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望诊

 guodongs 2017-10-22



开篇之言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有句话中医人普遍耳熟能详的话是这么说的:“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于是很多人就认为把脉是中医的基本功,中药医生也普遍重视把脉,似乎不懂得把脉,就不懂得开药。

我总在思考,把脉,到底把的是什么呢?


难以统一

有个现象,可能很少有人反思过,比如同一患者,身患多种杂症,然后请十个经验丰富的中医把脉,可能会把出七八种结果来,这位中医说该患者肾虚,那位中医说该患者气血虚,另一位中医又说该患者脾胃不调,再请一位老中医,说该患者有湿热…如果你是该患者,这一番经历下来,头都大了是不是?于是我们就看到这些中医,开出形形色色的处方和医嘱来,至于或效或不效,就看患者运气如何了。

因为这十个中医,在心性、修养、学识、认知、阅历、悟性、察觉力、临床经验等等方面,并不一定相同,手下摸出来的结果,心里揣测出来的结论,人为控制因素很大,当然很难做到统一。


中西医的不同之处

但是如果让这个患者去医院做影像片检查,那么十家医院拍出来的CT,基本上结果都会比较一致,诸如椎间盘突出否,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否,骨关节退化否,韧带钙化否,大家都看得到。

虽然仪器检查出来的“异于常处”,并不一定就是病因或病灶,但是在医患双方都对疾病真相不了解的情况下,能通过影像片检查到患者身上有“异于常处”的地方,那至少可以让彼此心安。因为患者“知道”自己哪里有问题了,医家也能拿出有理有据的物证,并且各家医院基本上诊断结论一致,且不管给出诊断结果的医生能不能治愈这个“病”,至少各家医院比较统一的结论,可信度就比众说纷纭的中医高了很多。

这就是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的地方。


望闻问切与察言观色

怎么办呢?聪明一点的中医,为了提高诊断准确率,除了把脉之外,还会结合望诊问诊之类来综合判断。

所以我们看到坊间常有一些学中医的人,仅仅看一眼患者的脸,或手掌,就直言患者某某部位不好,有什么病,很多患者一下子就被眼前这位“神医”给唬住了,似乎在“神医”眼里自己变成透明的了,毫无隐私可言,不由得又惊又怕。

事实上,我们的身体有什么问题,确实会表现在面部、眼睛、手掌、肚脐等处,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正所谓“有诸内必显其外”,事物就是这么个表现方式。即使你毫不懂医,也或多或少都懂得一些面诊,就比如一个人有心事或遭遇惊恐,会在神色上表现不自然,我们一看对方的神色,立刻就知道对方此刻心情处于非平常状态,这并不神秘的。

在生活当中,那些懂得察言观色的人,知道趋利避害,很容易获得其他人的好感,往往在社会生活中诸事顺利,混得如鱼得水。

有一些人是不懂得察言观色的,人们通常把这种人叫做“不开窍”。这种人由于不懂得观察对方神色,明明别人心里正烦的时候,他不知道,偏偏在这时候去打扰麻烦别人,于是特别遭人反感,甚至迁怒于他。

学医也一个道理,懂得察言观色的医生,日子多半都过得很好,而那些不懂得观察,只知道埋头扎针开药的医生,医技多半比较糟糕,甚至时常遇到医疗事故。


黄帝内经《五色篇》

所以一些中医会在望诊方面下一些功夫,做一番精细研究,从而掌握相对更准确的推测方法,期望自己能达到“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诊就包括了面诊、眼诊、手诊、腹诊等等方法,而面诊的方法,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黄帝内经》里五色篇就有比较详细的讲述。

在上古时期贤人的思想意识里,一个人的面部就是这个人全身的缩影,如图所示,这是我根据灵枢五色篇的描述绘制的一幅图画。我们根据这个图,就可以大致判断患者脏腑或肢体关节方面有没有什么问题,比如在颧骨附近出现青黑色,预示患者肩臂多半有疼痛,在下颌关节处凹陷或发黑,预示膝腿有问题,在鼻头处显赤色,预示脾胃有热,在眉间发白,预示肺受寒等等。


面诊的门派

当然了,面诊也分了多个门派,不同经验认知,有不同的见解。然而面诊终究只是疾病信息之一,并不一定准确率很高,因为这个信息会受营卫气经脉的影响,如果营气或卫气循行某处或某几处发生痹阻,表现在面部的信息或许就添加了水分,或许就缩水了,临床经验比较丰富的医生就知道,仅凭面诊判断疾病是不够的。

于是一些中医就知道还要结合手诊来判断,比如观察患者,掌中发热代表腹中有热,手掌发凉代表腹中有寒,还观察手上的络脉,比如鱼际白肉上有发青的血管,则预示胃中有寒,可能经常胃痛,发红的血管则表示胃热,如果血管颜色很瘀黑,则代表有痹症…诸如之类。手诊也分了不同的门派,各有说辞,总而言之,也是一种经验积累,因为手是人体末端,就类似通过观察树枝叶可以粗略了解大树的根部和生长情况一个道理。


望而知之谓之神

事实上,即便面诊,手诊,把脉,合起来判断,也还是不够的。

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一定是该医生的认知比较高,才做得到“神”的判断,否则你看个面相,盯个手相,把个脉相,就断定患者得了某病,结果准确率只有不到50%,显然患者对你的信任度就会大大降低,这样的中医言行,无疑是在给中医打脸。

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一定是该医生的认知比较高,才做得到“神”的判断,否则你看个面相,盯个手相,把个脉相,就断定患者得了某病,结果准确率只有不到50%,显然患者对你的信任度就会大大降低,这样的中医言行,无疑是在给中医打脸。

即使诊断准确率很高,那又怎样呢?能治愈才能够说明你的诊断真正是对的。否则你只给个诊断,却只治好极少部分,或根本治不好,或久治不愈,或治好很快又复发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呢?你与西医仪器判断疾病有何不同?如果是这样,我宁可信西医的仪器检查,也不信你中医的诊断。

呜呼哀哉,诊断容易,治愈难啊!


