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瘦金探秘‖ 邱金生:怎样写瘦金(30)第八章 瘦金体的行书

 祖国江山我爱你 2017-10-23

中国国画家艺术研究院

品味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话题,传播正能量,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第八章 瘦金体的行书与草书

第一节 瘦金体的行书简介


  【第一部分:御笔系统】


  瘦金体的行书作品因为罕见存世,且没有像楷书瘦金体那样明显的风格特征,故历来争议相当多。宋徽宗行书几乎没有一件是以纯闲情逸致,创作作品的形式或内容的出现的,多为圣旨一类的公文手迹,因此历来有推测为宫廷秘书代笔的,有归为宋高宗名下的,有认为是徽宗亲笔的,等等说法,就像他的工笔画一样,也有代笔亲笔之说,扑朔迷离,至今在学术界没有定论。下面仅就本人所掌握的资料,仅代表个人观点,做一些粗浅的论述,供同行们高手们深入研究时做参考。


  1、《崇宁癸未奖谕敕书碑》(传)


  又称《奖谕陈节敕书》,原石刻在广西桂林龙隐岩,高96厘米,宽80厘米,全文如下:


  “敕:程节省:广西经略司奏:安化三州一镇,蛮贼给集八千余人,于地名卸夹岭、吴村、蒙家寨等处作过,黄忱等部领兵丁等二千九百九十余人,与贼斗,敌斫到五百四十八级,阵亡一十八人,贼兵大败,夺到孳畜、器械三万余数,得功人乞推恩候。敕旨:事具悉,蛮蜒跳梁为郡邑,害维予信,臣克奋略,选用材武,提兵格斗,斩首捕虏,厥功著焉,除恶靖民,嘉乃之举,故兹奖谕,想宜知悉,春暄卿比平安好,遣书指不及 ,二十五日。 崇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桂州龙隐岩释迦单寺主持传法沙门赐紫,仲堪上石。”


  这是相传宋徽宗书迹中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作品,书于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赵佶21岁),比《楷书千字文》(1104年)还要早一年。行书,12行,每行15字,风格与《行书千字文》接近,如“好、信、蒙、经、贼”等字,某些字也能看到《方丘敕》、《蔡行敕》的脉络,如“事、集、领、想宜知悉”等字:

  


  2、《行书千字文》(传为高宗书,但对比典型字例与徽宗《方丘》《蔡行》更接近,当为院体精品,足当师法。瘦金体文具书店有米字格彩色高清单字电子版可供临摹参考)

  

  作品年代不详,风格还带有明显学习王羲之《圣教序》的痕迹,册页,共22幅,每幅尺寸为28×13.7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风格秀丽而古雅,可谓端庄杂流利,刚健含阿娜,深得东晋大王风范,尤其神似集王圣教序的笔法。以瘦硬精到的用笔为主,中间偶加重笔增强气势和变化。这篇行书墨色鲜活,神采焕发,行气连贯,一气呵成,行气呼应胜过人工集字的《集王圣教序》,笔法自然胜过双钩的《兰亭序模本》,堪称真迹之兰序,有韵之圣教。由此可以推测瘦金体的成熟过程,是受到王羲之笔法精髓的影响的,特别是一些精准的牵丝映带。


  

  因为书末最后那两行落款字书写年代题作绍兴二十年御书院书(1150),因此旧题一般归为宋高宗赵构名下。而风格与赵构书风格格也不入,倒是与宋徽宗早年作品《崇宁癸未敕书碑》(1103)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其中例字:'家,蒙、等、经、好'等字写法如出一辙(见前文对比)。与《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及其它一些行书如《蔡行敕》等相比较,很多写法和书写习惯也有着一脉相承的痕迹(见下图例字对比表),故此作更倾向于是宋徽宗朝书画院学生流落到高宗朝书写的作品。

  

  3、《方丘敕》墨迹卷


  行书手卷欣赏《恭事方丘敕》,39.9x265.7cm,辽宁省博物馆藏。质地为五幅不同颜色的均描有金花凤的罗绢,又名《方丘礼戍答妃嫔起居敕》、《方丘季享敕》,书于政和四年(1114)农历五月十三日


