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初三杰之韩信 | 一位军事天才的忍术

 王天神 2017-10-23




淮阴县城的大街,一位20岁的小伙子负剑而行。

 

街边一个屠夫子弟看着不爽,径直走过去拦住他说:“就你还配带剑?有种你就砍我一剑,没种就从我裤裆钻过去。”小伙子运了半天气,这时候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他再没含糊,跪在地上,慢慢钻了过去。这时人群中爆发一阵哄笑~~

 

他拍了拍衣袖,头也不回的走了。他从来没有觉得这件事让他有多难为情。他活到20岁上,却从未体验过被人尊重的滋味。“人嘛,别人看不起我,我要看的起自己。”这就是韩信的信条。这也是他为什么在母亲去世后,非要选择一处风水宝地安葬母亲的原因。

 

他祖上为韩国贵族,后来家道中落,父母早亡,他只得早早投身社会,而贵族不事生产的禀性也沿袭下来。他没有正儿八经的谋生技能,只能厚着脸皮到街道办主任(亭长)家里蹭饭吃;自打被街道办主任的老婆鄙视之后,就再没去过他家。

 

他身材高大,却严重营养不良,面黄肌瘦,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可以依赖。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活着,于是就在河边去钓鱼度日。当然,他不是学姜太公一样去炒作,仅仅是为了钓鱼填饱肚子。可是天不遂人愿,连续几天一条鱼的影子都没有,已经饿的奄奄一息的他,却不愿意和乞丐一样沿街乞讨。

 

当韩信还剩下一口气的时候,一位洗衣服的老大娘漂母)送了一碗饭给韩信,随后几日天天如此。韩信非常感动,他对漂母说:“等我以后富贵了,一定用千两的黄金来报答您今天的恩德。”漂母听了小伙子如此幼稚话语,轻蔑地答道:“年轻人不找个正经工作养活自己就算了,还喜欢吹牛皮,有什么脸活在世上啊,我是可怜你王孙落魄到如此地步,从没指望你报答我。”说完端着衣服走了。“我再忍!”漂母的鄙视根本算不了什么,和这位没落王孙原来受到的鄙视和耻辱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




 

对于一个胸怀大志的人而言,保持屈从与忍耐是很有必要的。他必须学会控制住自己,保持心态平静,因为这只是他人生的开始,路还长着呐!他时常提醒并告诫自己,他现在只能蛰伏,因为时机还没到。忍耐不是盲目的容忍,需要冷静地考察势态,要始终清楚自己的决定是否会偏离自己的目标。所以漂母的激将法对韩信来说,并没有见效,他是绝对不会为了自己的生计去选择去做一份所谓的正经的工作,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当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怒吼后,韩信带上自己的长剑,没有一丝踌躇,渡过淮河,离开家乡,去追寻心中的伟大志向去了。


在他最初从军入伍的很长一段时间,他只是在默默无闻中甚至是被人轻视中度过的。作为楚人,追随当时最风光,并且算是半个老乡的项梁,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是项梁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中有这个人物,他在军中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而他的侄子项羽掌握军队领导权后甚至不愿把他留下,后来是在范增反复劝告之下,项羽才安排韩信做了执戟郎,不过,这也是一个军营中类似小丑的卑贱角色,相当于现在的军队保安。


此时此刻,胸怀天下的青年却不得接受这个最卑微的职务,如同一只肮脏的哈巴狗卷缩在笼子里面,被门前进进出出的人群嬉笑。投军时怀有的巨大期望如同肥皂泡一样被迅速且无情地戮破,变得只剩下一文不值的空气,但是他并没有选择的能力,他只能等待,默默的等待。

 

当所有人的意志都已崩溃,当所有人理想都已幻灭,当所有人对前途已放弃的时候,那些最坚定最执着的人-----却往往能在最残酷无情的挫折面前保持永不动摇的决心。东坡先生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韩信就是这样的人,耻辱只会使他变得愈发坚强,失败只会让他更加渴望成功。

 

与沉默的外表相比,他对理想的热情却与日俱增,那个淮阴少年的志向从未改变,他更加坚定执着,对于自己的成功,从未产生过丝毫怀疑:“余若得基本,天下庸庸,何足虑也。”

 

然而,当项羽准备驱使20万新降的秦军进攻关中;当项羽认为20万秦军不听指挥决定全部坑杀;当项羽扫平关中却不以富庶的关中为中心,准备衣锦还乡定都彭城;当鸿门宴上,那个小小的执戟郎目睹了项羽的幼稚不堪,目光短浅,于是他果断辞职,重新踏上了求职路。




 

刘邦在当时被认为是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的主子。但是,这位面黄肌瘦、貌不惊人的韩信却没能让刘邦对他产生任何兴趣。韩信在刘邦手下做了个传信兵,这又是一个低贱的职务,这次甚至低到连见个稍微像样的领导都很难。

 

在这种百无聊赖的日子里苦候,他就像一只潜伏在沙丘里的猛虎,撩拨着自己锋利的爪牙,急切期盼着猎物的出现,却又不得不强忍饥饿静静的守候,而他此时已经等候了20多年了,难道还要再这样几乎毫无意义地等下去吗?韩信有时候会慨叹命运不公,却常常又认为这是上天的一种考验,他心中的痛苦从来不会向人诉说,因为那样只会让别人认为他是一个懦夫。

 

一次军中士卒逃亡,这在汉军中是常有的事情,14人连坐被处以死刑,韩信名列其中 。当刀斧手已经砍杀前面13个人,正要走程序一样将韩信斩首的时候,不能容忍就这样窝囊死去的韩信,对着监刑的滕公用尽全身力气地大吼道:“汉王不欲平定天下乎?奈何轻杀壮士!”

