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疗药膳专题:《食疗等于药膳?我们来聊一“疗”》

 清林福苑 2017-10-23

《内经》说“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但是在“治已病”和“治未病”的取舍上,历代医家似乎更重视“治已病”,不管是哪个经典医著,“治已病”的论述篇幅都要远远大于“治未病”。中医都去和西医拼治急病、治重病,使得中医的很多预防手段,比如食疗、按摩都统统被边缘化,而养生二字也是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并没有被重视。近年来,随着现如今医学模式从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中医学中“上工治未病”的理念开始逐渐深入人心,防患于未然的预防做得好,身体强壮,抵抗力强,不生病或者少生病不是更好吗?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疗不愈然后用药”也自然而然成为时尚,食疗也就成为了保健养生的新宠。跟着这股风气,各大餐饮机构相继推出养身药膳,一时间如火如荼。我们不禁要问问食疗和药膳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包括一些中医师也都把两者混为一谈,不仅误导了食疗的正确使用,还使中医这一特殊防病治病技术出现了低俗化的趋向。


食疗是指在中医师运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使其药化后来预防、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药膳则是在食疗过程中,中医师将药化后的食物进行合理搭配而起到防治疾病的一种膳剂。简单来说就是食疗是一种用药膳防治疾病的方法。因此,药膳只是食疗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膳剂。提到“疗”,就必须存在诊断、辩证、施治、遣膳、用食的完整过程,而药膳仅仅是在食疗过程中被中医师调剂的膳剂。普通的食物经过中医师辨证论治,加减化裁,炮制烹调使之具备了药用的价值,咱们老百姓用生姜时就是调料,医生就可以用来治疗疾病。是因为医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药物归经等中药特有的药理检测方式,对食物功能、性质进行转换归纳。并对人体进行个体化的分析,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疾病、不同发展变化而进行加减化裁,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药食同源的材料去防治疾病。这与药疗是一个道理,药膳也就相当于药疗过程中的方剂。


不难看出,食疗的过程就是1.辨别食物的属性,2.辨别人的体质,3.调配药膳。因此,针对个人的疾病以及身体状况来辨证施治,调配药膳才叫做食疗;不能针对人们的体质情况个性化的“量体裁衣”,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能算是食疗,仅仅可以称为药物食膳,如果膳不对证,不仅起不到治疗效果,还有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作者姓名:周培培(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  内科主治医师

出诊时间:周六上午,北京鼓楼中医医院南区(东城区安乐林路10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