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影像】张印泉的时代经典《力挽狂澜》· 赵俊毅

 昵称39695885 2017-10-23

力挽狂澜  张印泉摄


        就摄影作品而言,不同的历史时期诞生不同的时代经典。在抗日救亡时期,日寇侵占了我国东北,还向华北咄咄逼近,大敌当前国难当头,《力挽狂澜》作品的诞生,起到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力挽狂澜》具备经典之作的各种要素,且时代特征鲜明,所以它属于时代经典。


        《力挽狂澜》是张印泉的代表作,也是他创作思路转变的分水岭。在创作《力挽狂澜》之前,张印泉把中国画的写意融进摄影之中,创作出大量的美术摄影作品,刊载在《良友》、《时代》、《大众》、《美术生活》等画刊上。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国内摄影界有两位美术摄影的代表性人物,一位是上海的郎静山,另一位是北平的张印泉,摄影界把他俩称之为“南郎北张”。


        1931年初秋,张印泉在北平中山公园举办了个人影展,其《雪竹》、《泰岱观云》、《凫塘点雨》等作品均从中国画中汲取的营养,可以说,整个影展全部是美术摄影之作。影展刚刚结束,“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了我国的奉天,并迅速蔓延至整个东北,中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灾难,沉迷于美术摄影的张印泉如梦方醒,他一时很难接受日寇侵占东北的这个现实,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抗日救国进步思潮的影响下,曾大量阅读国外摄影理论书籍的张印泉,创作思路逐渐从美术摄影向现实摄影过渡。


        在抗日救亡时期,张印泉美术摄影的创作越来越少,而现实摄影的创作越来越多。1934年3月,《时代》画报曾辟出两个版面刊载张印泉拍摄的“晨曦中的北平”,这组作品是他长期体察底层民情之后所拍摄的,每幅作品都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1934年10月,《时代》画报又刊登了张印泉拍摄的“秋日北国的农村景色”,这组农村题材的作品,也是张印泉多次深入到海淀、门头沟等农村拍摄的,每幅作品旁边均配有长段的文字说明,由此可见,张印泉的创作从不蜻蜓点水,他是先深入生活,把生活咀嚼一遍才举相机拍摄,透过组照和文字,人们会有一种摄影者与劳动者之间心心相映的感觉。


        《力挽狂澜》是张印泉从美术摄影向现实摄影过渡的分水岭。1935年7月的一天晚间,张印泉乘江轮从汉口去庐山创作,第二天清晨途径黄岗时,江面上风大浪急,一条承接旅客邮件的小木船逆风向江轮划来。小木船上的船夫一边乘风破浪,一边齐声喊着船工号子,奋力地划呀!划呀!张印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即将到来的场景,迅速登上江轮的最高层,左脚盘在轮船栏杆的立柱上,身体前倾,双手紧握莱卡Ⅲ型相机,当小木船快要靠近江轮时,江轮上的水手居高临下,将缆绳抛向小木船上船夫的一刹那,他迅速地抓拍了这一精彩瞬间。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摄影家开始进军国际沙龙影展,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每年一度的“伦敦沙龙影展”,在国际影坛具有较高的声望,我国摄影家均以入选“伦敦沙龙影展”为荣。1936年,张印泉尝试着将四幅作品寄往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其中有两幅作品入选,第一幅是《骇浪惊涛将系舟》(后改为《力挽狂澜》),第二幅是《劳作》。张印泉入选的两幅摄影作品,均取材于中国的现实社会,有别于中国样式的美术摄影,从而打破了西方摄影界对中国摄影家的一贯看法,同时引起了西方摄影家的极大关注,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长亲自写信,约请张印泉著文介绍创作体会。1937年4月7日,在英国出版的《摄影爱好者》周刊上,刊载了张印泉撰写的文章。


