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一课经济学》4、就业相关

 公英出尘520 2017-10-23

《一课》4、就业相关 来自晓书童频道 15:35

解读《一课经济学》4、就业相关

——晓书童

今天我们继续来说书中关于就业相关的话题,我们先说说“诅咒机器”,“机器的使用必然导致大量的失业”。这个理论很简单,因为机器的出现那么可以代替人完成大量的生产劳动工作,机器还不用休息插上电一天24小时干活都没有问题。而且机器生产的产品质量以及产品的精细程度可以进行量化进而获得确定的预期。比如你制造一台机器让他裁剪手纸,绝对可以保证每张手纸都按照你要求的大小都裁剪得一模一样,而如果你只靠人力完全达不到。既然机器这么好,那么肯定机器所到之处,会对于那些人的手工制造业工作造成大量的排挤嘛,这个很容易就可以推出来。我在网上看到一张动态图片,画面里是一台自动砌墙机。工人把砖头丢到机器里面它就自己开始运作把砖头一块一块的全部砌成墙,动作非常麻利。整个过程那叫一个干净利落。给强迫症看了那不要太爽啊。这个机器到底存不存在我不知道,但是在这个图的评论里看到几条说:“这个机器就算是有,政府也不可能同意引进的,这玩意一使用了这么多的农民工全部丢工作,那还不造成天大的社会问题啊?”可见机器导致失业的这个观点现在很多人也深信不疑的。

那我们回到书本,来看看书里面举得例子。这个例子是制造缝衣服的针。话说一个工人,如果不使用机器的话一个人一天只能制造出一根针。但是一旦通过分工协作和使用机器之后,每天每人可以制造4800跟针。我靠,这是什么概念啊?意思就是说4800个人之中只要出现一个人使用这样制造针的机器,那么其他的4799个人就要全部失业啊!失业率高达99.98%。是不是很糟糕,但是没有最糟只有更糟的事情。

话说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初期的时候,英格兰针织袜行业新织袜机开始投入使用,当时手工工人就想啊,机器这个东西一来那我们还有什么用?我们没饭吃、没活路那我们就先要了你的命。于是爆发了暴动,大量的破坏这种新进的织袜机,甚至还烧毁了厂房,而且就连织袜机的发明人都遭到威胁而被迫逃命。一直到军队出面镇压,把带领工人暴乱的领导分子流放和绞死之后,秩序才得以恢复。并且在采用机器后的40年里,英格兰的五万名手工织袜工和他们的家庭绝大多数最终也没有能从饥寒交迫的悲惨境地中解脱出来。你看看,这完全是用血的教训在告诉我们机器是拿走工人朋友们生计的罪魁祸首啊。但是转念一想,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过了200多年的今天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工作我们可以做?不是应该工作都被机器抢走了吗?那么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19世纪末的时候我们再看,刚才所说的针织袜业所雇佣的员工数量比起当时,不降反增,而且是增长了100倍以上。

同样的事情在棉纺业也一模一样的出现,1760年的时候英格兰有7900名工人从事着棉纺产品的生产。阿科莱特发明了棉纺机在推广的过程中也遭到了强烈抵制,理由也是一样的威胁到棉纺工人的生计。最后政府也是通过强硬武力手段平息了抵制的浪潮。然而到了1787年也就是27年之后。整个英格兰从事棉纺业的人数从7900人增加到了32万人,增加了44倍。

那么机器真的会带来失业吗?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假如刚才说到的织袜业和棉纺业引进了能提高一倍工作效率的新机器,并裁掉了一半员工。乍一看就业机会损失掉了,但是机器也是需要人来制造的,所以生产机器的工作机会就被创造了出来。从这一方面看就可以冲抵部分织袜业和棉纺业使用机器所带来的失业。另一方面织袜业和棉纺业使用机器之后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加的廉价和优质。也使得行业本身获得了大量的利润。那么他们将赚来的钱花掉就有几种选择,这里大家都可以想到我们之前说到的内容了。

第一种花钱方式投资再生产,购置更多的机器,生产更多的产品。这样就需要雇佣更多的人,直接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因为产品越来越价廉物美,买得起的人越来越多。这是需求弹性的原因,使得市场被扩大了很多很多,所以前面说的织袜业的工人几十年时间增加了100倍,棉纺业工人27年时间增加了44倍。

第二种花钱的方法,向别的行业进行投资。和第一种一样需要雇佣人员和购置各种设备,也是直接增加了就业机会。

第三种胡吃海塞、做大保健,过奢侈无度的生活把财富消费掉。这样虽然不直接雇佣人员,但是对他所消费的餐馆和娱乐场所来说,他们需要雇佣更多的人啊,因此也是间接的制造了工作机会。

这就是“机器诅咒”这章的内容,“机器诅咒”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应该主要关注经济政策或经济动向的长期影响,但是也要关注它短期和对特定人群的影响。刚才说所的例子,使用了新的织袜机,英格兰的五万名手工织袜工因此失业,他们大半辈子所学习的织袜技能就白费了,又沦为非技术工人,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收入也因此下降,这的确是酿造了人间的悲剧。确实啊,几乎所有的技术进步都会带来个人的悲剧,也确实应该给予他们一些帮助。但是我们是绝对不能忽视技术进步的主要后果,以及他的长期影响。

