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箕踞”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非常失礼的姿势?

 亭泉 2017-10-23

答案很简单:春秋时期中国还没有发明连裆裤,“箕踞”露下体,不雅。

为什么“箕踞”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非常失礼的姿势?

(坐有坐相 蹲着或箕踞都是不雅坐姿(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中国人“裤子”的历史

商周时期人们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穿在上身的称为穿在下身的称为。裳其实是围裙掩住下体,在裳的里面人们腿上只穿着两只今天像袖套一样的裤子,没有裤裆也没有裤腰,只用带子连接系在腰上叫“胫衣”。之所以得此名是因当时裤子只遮住胫部而膝盖以上部位则完全赤裸。为了隐藏这种不雅,们通常在腰部加一条类似围裙的服饰。

虽然衣、裳二者并用,但是若身体活动幅度过大,仍是有露出下体的危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古人在行、坐、卧、跪等行为中都非常讲究礼节

为什么“箕踞”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非常失礼的姿势?

(上面为绔,下面为胫衣)

“胫衣”可以遮住小腿,但是还是比较容易走光的,所以古人要求,哪怕是在干活的时候(《礼记》中有“劳毋袒,暑毋褰裳”的说法),也不能掀起裙子。

裤子一直到战国以后才得到改善才出现,既“穷绔”。 不但上达于股而且上连于腰,并在两股之间连缀一档,裆不缝合用带系缚,也因而形成开档造型的裤子,这是连裆裤的最初发明。不过上流社会的人们并不喜欢,这样的装束只有社会的底层劳动人民才穿。

汉代时,贵族发明了用丝绸做的“胫衣”,也就是“纨绔”(绔同裤,纨绔子弟就指贵族或有钱人家的子弟),在上流社会风靡一时。但这个东西对隐私的保护还是不好,所以汉代男子吃饭时候都要跪着(当时椅子也没发明)。

东汉末年新型的裤子开始流行,它以宽敞为主,两只裤管做得特别肥大,此而得名“大口裤”,与其匹配的紧身小上衣则叫褶。二者搭配穿着则名“褶” ,究其来源它与胡服不无关系。到了汉末成为男女通用的便服和常服品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