        1937年,6月23日,北平举办了第一届摄影联合展览会,为了配合抗日救亡宣传,张印泉把自己的参展作品《骇浪惊涛将系舟》更名为《力挽狂澜》,作品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紧扣时代主题,暗喻着中华民族面对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不惧危难、力挽狂澜,《力挽狂澜》与现实紧密结合,一跃成为影展最为耀眼的闪光点。“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华逐步升级,北平已三面临敌,救亡图存刻不容缓。《力挽狂澜》先在艺术界传开,后迅速传遍社会各界,北平民众争相恐后前来观看,《力挽狂澜》成为抗日救亡宣传的最强音,全民族抗日救亡的信心大为提振,从而更坚定了牺牲一切守土抗战的决心。


         《力挽狂澜》作为时代经典,张印泉必须具备创作时代经典的各种要素。首先,张印泉有较高的思想修养、知识修养、情感修养、艺术修养和哲学修养。他自幼受家庭熏陶,研习中国画,上大学期间开始从事摄影创作,参加工作以后,阅读习惯不减反增,大量的阅读中外书籍,提高了个人修养,大脑不断得到新知识的补充,进一步促进了摄影的创作。


        “南郎北张”的郎静山,自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集锦摄影之路后,几十年如一日,为艺术而艺术,勤于郎氏的集锦摄影创作,经典之作频出,经常在国际沙龙影展上获大奖,但郎氏的集锦摄影均不具有时代性。而“南郎北张”的张印泉,创作节拍与时代同步,在美术摄影大行其道的环境下,他先人一步用相机记录现实社会,逐步去掉了摄影的美术成分,增加了摄影的时代内涵,《力挽狂澜》就是鲜明的例证。


        自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后,北京更名为北平特别市,北平的经济一片萧条,底层民众度日艰难。张印泉工作生活在北平,为了拍摄出反映底层民众生活的作品,他多次深入到底层民众的棚户区,亲眼目睹劳苦大众的生活现状。他从深入民众、进而心系民众、再日久生情,一步又一步完成了创作的三部曲“身入、心入、情入”,《劳作》、《菜农进城》、《归途》等作品就是鲜活的写照。


        张印泉去过辽宁、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等地,游历了泰山、华山、黄山、庐山、莫干山等名山,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张印泉平日里勤学苦练基本功,埋头钻研摄影技术,一门心思的潜心创作。在拍《力挽狂澜》这幅作品时,他当机立断,把小木船前半身被安排在画面的左下角,让汹涌的浪涛占画面的三分之二面积,尽量增加了水大浪急的气氛。小木船与船夫拍得很实,缆绳与浪花拍得很虚,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


        作为北方首屈一指的摄影家,张印泉给国内各大画刊投寄摄影稿件时,每一幅作品下面都要附上中英文的拍摄时间,光圈、速度、相机型号,以及作品的详细文字说明,编者一目了然,读者也看得明白,由此可见,他做事认真负责,踏踏实实从不浮躁。张印泉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而且还乐于助人、热爱公益、不摆架子。


         张印泉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虚心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顺应时代发展,接纳新思想、新生事物,并把创新精神融入摄影创作之中。他在美术摄影的基础之上,勇于摸索和尝试社会现实摄影,他拍摄的《力挽狂澜》,在技法上借鉴美术摄影,在观念上又大胆创新,尤其在作品题目的更迭上,他给作品添加了时代新内涵,赋予作品抗日救亡宣传的寓意,让作品服务于时代,所以说,这种创新是打破常规的创新。


        摄影不同于其它门类的艺术,它无法跨越时代拍摄未来,也无法开时代的倒车拍摄历史,摄影脱离不开时代。张印泉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时代经典,是因为他自身具有:艺术修养、关注时代、不辱使命、深入生活、潜心创作、不骄不躁、大胆创新等摄影家必备的要素。


边城牧笛   张印泉摄


丰收的微笑   张印泉摄


古寺风光   张印泉摄


归途   张印泉摄


红墙外遛狗   张印泉摄


进城   张印泉摄


景山映朝霞   张印泉摄


烤白薯   张印泉摄


拉着大小姐去学校   张印泉摄


劳作   张印泉摄


买豆腐   张印泉摄


清道夫   张印泉摄


水车   张印泉摄


我家在山边   张印泉摄


小商贩   张印泉摄


云淡天高   张印泉摄


运煤车   张印泉摄


正阳门之晨   张印泉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