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以国教授运用交感丹治疗失眠的经验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0-03-09

第 1382 期

作者 / 荆晴晴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指导:陈以国 

编辑 / 赵馨 ⊙ 校对 / 刘刚

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不寐”范畴,《黄帝内经》中亦有“目不暝”“不得眠”等称谓。陈以国教授系主任医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辽宁省名中医,师承名医杨介宾教授,从医30余载,对失眠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与方法。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获益良多,现将恩师运用交感丹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交感丹方义

交感丹,别名七情交感丹,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元代沙图穆苏所著的《瑞竹堂经验方》,书中云“世人中年,精耗神衰,常言百事心灰。盖缘心血少而火不能下降,肾气惫而水不能上升,至心中隔绝,荣卫不和……遇铁翁申先生授此秘术,酷志行持。服一年大补,平日所服暖药一切摒除,而饮食嗜好不减壮岁,乃此药力之功大矣。今年八十五,享天然之寿,瞑目无憾,独此药传之,理当普示群生,同登道果,药后有汤与牙药,可同用之”。论述人至中年,精已耗,神亦衰,心血不足致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肾气衰惫致肾水不能上升于心,终致营卫不和,心肾不交的病因病机。对此证,铁翁申先生授以交感丹,诸症全消而终享天然之寿。可见交感丹主要用于治疗中老年人心肾不交所致诸症,如失眠健忘、抑郁寡欢、心悸怔忡、痞闷纳少、遗精滑泄等。交感丹的原方为“茯神四两,香附子一斤(碎去毛,用新米泔水浸一宿,炒黄色)。 ”时珍曰“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得茯神则交济心肾……”《名医别录》云“茯神入心之用多”,又云“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养精神”。可见方中用茯神以养心益智,用香附以调理气机,并助心气下降,使之与肾气相交。如此气机调畅,心肾相济,阴阳交泰,生生不息。

2 临证经验

2.1 病因病机:失眠可由情志异常、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以及病后体虚等病理因素引起。《沈氏尊生书·不寐》云“心胆惧怯,触事易惊,梦多不详,虚烦不眠”,认为本病病机为心虚胆怯。《素问·逆调论》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论述,后世医家将其引申为凡因脾胃不和、饮食积滞内扰以及痰湿阻滞引起的夜寐不安者皆属于此类 。《类证治裁·不寐》云“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言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心神失养可致失眠。《诸病源候论·大病后不得眠候》载“大病之后,脏腑尚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论述病后体虚,营卫失和而致失眠。《景岳全书·不寐》亦云“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黄帝内经》中还有“五脏之气相搏”而导致失眠的理论,后来将心神不安固定为失眠的核心病机。不寐的病因复杂,然陈师认为中医能执简驭繁,即所谓“千般灾难,不越三因”,认为失眠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陈师称神、魂、魄为三“元神”,认为脾之意、肾之志化生于心神,故在发生五脏之气相搏的病理变化时,和神相关性强的魂(随神往来)、意、志常会引起失眠。

陈师认为心与肾之间存在着经脉衔接、物质转化以及功能上相协调的三层关系。其中经脉的衔接是心肾相交关系的基础。在经脉循行方面,《灵枢·经脉》云“足少阴肾经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迪丽努尔等提到手少阴心之脉从心系上肺,足少阴肾之脉入肺中,肺气呼吸升降清浊交换之时,则心肾水火阴阳得以交流。在物质转化方面,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将其连贯起来就构成了“如环无端”的气血流注关系。心居上焦,其气主降,肾居下焦,其气主升。心阳下降于肾须从心经流注于小肠经,从小肠经流注于膀胱经,再由膀胱经流注于肾经以温养肾阳,从而使肾水不寒。足少阴肾经之支脉络心,肾中之阴则可以通过经脉关系直接上升至心而使心火不亢。肾中之气血亦可由肾经直接流向心经,肾藏精而心主血,如此心肾相交则是生理状态下精生血的和谐关系,而心肾不交则是病理状态下的精血亏虚或心肾功能异常产生病邪,从而影响了心肾间的和谐。如此相互交通,彼此制约,维持着动态平衡,在此过程中,以肾为主导。在功能方面,《灵枢·本神》云“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心藏神,肾藏志,志乃由心之神感知之后演化而来,而在这个这个过程中,则以心为主导。