  释文:朕肆求盛典。恭事方丘。驰清跸以惟寅。奉黄琮而致恪。爰即一阴之始。式陈三献之仪。乃顾嫔嫱。不忘协赞。宜加宠锡。以示眷怀。迄用有成。用宏兹贲。故兹诏示。想宜知悉。十三日。敕。(依奏)


  因为卷尾有瘦金体“依奏”二字,故历来被认为宋徽宗亲笔真迹无疑最无争议的一件作品,我们再把方丘敕和草书千字文里“用”字挑出来对比,发现几乎丝毫不差,你不能说草书千字文也是宫廷书家所写吧?但此敕仍有少数意见认为是宫廷书家代笔。

  


  4、《蔡行敕》


  【百度百科】《行书蔡行敕卷》,纵35.5厘米,横214.6厘米。辽宁博物馆藏。原本书于1119—1125宣和年间。曾入《三希堂法帖》刻本,原帖为满行7字,《三希堂法帖》改为满行4字,原帖由于后人将黄庭坚等的伪跋裱在后面,称是为太宗所作,所以作者一直传为太宗,实际上乃徽宗真迹。

  


  【释文】敕蔡行。省所上札子。辞免领殿中省事。具悉。事不久任。难以仰成。职不有总。难以集序。朕肇建纲领之官。使率厥司。况六尚之职。地近清切。事繁而员众。以卿践更既久。理宜因任。俾领盾省。实出柬求。乃愿还称谓。殊见撝谦。成命自朕。于义毋违。尔其益励前修。以称眷倚。所请宜不允。仍断来章。故兹诏示。想宜知悉。十四日。


  

  5、《盛章敕》(约政和年间1111年~公元1117年)


  宋徽宗流传较广的行书,墨迹所见仅五行,每行约9字不等。行文款式,章法布局,与《蔡行敕》相同 。'王''先''至''天''南''北''半'等字起笔处“露锋尖起”的笔触非常明显,尽显瘦金风格,与方丘敕、蔡行敕同。也是一幅较为可靠宋徽宗自家风貌的且较成熟的行书作品。也有部分意见认为是宫廷书家所代笔的。


  6、《题文会图行书七绝》

  

  题《文会图》

  儒林华国古今同,

  吟咏飞毫醒醉中。

  多士作新知入彀,

  画图犹喜见文雄。

  这幅几十字的题在画上的墨迹,是一致公认的宋徽宗行书真迹,而且也是唯一有“天下一人”花押落款的行书作品,上钤“御书”一印,左上方有蔡京和诗:

  “臣京谨依韵和进。

  明时不与有唐同,

  八表人归大道中。

  可笑当年十八士,

  经纶谁是出群雄?”

  



  7、《危楼孤枕团扇》


  行草书,尺寸: 高25cm。正文两行七言联句,落款“宣和殿书,天下一人(花押)”,字迹小于正文,吟“御书”葫芦印于其上。见于近年的古代专场拍卖图录,资料介绍极少。书风瘦硬锋利,率性挥洒中显示出作者的极深功力,与宋徽宗另一草书团扇名作《喷香舞雪纨扇》很接近。

  

  8、《题李成寒林平野》

  9、《题展子虔游春图》


  两款流传较广的宋徽宗较为可靠的真迹题签。“题李成”为较标准的行书,“题游春图”在楷、行之间,一度很难判断真伪,后出现高清彩色大图,根据高清图片可以看出,这其实是一个行书味极浓的瘦金题签,乃宋徽宗真迹也,上有宋徽宗双龙印。

  

  【第二部分:院体系统】


  10、新发现的《司马光告身》


  绫本墨迹,27.3×595.2cm,共计69行,每行约9字。特色:字距字紧,行距特宽,与《方丘敕》相类,书法格调雅正,具有庙堂之气,笔力遒劲,神采飞扬。许多字的用笔结体与《行书千字文》一脉相承,如出一辙。如“草”“莫”“始”“在”“美”“业”“敢”“坐”“意”“将”“以”“万”“起”“化”“路”“东”“敦”“公”“字”“宁”“内”“如”“民”“守”“侍”“河”“国”“公”“户”“明”“履”“学”“事”“特”“为”“基”闻”“书”“尤”“余”“制”“如”“右”“奉”等字:

  

  