 

“壮士”---自从韩信出生以来,在人们的眼里,他好像从来都与这个名词无缘。他不够勇敢,因为他曾忍辱偷生从街头流氓的胯下钻过;他不够威武,因为他曾作为一个持戟郎像一只狗一样负责看大门;他也不够正直,因为他曾为了苟活而偷盗别人的东西。


但是,韩信却是一名真正的壮士,而且是最坚强的壮士。因为他是纯粹为信念而活着的人,他所做的所有一切的唯一目标就是实现他的理想:一个人绝对不能就这样默默无闻的活着或者死去。他从来不惧怕死亡,但是他害怕像一个流氓一样倒毙在街头斗殴中;他从来不缺乏傲骨,但是他害怕像一个饿汉一样最终变成默默无闻的僵尸;他从来不缺乏耐心,但是他害怕像一个乞丐一样浑浑噩噩没有任何成功的机会;他不怕死亡,不怕耻辱,不怕失败,对于虚荣颜面他毫不在乎,他几乎什么都不怕,但是他非常恐惧无法实现他一生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信念,他相信他自己绝对会死,但是一定要死得轰轰烈烈,让整个天地都为之变色……



滕公震惊了,他似乎在韩信的眼神里面见到了他所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那种对权力和功名狂热------如同最饥饿的野兽对食物的渴望一样。他觉得眼前这位平凡男子似乎有着某种非凡的与众不同的地方,因为他心中的执念太强烈了。

在滕公的推荐下,刘邦勉强任命韩信做了一名普通的军官。然而就像一头巨大的鲸鱼仅仅吃到了一粒虾米一样,韩信根本无法满足,因为他的胃口太大,大得让无数人害怕,这只会使他变得更加饥饿而已。这个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偶然,韩信与刘邦的丞相萧何进行了一次幸运的长谈,而后萧何惊叹韩信的才略,认定他是国士无双!并暗暗下定决心等待在恰当的时候将其推荐给刘邦。

但是,作为一名低级军官的韩信不想再忍了,在他眼里,活着并不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他的信念----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如果不能立即实现这个信念,生命的一切都毫无意义。一天夜里,他逃走了,当消息传到萧何耳朵里后,萧何竟然没有来得及向领导刘邦禀报一声,他亲自备马,快马加鞭,后来滕公也紧随其后,终于在一条河边拦住了无法渡河的韩信,夜色下,萧何对韩信信誓旦旦保证道:“必使汉王予汝大将车之职务也”。此刻,对于韩信,数十年的隐忍和耻辱,终于换来了回报,命运没有辜负他的执着。
他从一名执戟郎几乎瞬间华丽转身成为一名大将军,这就意味着他从来没和汉王见过面的情况下,从一名普通的士兵瞬间成为了汉军最高统帅。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韩信,或许从来没有第二个人有如此神奇的经历。后来的事实证明,萧何没有错,刘邦也没有后悔过他的决定。事实也证明,在以后的历史上,也从来没有第二个人会像韩信一样在战场上有如此肆意的演义。


在楚汉相争中,四年的时间里,韩信先后灭亡了三秦,魏、代、赵和齐七个敌对的诸侯国,降伏了燕国,并在垓下一战中彻底击溃了项羽的军队。他功劳如此之大,以至于汉王不知道用什么来封赏,威望如此之高,以至于汉王不知道如何才能让他安心成为自己的臣子。大汉帝国的江山,三分之二是由韩信打下来的,以功劳,声望,地位而论,他仅次于刘邦,刘邦称帝后,先封韩信为齐王,后来不放心改封其为楚王,最终刘邦还是不放心就用诈谋将其诱捕,贬他为淮阴侯。




对于这样一位有赫赫之功的历史人物,我们不了解他的家事,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谁,不知道他有无兄弟姐妹,我们也不知道他的妻子是谁,他有无子女亲属,史书中的韩信,仿佛是一位孤胆英雄,特立独行于天地之间。

 

对于韩信来说,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一直在学习忍耐。面对胯下之辱,他就像东坡先生说的“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虽然这句话是东坡先生评价张良的,但是用来解说韩信似乎更加合适。韩信自幼熟读兵法,对于孙子所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应该是深有体会。而他如果“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历史上将不会有指挥百万军队、运筹帷幄、决胜垓下的韩信。这也是为什么当他以楚王的身份面见曾经的侮辱他的屠夫时,他选择了原谅,他将这段经历看作一种考验,一种人生历练。

 

人生如战场,兵法就是他的人生哲学。而忍耐、相机而动则是他人生哲学的全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