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力必须和质量存在关系吗?

 生活如此obtfia 2017-10-22

​​一:观念的改变是可以影响人生的格局。正确的观念可以让人生更加美好。对于科学也不例外,正确的观念可以使科学计算变得简单,使得预测的准确性更高。 16世记科学革命的先驱伽利略奠基了近代实验科学;他通过对物体的自由下落运动实验,否定了统治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观念(重物比轻物下落快)。这个观念的改变给万有引力公式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正确的观念对人类的科学进步贡献是伟大的。日心说观念代替地心说观念;科学家才能够摆脱复杂运算对太阳系行星观测结果达成的解释。最重要的是,科学家可以通过计算推导出行星的运动,而不是先有观测结果然后才有解释;后者显然是唯心的,他的目的仅仅是满足人类困惑的心而己。

二:科学理论存在一个适用范围问题。牛顿力学适用低速运功;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适用低高速运动,适用范围更广了。

圆周长是直径和π的乘积,但这仅适用于平面上 。宏观运动都是对量子级别的微观运动或者说单个量子的统计结果,由于运动是具有方向性的,几亿个量子之上的统计结果具有共性,但单个量子运动是有区别的,所以宏观运动的统计规律是不普适于量子微观世界的。

适用范围问题可以这么理解;人,教师,小孩,男人,女人等等这些词中,用人这个词描述适用范围最广,因此用人这个词描述各类人都可以。比如看到一个丰胸肥臀的人,用人这个词描述出错概率最低;因为如果直接用女人这个词描述,那么如果这个丰胸肥臀的人是人妖或者是经过化妆师化妆过的话这种描述就是错误的。所以对最初的观测描述用适用范围广的词语;然后通过再观测的证实对范围进行缩小;这种描述的准确率才会大大提高。

科学是容不得出错的,所以描述一定要在充分的观测实验基础上再缩小范围来达成较高的统计上准确性。

对科学理论描述的是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这个主观可以通过复杂化,达成对观测实验感觉上的干扰。比如一个普通的马桶,经过适当的包装(越简单越好), 再通过展览,注入理念化的解释等等一步又一步复杂化操作,如果这种复杂化操作衔接的比较合理;那参与这个过程中的人就会对这个马桶产生完全不同的感觉,虽然这种感觉也是真实的;但这种感觉上的真实来自意识的操作,是唯心的。从科学角度出发,对马桶物理描述产生的感觉是不能变化的。

科学和艺术的区别是:科学必须要准确地描述物质规律,物质规律必须要排除人意识感觉的干扰,也就是对物质规律描述要最大化达成简单。而艺术是寻求感觉上的享受,因些对艺术的复杂化运作可达成更高级的感觉。这是由于感知是感觉通过数减量增后竞争获得的。所以科学研究要尽量少的神经元细胞参与(这个是相对的,在获得科学知识培训后。在研究中少理论,重实验);但艺术必须神经元细胞参与越多越好,因为越多才能达成量增,达成更高级的感觉,但话又说回来,如果玩艺术处理不好感觉冲突,反而容易陷入神经质甚至幻觉中。

三:万有引力公式可以很好的描述太阳系各种星体运动,但有没有一个公式可以更好地更简单地对太阳系各种星体运动也进行很好的描述呢?

在《宇宙起源新说上集》中,推导出一个公式R²A=r²a=常数(通过这个公式非常简单地推出了开普勒第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公式);我们看一看仅采用R²A=r²a是否能够获得太阳系各种星体运动数据。

比如地球和月亮;我们只要知道地球半径,表面重力,月地距离即可以知道月绕地的公转速度;反过来说测量出月绕地的公转速度即可知道月地距离近似值(现实中需考虑其它星体提供的引力,由于这种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是不是这样呢?地球半径约是6378千米,地球重力加速度约是9.8米/秒²;地月平均距离是384400千米.这样求出在384400处对应的加速度a=(6378/384400)²×9.8米/秒²≈0.002699米/秒²,根据向心力和离心力相等知u²/r=a即u²=a×r=384400千米×0.002699米/秒²=384400000米×0.002699米/秒²=1037495.6米²/秒²,开方知u≈1018米/秒

