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菲特:为什么聪明人净干蠢事?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给了所有人解释 | 大佬说

 娄底蛮好嗨 2017-10-23

拥有时的快乐,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一个更大?

“怕麻烦”是一种什么心态?

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及的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同一种心理效应——禀赋效应。这个理论就是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率先提出的。


实际上,这是一个迟来的奖项,传统经济学假设人在做决定时是理性的,而赛勒的研究颠覆了这一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股票投资者,不理性也是投资失利的第一杀手。

巴菲特在1998年的某次演讲说道:“要让我写一本书的话,书名我都想好了,就叫《聪明人怎么做蠢事》,我的合伙人说我的自传可以叫这个名字”。


“……投资人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赚自己不需要的钱,把自己手里的钱,把自己需要的钱都搭进去了。这不是傻是什么?绝对是傻,不管智商多高,都是傻”。


“为了得到对自己不重要的东西,甘愿拿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去冒险,哪能这么干?我不管成功的概率是 100 比 1,还是 1000 比 1,我都不做这样的事”。


嗯,巴菲特的成功只说明一件事:在众多的股票投资者中,你认为你做了理性的投资决策,其实并不是理性的。



1.

损失厌恶:宁原得不到,也不愿失去



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天天晚上加班,为了鼓励你,领导特意打报告,为你争取加薪。


然而到了年终,辛苦了一年的你,却一无所获。


你一定非常失望。


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失去什么啊!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加薪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别人没有你那么失望呢?为什么经过一场想像中的“得而复失”后,你的心情比什么都没有发生时还要糟糕呢?


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心情满意值”是100,忽然,你捡到一个大皮夹子,里面有100元钱,“心情满意值”迅速上升50%,达到150。


可是乐极生悲,你迟到了,扣工资100元,“心情满意值”下降50%,变成75。


一得一失,钱没有任何变化,但“心情满意值”却从100变成75。


有人会说,这个计算有问题,为什么“心情满意值”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呢,如果那样算,“得而复失”就没有任何变化了。


这就问到点子上了。


好比同样是捡到100元,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起点。所以“心情满意值”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而是乘除一个比例。


就像我们拿1万元炒股,亏损10%,再盈利10%,就变成了9900(反过来也是一样),凭空少了100元。


上面的例子证明了“投资决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损失厌恶”:


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喜欢冒险,宁愿放弃得到的快乐去维持现状,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



我们刚才说,“损失厌恶”的前提是“拥有一样东西之后害怕失去的感觉”,它暗含着一个假设,你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判断,常常是非理性的。


理查德·塞勒的“禀赋效应”,就证明了这个假设。


2.

敝帚自珍的“禀赋效应”


假如你同时有两份工作机会,别的条件都一样,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1000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


你觉得两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经济学术语来说,1000元薪水和5天年假的效用相等。


其中一家先打电话通知你,你欣然接受,开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过了一会儿,另一家也打电话给你。此时,你十有八九会拒绝。


虽然几分钟前,你还觉得两者没有区别,但当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你已经拥有的100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于你没有得到的5天年假。


理查德·塞勒教授说,这就是“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


“禀赋效应”是“损失厌恶”心理造成的,因为“失去这1000元薪水”的痛苦,大于“得到1000元”(等同于五天年假)的开心。



事实上,当“禀赋效应”让我们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后,“怕麻烦”就只是一个借口。


如果你不理解“不想改变现状”是出于“禀赋效应”的非理性行为,而只是理解成“怕麻烦”,那么,当对方为了争取你,再给你加一天年假时,你很可能还是会拒绝。


把这个例子变化一下,当面对薪水涨幅大于30%的工作机会时,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槽;但如果只有10%的涨幅,你通常会好好考虑一下“跳槽成本”。


可出于“禀赋效应”,我们会高估目前工作的价值,从而夸大“跳槽成本”。


那么,“跳槽成本”实际上是多少呢?



3.

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损失的痛苦


理查德·塞勒教授在说明“禀赋效应”时,做过一个的实验。


他让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的任务是卖掉一个咖啡杯,第二组的任务是向卖家买咖啡杯,第三组的可自由选择,拥有一个杯子或得到同价值的一笔钱,然后让三组人分别给咖啡杯标价。


结果是第二组买家估价的中位数是2.87美元,和第三组可自由选择的学生估价3.12美元,非常接近。


而卖家估价的中位数为7.12美元,高出一倍。再一次证明了“拥有什么,就高估什么”的“禀赋效应”。


理查德·塞勒等经济学家的很多实验中,都出现过大约2∶1的比例,于是得出“禀赋效应”的“损失厌恶系数”——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相同损失的痛苦。


用这个系数解释前面的例子,当你答应了高1000元的那份工作之后,另外一家要多给你8天的年假(而不是原来的5天),才能让你改主意。


如果一个涨薪10%的跳槽机会,会让你犹豫不决(意味着两份工作的效用相等),那么说明“跳槽成本”其实只有薪水的5%。



不过,有人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当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500元钱,买一双标价500元的鞋时为什么我对这自己拥有的这5张钞票没有产生“禀赋效应”呢,为什么卖家没有对他的鞋产生“禀赋效应”呢?


4.

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理查德·塞勒是这么解释的:因为你知道,钱是用来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来卖掉的,所以不会产生“禀赋效应”。


反过来说: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花钱”这件事。


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就产生了“禀赋效应”——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喜欢的东西没货了,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


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钱生钱”的,不停地进进出出,可能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


钱这个东西,一旦停止流动,就会迅速贬值。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同样,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商品和钱,是两样东西,卖得不好的商品,你让他打个折就像割自己的肉。


但在生意老手看来,它们都是财富的不同形态。所以他们更注重资金周转速度,该清仓甩卖时,毫不犹豫。


用一句老话说:钱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


5.

人们最大的错误是过度自信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也是一些投资基金的顾问,这些基金表现相当不凡。


塞勒是富勒-塞勒资产管理公司的创建人,该公司为价值58亿美元的基金Undiscovered Managers Behavioral Value Fund提供投资建议。自美股进入牛市以来,该基金的涨幅几乎是标普500指数涨幅的两倍。从2009年3月美股市场开始走高到2017年10月6日收盘,该基金的A类部分已上涨512%。而同期内,标普500指数的涨幅为277%。


塞勒于2016年6月接受CNBC PRO专访时谈到,他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他判断,哪些表现欠佳的公司呈现出了转好的迹象。


去年塞勒曾向CNBC透露,他不持有单支股票,因为他更愿意选择一个好的投资组合基金。


“我认为人们最大的错误是过度自信。他们常常高估自己的投资眼光。我想给他们的第一个忠告就是跟踪自己的投资状况,如果你自认为是一名很厉害的投资人,一定要算出回报率到底有多少……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积极投资经理在去掉交易费后实际上达不到基准目标,”塞勒说。“你最不应该投资的就是你就职公司的股票。”


本文综合自神共奋(ID:tongyipaocha),果壳网等

  • 天使茶馆以会员制模式运营,包括股东会员、黑金卡会员、金卡会员和普通会员,目前已服务会员超过2000人。

  • 会员服务包括:来自300位一线投资人导师的知识分享、每年500个优质项目推荐、50场线上线下交流活动、以色列/硅谷国际游学、基金及母基金投资合作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