文对应的“开夜车”不够生动,倒是“油尽灯枯”有点异曲同工)是家常便饭。此外,律师的工作没有太多选择,永远要以客户的需要为主,所以时刻在面对不同的deadline,不仅仅是工作时间长就可以了,还要效率高,还要有很强的Multi-tasking的能力。

律所工作的压力,50%-90%(取决于你的资深程度)可以用“更长的工作时间”来解决,大家想想焦头烂额、苦不堪言的时候,如果咬咬牙和自己说“今晚不睡了”,或者“周末不休息了,回办公室”是不是都能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和律所不同,在投行的Control Function工作,虽然工作时间内也是强度非常大,但总的来说不需要那么长的工作时间:同时,大部分的压力,也没办法用“更长的工作时间”来解决。

在投行工作,每天面对的是来自Business Unit的各路人马,他们是你无法挑选的客户。和面对律师不同,这些客户们要的不是严谨的法律分析和翔实的法律依据,他们要你实实在在的告诉他“这事能不能做?”,如果不能做的话,“告诉我怎么样才能做?”。你对法律的理解请放在心里,拿到台面上来的一定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不仅要照顾法律的原则,还要考虑业务部门的需要,更要考虑和全球其他区域同事保持一致。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技巧被放在第一位,面对地位、个性、风格都千差万别的银行家们,如何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如何兼顾原则又不毁人生意,是最大的考验。而且大量的沟通不是面对面,就是通电话,没有邮件来、邮件回的缓冲时间,更加直接,也更加刺激。

投行里的银行家们和交易员们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和他们斗智斗勇可是不那么容易。哥每周平均要听到3.6次“按你这么说,我这个十亿美金的生意不要做了好吧”;4.5次“为什么这个项目其他20家银行都同意了,就你这么难搞?”;2.7次“跟你没法谈,你老板/上级是哪位?”......听多了也就习惯了,该吵架就吵,该反击就反击,智勇双全才能全身而退。吵得多了一个附带的好处是,你发现如果你能用英文熟练地和任何人吵架,那么你可以用英文做你想做的任何事。

第四、服务大不同

这是很多从国际律所跳到投行的朋友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一件事。在律所,律师是一切利润的来源,是事务所能够持续转动的动力,是不折不扣的“业务部门”。所以国际律所的模式配备了强大的辅助人员团队,目的就是让律师可以抛却一切烦心事、心无旁骛的好好刷Billable Hour,给律所赚钱。在国际律所,通常两三个律师配备一个秘书,对律师来说,秘书绝对是最可爱的人。她们的职责是帮助律师处理所有的行政事务,处理文档、出差订票、订酒店;报销医疗及一切开支;打印案卷、归档;梳理行程、会议以及你能想到的一切行政杂事。Partner或资深律师还能麻烦秘书整理房间、买咖啡、买午饭等。在秘书们尽职尽责的帮助下,律师们都成了生活上的白痴。发生任何问题,只知道打电话给自己的秘书,什么也不会干。很多律师工作多年复印机和打印机还是不会用,因为能干的秘书会帮他搞定,即使加班还会有夜班秘书stand by;很多律师对word的了解仅限于打字,因为秘书会帮他搞定所有格式排版;有的律师不知道怎么拨入电话会议,永远要秘书帮他拨好再把他接进去......

所以当我刚从律所来到投行时,惊诧的发现一整个组十几个人只有一个秘书,而且她的主要任务是服务我们组的Managing Director,我颇有一种弱智儿童被父母强行赶出家门不得不自力更生的感觉。入职第一天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就被翻了一个大白眼,我问的是,我的杯子会不会有人帮我洗?

除了一切都要自力更生以外,在投行的IT支持也是一个非常奇葩的体验。国内再大的外资律所,也就是100多人,你清楚地知道IT是哪些人,有问题你会直接麻烦他来帮你解决。但是在一个10万人的国际银行,所有的IT问题都要先通过一个热线来解决。当然每一个办公室都会有实际的IT人员,但你永远不知道怎么找到他,找到他他也会说第一步麻烦请找IT热线。这个IT热线应该是连接着南亚某个神秘的大陆,拨过去永远是一个操着印度(巴基斯坦?)口音英语的小伙子或小姑娘来应答,无论多简单的问题,都能听到他们先哗哗哗一阵猛翻书,再噼里啪啦在电脑上拼命查,最后和你说veli veli solly,让你等一会,丫去问同事去了。

第五、工作场地大不同

在国际律所工作的律师,一般都能有自己的办公室。美国所的习惯是,只要是Associate,就给配一间颇为宽敞、靠窗的办公室;英国所出于传统,通常合伙人以下都是两个人一间大办公室,一个资深律师配一个年轻律师。在香港second的时候我恨不得在办公室打地铺,因为寸土寸金的香港公寓非常紧凑,但我的办公室居然非常宽敞,而且还变态的看得到海景。大概来说,国际律所律师工作的场景是这样的:


或是这样的:


从国际律所到国际投行来的人最初受到的震撼大抵都是:TMD居然没有独立办公室。是的,在国际投行,只有Managing Director才会有一间独立办公室,而且不一定靠窗。其他人,不管多资深的Director,一律格子间。场景大抵是这样的:


究其原因我想和两者的工作模式和性质有关。在律所,律师还是被希望专注在自己的工作上,不受打扰的独立完成工作,刷billable hours;但是在投行或公司,部门内部的互相沟通更加重要。

本文主要是希望插科打诨的吐吐槽,没有任何做认真讨论的打算。其实国际律所和国际投行的生活差异远不止这五点,如果本文反响不错,我会考虑再写一个下篇。

感谢生活带来的机遇,也感谢自己抓住了折腾的机会,在不断地折腾中,挑战自己,也活出了一点点生活的厚度和多样性。


——   正文完,欢迎点击下方智合在线沙龙,最快获得一手实务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