查月球公转速度平均公转速度 1.023千米/秒,考虑计算误差,这个值是很准确的,显然观测地球重力,地球半径和地月距离要比测量引力常数值和地球质量简单的多;况且地球质量获得并不是测量获得的。

同样我们可很简单计算出太阳系的其它行星绕日公转速度而无需引入质量。

地球公转速度约每秒钟29.8千米,地日距离约1.495亿千米,太阳半径是696000千米,这些值都是可以直接测量出的,因此通过它们可以知地球在太阳1.495亿千米处的向心加速度a和太阳表面重力加速度A。

通过a=(29.8千米/秒)²/1.495亿千米=0.00596米/秒²,即向心加速度a=0.00596米/秒²

则太阳表面重力加速度A=0.00596米/秒²×(1.495亿千米)²/(696000千米)²≈0.00596米/秒²×46139≈275米/秒²

然后根据(696000千米)²×275米/秒²/R,我们即知道太阳系内任一点的向心加速度a;从而知道这个点上任一绕日公转的行星公转速度和绕日运行一周的时间,计算结果和天文测量是一致的,有兴趣朋友可以试着计算下.

显然行星在太阳系内任一处公转和本身质量无关只和位置有关;或者引力只是瞬间力。

四:万有引力公式中牛顿对质量是怎样引入的?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对万有引力这样定义:两个球之物质相互间有重量,即相互间有吸引力,假如此物质在其距中心相等处为均匀的,则其一球对于其他球之重量即二者之间的吸引力,与二中心间距离之平方成反比。

他认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吸引力与地球对周围物体的引力可能是同一种力,遵循相同的规律。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与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是同一种力。

没有任何征兆表明重力的传送媒介可以被识别出,牛顿自己也对这种无法说明的超距作用感到不满意。牛顿的理论需要重力是瞬时传播,这样才能使约翰内斯·开普勒所观测到的角动量守恒成立。

万有引力证明的条件建立在引力常量和质量的假设上。

证明:开普勒第三定律r³/T²=C(C是常数)

万有引力F,但一定等于向心力F=mr(2π/T) ²

带入1/T²=C/ r ³ 即F= mr 4π² *(C/ r³)= C’* m/ r ²

因为引力的对称性F= C” * M/ r²

所以F= GMm/ r²。G是常数 。

在这里 C”为什么等于GM?这只能是假设,牛顿假设了 C”=GM时,也就将描述的范围缩小了。

这就好象我们假设人都是黄色人种,然后试着用黄色人种去解释全人类人种的肤色。这必然且 必须添加各种概念达成解释;达成解释并不困难,只要有足够假设理论(谎言)。但这是一条不归路,必须要大量复杂的假设理论才能达成对不断出现的,观测事实和理论之间矛盾的解释。

综合上面,牛顿首先认为,两个球之物质相互间有重量,即相互间有吸引力;这就是说物质之间吸引力是和物质质量有关的,因些在推导万有引力公式时,很自然也进行了假设即C”=GM;当1789年由卡文迪许利用他所发明的扭秤得出G值后,质量问题就成为大尺度宇宙空间中,计算结果和观测结果之间冲突,挥之不去的乌云。

五:引力和质量存在关系造成的大麻烦。

如果我们将假设 C”=GM作为宇宙的普适定律,那么质量造成的麻烦就挥之不去了。在1789年由卡文迪许利用他所发明的扭秤得出G值。当我们用这个引力常数值去换算宇宙空间星体质量时,必然造成质量上多余。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G不是恒定的。比如某个星体G值比地球G小许多,那么质量就被称轻了许多;某个星体G值比地球G大许多,那么质量就被称重了许多。比如月球就被称轻了,太阳就被称重了。如果两颗相邻恒星表面G是地球的100倍,那么这两颗恒星就被多称重了10000倍。

