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决算是年度财政预算执行的总结,是财政预算从政府决策、计划设计、组织实施、控制管理等各阶段的最终结果,它集中反映了财政当年的各项经济活动,体现着党和国家路线、方针、经济政策的落实情况及生产建设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决算是否真实、合规、合法直接影响财政决算是否真实。 在近年的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中,“虚列支出”已成为预算执行部门和单位较为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单位预算收支等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虚列支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将当年未支出的款项挂暂存款,形成“虚列支出”。一些预算执行部门和单位,年底将当年未支出的财政资金,转入“暂存款”科目,虚增当年财政支出数,形成“虚列支出”。 二、会计报表虚报当年支出数,形成“虚列支出”。 一些预算执行部门和单位,年底将当年未支出的款项结转下年,但在会计报表中虚报为当年支出数,导致账表不符,形成“虚列支出”。 三、为不能开具发票而虚列。个别单位公务事项雇佣个人工作支付劳动报酬不能开具发票,或为节约资金压低费用对方不出具发票,而虚开列支。比如:用领条领款或是用劳务报酬花名册列支。 四、未按实际发生经济业务虚列支出报账。比如:主管部门下拨专项资金时未按文件要求指导报账,而是片面要求统一取得培训费、材料、下乡物资等发票报账列支,掩盖了专项资金实际发生的交通费、讲课费、接待费、差旅费等支出。 五、为掩盖不合理支出而虚列。个别单位用维修费、交通费、差旅费、下乡物资等虚列支出套取资金,用于无法正常列支的项目。 虽然当前我国财经纪律、法规仍然存在不合理、不完善之处,各级政府为完成一定的财政收支规模,实现各项经济指标的增长,在财政支出方面弄虚作假;财政部门通过虚列支出扩大财政赤字,争取上级补助资金等客观原因,但究其根本还是随着政府对预算支出管控力度不断加大,财经纪律执行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财政及预算部门、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仍未从原来的“吃、喝、跑、冒、滴、漏”的旧思维中跳出来弄虚作假,致使虚列支出现象屡禁不止,屡查屡犯,问题金额逐渐增大,其危害性不容忽视,如不及时遏制,将会酿成不可预料的后果,亟需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加以解决。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各级财政及预算部门、单位,应加强依法理财的观念,摒弃不合理、不合规的做法,按照现有财务制度,如实反映预算支出,保证总预算会计核算的真实性。 三、各部门领导和财会人员应加强票据监管工作。财务人员对原始凭证要认真进行审核,审核凭证对应的经济业务和内容是否填写齐全,手续是否完备,对不符合规定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更正、补充相关附件资料,以确保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真实可靠,符合实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