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肢葬

 江淮风情 2017-10-22
历史

据史书上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秦人中盛行屈肢葬,即在人刚死之时,用布带将其下肢向上卷曲捆扎,然后入棺埋葬。这种独特的葬式,将目标进一步明确指向了秦人。

屈肢葬源于中国西北的少数民族。西风之后,由于王室东迁,西北诸族东进,屈肢葬俗开始在民族迁徙中于关中地区流行开来,并逐渐扩大到中原各诸侯国中。

春秋战国时,这种在秦人中颇为盛行的屈肢葬,成为各诸侯国都实行的葬俗,甚至有人认为屈肢葬是区别是否秦墓的重要标志。原因是历史上,秦人与西北诸族交往最多。很自然地就吸收了他们的文化。东周时,秦人普遍实行屈肢葬,直到汉代,秦人后裔仍然有采用这种葬式的。[1]

由来

关于屈肢葬的由来,国内外的学者有着很相近的看法。

有人认为,中国的屈肢葬包括仰韶期的与战国时代的,当是受外来风俗的影响,它的出现与发达很有受南俄方面影响的可能。这个解释或许有道理,因为对文化发展来说,传播的作用确实要比独立发明大得多。可是在严重缺乏物证时,我们宁可取各自独立发明的说法,或者用“趋同作用”来解释。

另一种解释直率地主张,屈肢葬俗无疑应属于秦国自身的文化传统。理由是:春秋战国秦墓与西周墓或中原地区东周墓在葬俗上差异很大。秦墓中流行蜷曲特甚的西首葬俗,西周墓中流行直肢北首葬俗,中原地区东周墓中葬俗比较复杂,春秋时代直肢葬较多,屈肢葬较少,战国时则屈肢葬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像关中秦墓中蜷曲特甚的则很少。

这种意见对于理解秦文化是有帮助的,然而,遗憾的是仍不足以说明中国广大地区乃至世界部分地区屈肢葬之间的相互关系。除上述之外,关于屈肢葬意义的猜测向来也为这方面的学者所感兴趣,且分歧也最大。一种意见认为屈肢葬是希图在墓地内节省地方或节省人力,使尸体屈肢则所占的墓圹便可缩小。另一种猜测以为屈肢合乎休息或睡眠的自然姿态。

其他解释

1、有人认为是希图在墓内节省地方或节省人工,使尸体屈肢则所占的墓圹便可缩小;

2、有人认为屈肢是合乎休息或睡眠的自然姿态;

3、有人判定这种姿态是用绳绑起来阻止死者灵魂走出,向生人作祟;

4、有人认为这种姿式像胎儿在胎包内的样子,象征着人死后又回到他们所生的地胎里边去。后来还有人提出屈肢葬是跽坐葬,属侍奉尊长之礼,因而在早期屈肢葬是奴隶葬式。王子今则认为秦人的屈肢葬是仿像“密卧”,是一种“鬼之所恶”的葬式。不管怎么去解说屈肢葬,有一点必须明确,丧葬的习俗皆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新石器时代男女合葬墓中女性侧身屈肢葬式,便表达女性侍奉男性、遵从男性,成为他的附属的明显写照。若无灵魂不死观念,当然也就没有必要侧身屈肢附葬于男性身旁了。[2]

发掘

屈肢葬式不仅考古中屡有发现,在历史文献中也多有记载。

根据已发表的资料,解放以来在陕西甘肃特别是陕甘交界地区发掘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墓中,蜷曲特甚的屈肢葬占70%,直肢葬占12%,葬式不清者有18%。据此,或以为这种直肢葬与屈肢葬并行的葬仪是秦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直肢葬者为秦宗室贵族,屈肢葬者为殉葬的奴隶。

确实,秦国殉葬的风气特别盛行,《史记·秦本纪》:“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

但根据文献尚不能直接证明秦国的殉葬一律采用屈肢葬仪。而且,屈肢葬并非仅流行于秦国,二里头文化遗址中也有蹲坐、仰屈、侧屈等葬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辛店文化的屈肢葬与春秋时代秦国的屈肢葬表现出惊人的相似。

如辛店文化姬家川遗址M2,有一屈肢葬者,其足根已靠近臀部,屈度特甚。在齐家文化永靖大何庄遗址中的屈肢葬也与辛店文化和春秋秦文化的表现相同,下肢向上弯曲紧贴胸前。在洛阳中州路和郑州二里岗的东周墓中,屈肢葬也占有绝对的多数。更有趣的是,在甘肃永靖秦魏齐家文化男女合葬墓中,还发现女性依偎男性身旁,采用屈肢葬仪。

不仅如此,在台湾土著诸族,甚至在苏联南部的伏尔加河、顿河和第聂伯河下游的草原上,也流行一种屈肢葬,而且年代相当于公元前3000年或前3000年的后半期。看来,屈肢葬并非中国特产,而是流行于世界部分地区的文化现象。[2]

点击加载更多
加载中...
niunaipaopao创建,谢晶涛lshlshlsh小煦兔吉祥轩尼诗等参与编辑。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