  11、《范纯仁告身》


  南京博物院所藏,长675.8厘米、高27.1厘米,每行约8字。章法布局和字体风格如“宝、封、二、伯、户”等字与《司马光告身》如出一辙。

而“使”“下”“而”“心”“则”“人”“为”“尊”“命”“大”“夫”“同”“金”“仁”“时”“如”“差”“国”“观”等相同的字《千字文》也一脉相承,而运笔相对更加成熟老健。


  【网络新资料】《范纯仁告身》出现了难得一见的“三胞胎”现象:


  1,南京博物院所藏;原为苏州范氏义庄旧藏,解放后于1954年捐献国家。为五色花绫接装而成,长675.8厘米、高27.1厘米,告身内容见于《范忠宣集》,题为《拜大中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中书侍郎诰》,乃大文豪苏轼所撰(苏轼《东坡全集》同)。卷前有元人虞集隶书“鼎司巽命”四字引首,卷后有绍兴三年(1133)李璆、嘉定九年(1216)任希夷,元赵雍,明吴宽、张凤翼,清陆时化、范寅、范钦明等八家题记。


  2,日本有邻馆藏本;长635厘米、高25.4厘米,后有任希夷、吴宽及吴荣光、何昆玉、日本人长尾甲等题记。按:吴荣光(1773—1843)《辛丑消夏记》卷一著录《宋元祐三年范纯仁告身》,“麻本,高头卷,尺寸失记,文六十八行,行书”。卷前有“退密”、“檇李”、“项元汴印”三印,卷中“制可”二字前有“延州来季子后”、“家有赐书”二印,应是吴宽藏印。未及引首,仅录卷后任希夷、吴宽跋,以及吴荣光自作跋。故此可以断定,有邻馆藏本即吴氏《辛丑消夏记》著录之摹本。


  3,苏州博物馆也藏有一卷。此卷于2014年12月曾公开展出,同样用五色花绫书写,遍钤“尚书吏部告身之印”朱文大官印,长569厘米、高26.2厘米,内容、格式、字迹与南博藏本无异,卷前无引首。潘世璜(1765—1829)《须静斋云烟过眼录》嘉庆甲戌(1814)二月二十一日记:“大人从范丈处携其。。。宋元祐三年仆射诰(忠宣公,名纯仁)手卷归。灯下展阅,元祐诰。。。字体则酷近李北海,皆当时能手为之。。。。”可见潘氏父子所见《范纯仁告身》即苏博藏本。潘奕隽、潘世璜之所以未见南博藏正本,是因该卷至光绪十六年(1890)才经范钦明之手,回归范氏。


  以上三本横向尺寸略有差异,可能缘于藏家测量范围或裱边宽狭之不同。。。俱从南博藏正本而来,故推断为明人摹本,而分别添盖元、明两代藏印。(文汇报2015年5月29日)

  

  12、《乾道御札二通》(允文敕)


  据有限资料记载:“乾道八年(1172)二月二十六日和二十七日,孝宗皇帝连下亲书手敕二道以赐虞允文,这就是现归台北林氏兰千山馆所藏的《乾道御札二通》。”


  有的文献记载此《允文敕》为宋孝宗赵昚书,原因与前面《行书千字文》归为宋高宗赵构所书的理由一样,恐怕仅仅是因为出自于本朝的宫廷墨迹,便简单的归为本朝皇帝所书,而面对普通人也一样就能看出来的书法本身风格格格不入的问题也懒得去追究,以此敷衍世人,而获得学术上的偷懒。


  宋孝宗的书法传世不算少,而且风格较为稳定,我们多看几幅,就很明显的能够看出他的字纯学高宗赵构,几可乱真。就像《书史会要》称“孝宗书有家庭法度”。如图:

  


  从以上两幅图来看,高宗和孝宗的字确实非常接近,风格都是平正、圆润,回归二王中庸之美。而与《御札》敕书字迹的倚侧、爽利风格迥然不同,这种倚侧、爽利,如秋风扫落叶般飘逸洒脱,具仙风道骨的书风显然延续了宋徽宗《方丘》《蔡行》《题文会图》的传统。

  

  13、新发现的《司马伋告身》

  14、新发现的《吕祖谦告身》


  (网文摘要):

