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没有人告诉你,我们常常掉入两个陷阱叫“禀赋效应”和“心理账户”?

 繁星1 2019-10-25

 你花了50美元买一副油画,现在有人出价1000美元购买,你没有卖,因为你觉得价值远远超出1000美元

但再买一副品质一样的油画时,你却不愿意支付1000美元

你在路上发现50元的公交卡丢了,你还是会继续再花50元买电影票看电影;

但如果丢的是50元的电影票,你可能就不会再花50元购买电影票了。”

这两个例子,生动诠释了行为经济学中的两个理论:“禀赋效应”和“心理账户”。

提出这两个理论的人叫理查德.赛勒,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他也因在该领域的非凡成就,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01

学术圈的一股清流!

理查德.赛勒,何许人也?

加哥大学教授,行为决策研究中心主任,行为经济学重要代表人物,奥巴马总统竞选智囊团,基金创始人,客串过好莱坞电影《大空头》等。

赛勒在电影《大空头》里说“数学太难了”!

作为一个学习正统经济学出身的人,却离经叛道,第一个把心理学带入经济学中,成为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开创者。

有人说赛勒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懒,他只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在芝加哥大学念博士的时候,他专门研究“常人干的蠢事”,列出了117种,并报给他的博士生导师,导师劝他不要浪费时间,但他依然不放弃。

后来他被聘为母校的教授,有人问米勒(同校著名教授)“你当时为什么不阻止呢?”,米勒回答“这是我一生犯过的最大的错误!”

有一次,美国法律奠基人、联邦法官霍姆斯听了赛勒的讲座,气得大喊“这简直违反科学!”

直到2002年才发生了转机,丹尼尔.卡尼曼(作品有《思考,快与慢》),一个心理学家,获得了那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丹尼尔.卡尼曼的获奖感言里,他特别感谢赛勒,不仅把获奖归功于赛勒,还称他是“首位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开创了行为经济学”的学者!

这个描述非常准确,因为在他俩交往之前,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是老死不相往来。用诺贝尔奖官方的话说,是赛勒的研究在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赛勒好像一直相信自己能获奖,所以每年公布获奖名单的那天,他都去理个发,等记者采访他的时候,看起来不错。

果然是欠他一个诺贝尔奖啊!

后来真给他等到了,2017年,因为在行为经济学的突出成就,赛勒获得了那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记者采访他的时候,问他怎么花这笔钱,他说“我尽可能以非理性的方式花完这笔钱!”

因为他真的很有钱!

他和一个教授合伙创立了一个基金管理公司,既做共同基金,也做对冲基金,他真是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发现,应用到实践当中!

赛勒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写到他的作品中,如《错误的行为》、《赢家的诅咒》和《助推》等。

赛勒代表作:《助推》、《错误的行为》和《赢家的诅咒》。

在赛勒列举的众多的错误行为中,“禀赋效应”和“心理账户”,是人们常常掉入的陷阱!

02

什么叫禀赋效应?

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这就叫禀赋效应。

赛勒曾做过一个实验:

两组人的身份是:买家(没有获得咖啡)和卖家(获得咖啡),然后让买家和卖家分别给咖啡标价。

最后发现:卖家的要价(中位数)是5.25美元,而买家的出价(中位数)是2.25~2.75美元,前者是后者的两倍!

科学家对禀赋效应的一种的有趣解释是:

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心情满意值”是100分,忽然,你捡到了100元钱,顿时你的“心情满意值”迅速上升50%,达到150分。

可是乐极生悲,你迟到了,被扣100元,“心情满意值”下降50%,变成75。

你的钱没有变化,可是你的“心情满意度”生生少了25分!

用童话《小王子》里面有一句话说,就是“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费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

童话《小王子》中,小王子和他的玫瑰!

而用我们古人的一句话说就说“敝帚自珍”!

03

什么叫心理账户?

指人们给不同用途的钱,在心里设立了不同的消费账户,使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比如:

  • 电影票账户和公交卡账户,如果公交卡丢了,不影响你继续买电影票;但如果电影票丢了,说明电影票账户损失了,你就不会再花第二次钱买电影票了。

  • 人们不舍得花自己辛苦赚来的工资,但如果得到一笔意外的奖金,就可能大手大脚花起来。

就像赛勒提到一个有趣的例子:

一个丈夫收到妻子给的生日礼物,一件贵重的羊毛衫,而他之前在橱窗里见过,因为太贵,他舍不得买。而现在妻子买了送给他,他还是很高兴。尽管买羊毛衫的钱,是来自夫妻俩的共有财产,但是他没有觉得舍不得。

04

为什么产生“禀赋效应”和“心理账户”?

“禀赋效应”和“心理账户”产生的背后,其实是“损失厌恶”心理在起作用!

损失厌恶是指当面对同量的损失和收益时,人们倾向于认为损失让他们更难以忍受

实验显示:同量的损失产生的负效用,是同量的收益产生的正作用的2.5倍!

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丢了100块钱的痛苦,要大于你捡到100块钱的快乐”!我们要捡到250元,才能弥补丢了100元的痛苦。

比如:

  • 换工作:先后有两份供你选择的工作;第一份工作提供比现在多1000元的工资,你答应了;然后你接到第二份工作,如果想要你放弃第一份工作,那第二份工作提供的工资要比第一份多2500元左右,才值得你改变选择。

  • 炒股:你手里有两只股票,一只下跌,另一只上涨;你可能卖掉上涨的那只,而保留下跌的那只,等待翻盘。因为如果卖掉下跌的那只,意味着选择了损失,而这是你所不能忍受的。

  • 网球卡:你花了1000元办了一张网球卡,在打球的时候,手肘受伤,为了避免损失,你还是忍着伤痛继续打;但这时你朋友邀请你去另外一个网球馆打球,你可能会以手部受伤为由,放弃这次免费打球的机会,而这分明就是一次赚到的机会。

  • 购物:你买了几双鞋子,穿着不舒服,但不能退;你为了不损失已经花掉的钱,你还是忍着不舒服,继续穿这几双鞋子。

这都是因为人们厌恶损失,为避免损失的心理感受,而常常作出损失更惨重的决定,也错过了收益的机会!

05

如何避免掉入“禀赋效应”和“心理账户”陷阱?

正因为知道“禀赋效应”和“心理账户”的存在,所以要警惕被“损失厌恶”心理所主导,客观对待,理性分析。

多思考:面临选择的时候,想清楚哪些是想要的,哪些是不想要的,哪种结果才是自己最不能忍受的。

勿贪:看清现状,该及时止损的,就当断则断。

不错过收益良机:因把注意力放在“损失厌恶”,而错过收益的机会。只有接受目前损失,才能避免更大损失,也才能抓住获益的良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