中医的现象

怎样才叫做认知高?真正的中医,一定是全方位、多层次、多系统的适应范围。所谓全方位,指疗法要能适应东南西北中各地,所谓多层次,指穷人富人都能治,所谓多系统,指内外妇儿皮肤骨科各方面都善治,如果我们只是凭经验行医,认知往往是比较低下的,很难满足全方位多层次多系统的要求。北方的神医,到了南方行医,很可能就成了瓜娃子;善治老百姓的神医,遇到达官贵人就拘束了;善治肠胃病的神医,遇到骨关节顽疾患者就懵逼了。

于是我们就看到一种现象,那些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吃一堑长一智,一般都不会轻易给患者下诊断结论,因为丢不起脸呐。

四诊合参也只有建立在对经脉营卫气十分了解的基础之上,才谈得上准确率,绝不是仅凭面相手诊把个脉就能概全的。因为人的脉也好,气也好,血也好,都是在不停地循行,循行就有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经脉,经脉不是死的,是此一时彼一时在不停变化着,如果连营气和卫气是怎样一种循行,都有些什么相关联系和影响,这些都不甚了解,谈什么准确率呢?


营气经脉和卫气经脉

话说回来,有多少中医真正明白营卫二气的循行路线和规律?

如果真正明白了营气经脉和卫气经脉的规律,就不会仅凭面相就轻易给人下诊断结论的。因为你真明白的话,你就知道,天地人有别,营卫气与人的胡、须、髯、眉毛、腿毛、腋毛、手掌、足跟等等状态都有很密切的关系,还与人的肤色黑、黄、红、白、青等有关系,还与肤色的光泽度晦暗度有关,还与人的长相如长脸、尖脸、方脸、圆脸等有密切关系,还与脖子粗细、人中长短、嘴唇厚薄、眼袋大小、鼻梁隆起塌陷、鼻孔大小仰俯等等有密切关系,当然还与地位高低、身份贵贱、旧伤劳损、治疗史、情志心结、性格的勇敢怯弱、饮食的适宜否、居处得当否等等等情况,需要综合起来判断,才能够相对比较准确的诊断患者病痛的状况。

其实,即便采纳了这些全部数据,都还是不够准确的。

因为这些数据,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方位里,还会发生变化。须知,同样是这张脸,昨天、今天、早晨、晚上、天晴、天阴、春季、冬季、北方、南方、喜怒前后、得意之时、郁闷之下等等,会有不一样的表现,你看到的和摸到的,未必就是真相啊。如果你只知道望闻问切,却不懂得还要合于四时阴阳变化,依旧很容易闹笑话的。你很自信的指出患者有某某病,却不知患者转身背后就会骂你“神棍”,因为你所捕捉到的信息,早已时过境迁了,你却拿在当下来做文章,准确率从何谈起?这样的中医,不是伪科学又是什么呢。


经验之医学

自内经之后,中医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经验,而中医最不科学的地方恰恰就是因为经验。

经验,是某个人或少数人在一定的环境和状况下,摸索总结出来的相对比较局狭的一些认知。

要知道,中医的基本标准其实是“上医治国”,治国那真是需要懂得法天则地的智慧才行得通的,靠经验和小聪明,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么?鬼才相信,试试看,若把一个好好的国家交付到一个奴婢格局的人手里,保准要不了几天就折腾得国破家亡。内经指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如果身为一位中医,连人事尚且一知半解,地理则惶然不知,天文更是毫无印象,又怎配自称中医呢?


巫术?

中医的医字,繁体字是写作“醫”,还有一种异体字写法是“毉”,因此坊间有一种说法认为古时候的医者都是懂巫术的。

所谓“巫术”,是普通人无法认知和展现的能力,才显得神秘莫测。

在上古时期,确实如此,医者要么善于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人事,在对事物的认知方面,远远高过了普通人,他们看得远,看得深,看得透,具备帮助和解决患者病痛的能力,这种人是可以行医;要么就是天生或后天忽然具备了一种强大的感应能力,这种超能力,普通人由于心性和认知散乱,根本无法拥有,学也学不会的。这种人由于具有感知功能,通常被人们称为“特异功能”,可以给某些患者轻易的诊断和治愈某些病痛。

像这类的人,可以用“毉”来形容他们,这类人的望诊功夫,是真实的,也是很厉害的,他们甚至都不用看,不用摸,就对你的某些状况了如指掌。这是迷信吗?NO!这也不神秘,其实几乎所有正常人都可以具有这些能力,只要你的经脉经筋能够浑束为一,你也会具备一种平常不具备的超强能力;当你的思想能够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到时候,你也会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一些真相,又何须挨个的去摸索总结经验呢。


提高对天地自然的认知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这是最科学的道理,谁也无法否认。很显然,人体出现异常,我们首先应该考虑这个异常是不是天地之气给人体带来的影响,如果仅仅只盯着筋肉骨骼脏器组织液之类大做文章,是不够全面的。

这就要求为医者除了精通人事之外,更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问题就出在这里,很多做医生的,纯属书呆子,对天地自然的了解,还没很多患者的认知高呢,又不具备特异功能,悟性也很一般,仅仅是在老师那里学得一点望诊把脉的经验,就开始给广大的患者诊断开方下药,这如何准确?又如何取效?

经验医学的认知,是局狭的。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针对谁谁谁,请读者诸君切勿对号入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