  宋《司马伋告身》,林朗庵旧藏,匡时拍卖,为年度艺术市场之一盛事。尺寸:26×247cm,创作年代 :1166年。司马伋,又名司马九,字季思,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伋为司马光之兄司马旦之曾孙。司马家族在宋代素以忠贞谅直闻名,当时民族矛盾颇为突出的情况下,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正因如此,在投降派秦桧当国的时期,司马伋并未受到重用。到了宋孝宗时,朝廷内主战派逐渐占据优势,司马伋才得到了升迁的机会,有了用武之地。


  《吕祖谦告身》为宋代文思院特制绫本,后人装裱为手卷。内文残损,可辨者尚有二百六十余字。书于淳熙五年,即公元1178年。

  

  【第三部分:综论】

  一,根据综合对比,可排除太宗书、高宗书、孝宗书之流行论说。

  

  二,好多是院体承传者、书画院学生中高手所为

  从南宋的两件告身(司马伋、吕祖谦)漫说宋代院体书法的演变(摘要)

  作者:李跃林(芝加哥阿贡实验室物理学家、书法家)

  院体书法的说法,一般认为从唐代开始。唐太宗李世民酷好王羲之书法,天下效之,后来的高宗、中宗、玄宗等莫不如此,翰林、待诏纷纷效法,成为翰林院书法的通行书体,故名院体。


  这个风气,在宋代仍然继续。在元佑年间,苏轼主翰林,虽然其书名满天下,似乎也没有能对院体书有所影响。这可以从黄庭坚为苏轼用笔法的辩护中看到“今俗子喜讥评东坡,彼盖用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是岂知法之意哉!”即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是与苏轼的书风截然不同的。改变这一情况的似乎是艺术天才徽宗皇帝赵佶。徽宗的书法,似乎对士人书法也有直接的影响,甚至可以在蔡京蔡卞的书法中找到他的一些影子。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在建中靖国元年(1100年)即位后,徽宗重新建立了书学。考试时“以方圆肥瘦适中,锋藏画劲,气清韵古,老而不俗为上;方而有圆笔,圆而有方意,瘦而不枯,肥而不浊,各得一体者为中;方而不能圆,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笔画不得其意,而均齐可观为下。”直到靖康元年(1126)金人南下,书学存在了二十余年,全盛时学生多达500名。能入书学的必然是有一定天分的,加上名师的指点,假以时日,自然是笔墨精熟。当然,这些书学生也必然成为后来诸位皇帝的侍书待诏。


  这里的两件南宋告身,正是给我们揭示了这一重要信息。《司马伋告身》写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5),《吕祖谦告身》写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6),分别是徽宗书学之后40年和50年。这两件都是长锋硬毫以很快的速度书写的。整体上既没有传统的王羲之风格的院体的痕迹,也没有当时十分盛行的士人书法如苏米黄的样式,更没有做了皇帝三十五年的而书法也是非常高明的宋高宗的书体的一丝痕迹。事实上,现存的能直接与《司马伋告身》和《吕祖谦告身》相比的,只有徽宗的《蔡行敕卷》(图一,书于宣和年间,1119-1125)。从书法上来看,徽宗的《蔡行敕卷》无疑更具有一个艺术家的自信,行笔如行云流水、毫无凝滞,一无依傍于前人。


  这件写在徽宗书学后40之后作品,没有学习高宗和孝宗的书法,却带有浓厚的徽宗书法风气。综合所有这些特色,我以为这正是徽宗建制书学成果的体现,而书写者为徽宗书学的学生。


  三,中庸,肥壮,瘦硬三大主流书风的发展脉络与风格特征


  初唐书法,继承了王羲之中庸之美并发扬光大。有唐一代,书法蔚兴,高手如云,诞生了欧、虞、褚、薛等四大楷书家,行书有张少悌、李邕、徐浩、陆柬之等都是一时名手,循《圣教序》《兰亭》上承晋法。盛唐大书家肥壮美书风的开创者颜真卿、张旭等人所创造的书法高峰即产生在那样的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


  