我们接着说,每逢战争结束,军人复员的时候,人们总是担忧哪里有这么多的工作岗位来安置这些复员军人,哪里有这么多的“购买力”雇佣这么多的人呢?确实,数百万计的军人被遣散,私营工商业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吸纳他们,但是以往的经验却告诉我们,吸纳的速度其实很快,而不是很慢。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军人不复员,那需要政府花钱来养,那么当军人复员之后政府不再用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纳税人以前被征用供养军队的钱,现在就可以流入到市场。形成了新的购买力。换句话说,既然之前老百姓能有足够的税收养活军队,那么现在一样也有足够的购买力吸纳他们就业。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就不再赘述。

但是当面对政府裁减公务员的时候往往就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说不能这样做啊,因为公务员群体相对来说收入很稳定,所以他是一个稳定的消费群体。如果裁减公务员,就是裁减这一部分的“购买力”,处在他们消费下游的饭店、服装店、娱乐会所等等的都要受到巨大的损失。这样危机会逐步蔓延开甚至引发经济衰退的。本书作者黑兹利特就说,如果这个道理成立的话国家就不应该立法抓小偷、抓骗子。为什么呢?因为小偷和骗子的非法收入一样要用来消费。一样要给他们消费下游的餐馆、服装店、娱乐会所提供这样的“购买力”啊。你抓了小偷和骗子,那么这些商家就会因此受损啊。难道我们会为了保护这部分“购买力”而让不法分子逍遥法外?所以这种“购买力”论调经不起推敲。

和刚才所说的军人复员的道理一样,当军队复员和公务员裁员自后,这部分人必须自谋职业或者自己创业。军费开支和人事财政开支的减少使得纳税人的购买力增加,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这些人要靠提供等值的服务、创造等值的价值才能立足于社会,成为直接为社会贡献生产力的人。所以政府裁减公务员绝对不会是有害于社会经济的事。

那么紧接着下一个问题就出来了,说:“国家应不应该致力于充分就业?”书中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与个人的经济目标一样,任何国家的经济目标都是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人类社会整体的经济进步,靠的是以同等的劳动力获得更多的产出。为此,人们用牛、马等畜力代替人力负重,接着有发明了四轮马车,接着是铁路和卡车,就是这样创造出了成千上万的省力发明。可是奇怪的是,今天很多人都忘记了这个出发点,而把充分就业看成是目标。

其实就业只是手段,生产才是目标。

黑兹利特说,美国议员们在国会提出的往往不是“充分生产”的议案,而是“充分就业”的议案。工商联合组织呼吁成立的也是“总统充分就业委员会”而不是“充分生产委员会”。他们只热衷于讨论工资与就业。把手段成了目标,而生产,这个目标本身却处处被忽略。美国成立的工作促进署,里面的官员提出的各种各样增加就业的计划,但是这些计划的共同点都是将劳动效率变得越来越差。

比如说联邦法律就规定,如果雇佣员工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每增加雇佣一小时,雇主需要按正常工资加付50%的工资。这一条款的制定依据不是因为政府相信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有害健康或者有损效率。其出发点在于希望借此提高劳工每周所得,同时遏制雇主要求员工工作时间太长,进而达到雇主增加雇佣更多员工的目的。如今,新的提案还要求每周工作时间压缩到30小时,以避免失业,和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

这样的提案实施就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把工作时间从40小时压缩到30小时而保持每小时的工资收入不变。第二种把工作时间压缩之后提高每小时工资收入,保持员工每周的收入不变。

第一种情况有更多的人就业,每个人的工作时间减少,工资总额和整体的“购买力”没有太大变化。我们的周薪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三。工作时间确实是缩短了,但是这种用高代价换来的休闲时间并非出于自愿。而是通过牺牲自己来创造了他人的就业机会。意思就是说我原来每周工作40小时,工资400块钱,现在只让我工作30小时,只发我300块钱。把剩下来的100块钱拿去雇佣别的人。是你你干不干?反正是我我不干。

第二种情况压缩工作时间提高每小时工资,保持员工收入不变。这感情好,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每周比原来少干10小时,工资照样发这么多。但是这样一来最明显的结果就是生产成本会因此上升,那些效率最差的公司将被淘汰出局,那些最差的员工将被炒鱿鱼。反而增加了失业率。另一方面生产成本的上升还会迫使产品的价格上涨,员工们以同样的工资能买到的东西因此更少了。就生活状况而言,这项提案实施之前相比不会有任何的提高。

显然,这只是考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忽略了这些措施对所有人造成的整体影响。所以还是应该采取生产最大化的政策,同时对于一部分失业人员进行救济,也远远好过于用“制造工作机会”来扰乱生产要好得多。

书上最后总结,文明的进步其实体现在就业人口的减少上,而不是体现在增加上。这是因为当国家变得日益富裕之后,我们得以禁止使用童工,得以实现老有所养,大多数妇女也如愿专职照料家庭。

又比如美国必须出去工作的人口比例,远远低于中国或者俄罗斯。真正的问题不在于10年后我们还能提供多少就业机会,而在于我们的产出能达到多少,我们的生活水平能因此提高多少。只要有更多的产品可供分配,今天人们极力强调的分配问题便能够轻易的得到解决。我们若能把重点放在该放的地方,也就是采取生产最大化的政策,我们就不会迷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