我们利用这个被多称重质量的值进行计算,必然会创造暗物质这种概念,来达成质量多余的解释。

关于月球的质量:“阿波罗”登月计划带回来的月表岩石密度远远大于地球岩石。月球岩石密度是3.3克/厘米³左右,而地球岩石密度是2.75克/厘米³,但通过G换算的月球平均密度是3.35克/厘米³,远小于地球密度,这种情况是很不合理的。如果在月球上进行扭秤实验,那我们会发现G明显变小了许多;从而知道月球密度实际上要比地球密度大许多;月球平均密度应该至少大于7克/厘米³,或达12.5克/厘米³。这就是说在月球上可以采集到更重的元素。

实际上,如果在星体之间运动的计算中抛弃引力常数值和质量,我们即可以更简单地计算出星体的运行轨道;又可以避免因为引入质量这个概念造成的麻烦。

六:观念的改变

空间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上下左右,可以用尺寸进行度量的存在。人们在问物质的起源,没有一个人去问空间这个存在从哪里来?

能量是标量,这就是说任何两个能量结合都是能量的增加;这一点和矢量是有本质区别。两个方向相反的矢量可以相互抵消。但能量不行,任何两个能量结合他的总能量都是累加之和;或者说物质的任何运动都必须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那么问题来了,能量从哪里来?

时间是对物质运动的描述,或者说时间是对能量运动及变化的描述。没有能量运动及变化,时间即不存在。

因此关于星体的起源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空间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

如果空间创造了能量,那么能量是标量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在《宇宙起源新说上集》中己说明了空间对能量创造。并指出每个星体能量创造出的空间结构都是内虚外实的,由于空间没有能量有结构;因此有质量物质运行到这个空间点上会瞬间产生一个加速度a,且加速度a和对应球面的面积乘积是个常数,即R²A=r²a=常数;且这个常数值和星体创造的空间结构有关。

至所以可以通过扭秤测出G值,是因为无能量的空间结构是和产生它的能量正相关的,及空间点上瞬间产生一个加速度a和星体质量正相关的。但这并不是说空间点上瞬间产生一个加速度a和星体质量有关,如果通过假设C”=GM,则可以在地球的对应平衡态范围上适用,其计算的结果和观测结果还是符合很好的。

如果硬要把星体外任一空间点瞬间产生的一个加速度a和星体质量扯上关系,即和引力传递扯上关系;那就很难回答出下面的问题:

由于空间点上瞬间产生一个加速度a仅和位置有关;因为空间点上瞬间产生一个加速度a越靠近主星体其对应的值越大;所以行星的公转速度越靠近主星体越快。

这也是可以通过开普勒定律推出的。

即R³/T²=常数,两边乘于4π²得到4π²R³/T²=(4π²R²/T²)xR=u²xR=常数x4π²=常数。

u²xR=常数,从这个等式可以知道R越小u越大。

这样在太阳系行星公转中,比如木星。由于木星绕太阳的公转是椭圆,因此在木星距离太阳最近处其公转速度最大;但如果空间点上对应的向心加速度a和质量和传递有关;由于引力传递最大速度不超过光速,太阳光到木星约45分钟。因此太阳引力对木星的最大引力必须是过木星和太阳最近处45分钟后才传递到木星。

这就是说如果太阳空间点上对应的向心加速度a如果和太阳质量有关,那么木星公转速度最大不是在木星和太阳最近处,而是过木星和太阳最近处45分钟后。

但如果太阳空间点上对应的向心加速度a是对空间结构反应的瞬间力;则木星公转速度最大即是木星和太阳最近处.。

所以通过观测木星公转速度最大处是在木星和太阳最近处,还是过木星和太阳最近点45分钟后处。即可以证明哪一个观点是正确的。

实证是物理理论正确与否的试金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