  唐、五代到宋初相隔也就五十几年,唐代兴盛的宫廷书法也必将有高手或者文风余绪承传到宋代,并逐渐恢复和发展,以至于到苏东坡时代,有黄庭坚拿翰林侍书的院体书法为苏东坡书法辩护一说。宋徽宗生在宫廷,肯定是从孩童起便要求学习吸收过这种书法的写法的,就如他画画学习本朝王诜、崔白等大师一样。及至传到宋徽宗,这位最著名的宫廷书画艺术天子手里又将院体书法发挥到极致,加入了文人情趣,再不是黄庭坚为苏东坡辩护时代的样子了,最起码更进步了,成为了真正的书法艺术珍品,与他的楷书草书一起,开创了有别于中庸风格而又不同于颜真卿张旭等开创的肥劲美书风的另一主流门派——瘦硬书风集大成者。这与唐代宫廷名手张少悌,李邕,徐浩等人的风格有了质的变化,就像楷书瘦金体也已经不像褚遂良,二薛等人的风格了一样道理。


  后有宋高宗,赵孟頫等人继承了唐代中庸风格的院体书风,承接发扬,兴盛一时。而宋徽宗及其画院学生的佼佼者们发展开创的具有道家风骨的院体书风,后世除偶尔出现几幅无书者名的敕书之外,不见有留下名字的大家出现,更无像《方丘敕》《蔡行敕》那样的顶级作品出现,部分敕书如《司马伋告身》《吕祖谦告身》等,笔力既弱,结构也较生疏,以现强弩之末之态。


  瘦硬主流行书式微,至今已九百年,瘦金亦九百年,可见中庸易传,仙迹难继,九百年后,有邱某等率108将之流,欲传薪火与今世。


  四,如何学习瘦金体行书


  从传世院体书法(专指行书)墨迹来看,有极深厚的传统基础,主要从王羲之的圣教序(或者说从王羲之真迹学来,因王羲之真迹到我们现在已经无存,但当时宋徽宗手上还是有几百件的,我们能见到的最长篇的就是集王圣教序了。宫廷学生都是精选的天分很高的人,老师也教得非常好,学的就非常的到位,所以一看让人想到圣教序。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圣教序的确是刻得好,忠实的保留了王羲之原貌)而来,但院体最后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和宫廷味道,和楷书瘦金体一样,精致脱俗,极其讲究功力,其中顶级的作品几乎都做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增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完美的无以复加。综合全体来看,水准也有高有低,就像同一个班级的毕业生一样,有成绩顶尖的(如《允文敕》),也有资质较差的(如《司马伋告》)。我们如果要继承宋代院体行书,应以宋徽宗少数“御笔”为标杆(方丘敕、蔡行敕等),揣摩笔法,以《行书千字文》等院体精品为主要取法对象(字数较多),学习结构,以其他敕书为辅,扩大眼界。课后应多读书法史,上溯二王一脉,下揽李(邕)、赵(孟頫),旁观颜柳,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全面的鉴别。  


待续


邱金生书法艺术赏析




















瘦金体研修院——《邱金生:怎样写瘦金》

系列专题连载(点击阅读)

 

目 录(与书同步)


前 言 我的瘦金之路


第一章 书写工具

1、用什么笔

2、用什么纸

3、墨的选择


第二章 用笔方法

1、笔法的演变

2、六种基本写法及组合变化

3、调锋三法简述

4、三指执笔法


第三章 永字八法与笔画大全

1、瘦金八法颂

2、瘦金笔阵图

3、基本笔画大全

4、小结


第四章 结构的临摹与移魂大法

1、移魂大法之逐字分析法

2、移魂大法之转移临摹法

3、简易版“移魂大法”

4、田字格和米字格

5、基本笔画占位总表

第五章 瘦金体结构五步法

1、疏与密

2、长与短

3、正与斜

4、连与断

5、轻与重


第六章 111个偏旁部首的写法 

1、左右结构的偏旁部首55例

2、上下结构的偏旁部首45例

3、包围结构的偏旁部首11例


第七章 瘦金行楷体

1、瘦金体正楷体

2、瘦金行楷体

3、双体并行,异品殊葩共翠柯 

4、行楷与正楷的转换

第八章 瘦金体的行书与草书

1、瘦金体的行书简介

2、宋徽宗的传世草书简介

3、瘦金体行书的临摹

4、瘦金体草书的临摹


第九章 瘦金体的章法 

1、有行有列

2、有行无列

3、无行无列及其它

4、“天下一人”花押的写法


第十章 三圣论

1、宋徽宗与王羲之

2、瘦金体与颜体

3、三圣论

4、论持久战


第十一章传播瘦金 弘扬国粹

1、瘦金体名人录

2、寻找瘦金体承传者的108将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