2.2 依脉辨证:于临床辨证之时,当四诊合参,然患者往往病情复杂,难究其因。陈师常言“脉定位,舌定性,症状做参考”,强调脉法在辨证论治中的首要作用。依脉辨证常可化繁为简,知病之根本。寸口脉左侧寸、关、尺部分别候心、肝、肾,右侧寸、关、尺部分别候肺、脾、命门。心肾不交者脉定见尺脉不足,或左尺不足,或右尺不足,亦或是两部尺脉均不足;左寸可见弱、细、沉、芤、弦等脉象,治疗中应以交通心肾为主。陈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以香附15 g、茯神20 g为基础方,灵活辨证加减,对病起于心者,当合桂枝汤加减以调和营卫;起于肺者,当合玉屏风散变化以益气固表;源于肝者,当合甲乙归脏汤加减以疏肝养血;发于肾者,当合济生肾气丸加减以资肾通阳;脾伤而心神浮动者,合归脾汤加味以健脾养心。如此辨证得当,依脉施方,常得桴鼓之效。

2.3 注重姜枣数量:汉·郑玄注《易·系辞》中云“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此论述了天地、阴阳、五行、五方之象,此中意义深刻,在中医临床中也早有应用,如仲景经方剂量的配伍,针灸“五门十变”的机理等。朱熹言五行生成数之理为“先天以气化,后天以形化”。 故“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可理解为天一水始生,至地六而水成,在此过程中,水星与日月相汇聚;地二火始生,至天七而火成,在此过程中,火星与日月相汇聚。五行应五脏,水与肾相应,火与心相通。陈师崇尚古代哲学理论,并将其灵活应用于方药之中,尤其对方药中生姜与大枣的数量,取五行生成之数,以达补益之效。对于心肾不交型的失眠,陈师常以《易经》之理以取大枣2枚,生姜6片。大枣色红,具有补血的功效,故将其与心相应,予大枣2枚,以取“地二生火”之意;予生姜6片,以取“地六成水”之意。如此补益心肾,并辅助他药交通心肾,陈师称之为“药引子”。

2.4 注重服药时间:古人根据一天之中太阳升落的自然规律、天色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活习惯,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中午11点至下午1点为午时,此时心经当令;下午5点至晚上7点为酉时,此时肾经当令。陈师秉承“天人合一”的理论,注重服药时间,嘱患者分别于心经当令的午时和肾经当令的酉时服药,以辅助加强交通心肾之功,陈师亦称之为“药引子”。

3 临床验案

患者,女,50岁。2016年7月26日初诊。主诉:入睡困难伴多梦易醒5年余,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于5年余前因焦虑出现入睡困难,伴有多梦,睡后易醒,复睡困难,症状忽作忽止,近1周尤为痛苦,并伴有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干口渴,自汗,平素畏寒,纳少,小便调,时而便秘,时而便溏。舌淡苔薄白,左寸脉弱,两尺脉不足。患者既往有浅表性胃炎病史。西医诊属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不寐;证属:心肾不交。处方:交感丹合阳和汤加减。方药:香附15 g,茯神20 g,鹿角胶 3 g(烊化),熟地黄 25 g,桂枝8 g,生麻黄6 g,炒白芥子25 g,炮姜25 g,黄连8 g,炒酸枣仁25 g,桑椹子25 g,远志12 g,大枣2枚,生姜6片。7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患者中午 11:00-13:00、 晚 19:00分两次温服。

患者用药7剂后,入睡困难及睡眠质量明显改善,余症亦明显缓解,病情逐渐好转。后随访2个月,其间未曾服中药,诸症释若冰消,睡眠质量良好,不影响白昼工作和生活,病情痊愈。

按:此例属心肾不交之不寐,治以交感丹加减以调畅气机、交通心肾。患者左寸脉弱,两尺脉不足,舌淡苔薄白,辨证为心肾不交。《素问·阴阳印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本例患者平素阳虚体寒,加之年已半百,肾中精气衰少,不能上承于心;心之气血亏虚,不足以下济于肾,故心肾不得相济而眠不安;患者夜寐不安症状忽作忽止,时而便溏、时而便秘可知其经络气机亦有阻滞,使心肾更难以交通,从而出现上述诸症。方中用阳和汤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加黄连以引心气下行,加炒酸枣仁、桑椹子、远志以养血安神,同时以大枣2枚、生姜6片为引,共奏交通心肾之功。药证相应,病自愈尔。

4 小 结

交感丹作为古人用之有效的交通心肾的古方,现代临床各医家对之了解甚少。陈师博学古方,临证常用交感丹加减结合2味“药引子”治疗心肾不交型的失眠,尤其对于30岁以上的鳏寡孤独之失眠者,以及未婚男女忧思烦闷、气机不畅致心肾不交之失眠者,此方效佳。陈师审证求因,崇古而不拘于古,依脉精确辨证,抓住致病的关键因素,灵活应用交感丹加减,疗效显著。望世人知此古方,广用于临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