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的罗子国平江巫罗文化简介之十六鸣金奏乐的捧酒安席的宴请风俗礼仪

 漫游江湖444 2017-10-23

神秘的罗子国平江巫罗文化简介之十六 鸣金奏乐的捧酒安席的风俗礼仪

很多年没吃家乡情席了,不过倒是经常想吃,今日思绪驰向家乡罗子国…. 信天游了夜深人静正好一一道来

在整理古罗国风俗时才发现但从来没考虑过其中还有如此多的故事能将一些看似平凡的宴客过程如此让人动情,不愧是古罗国啊~ 佩服,佩服, 咱姓氏文化对于乡土文化这一块,的作用还真的让我见识了旺族名门的巨大影响的古罗国的传承.

谎话或许欣听腻了。辉煌的古罗国先辈创业开基也领教了。伟大的家族我们知道了。光荣的史迹我们见识了。正确与否大家比较了。现实的后辈如何继承祖辈风俗诸位看见了。愚昧该我们平江人自已反省了。疯癫中年轻一代醒来了。古文化传承我们揪心了。无知网络低俗表情粘贴受够了。祖辈精神我们没人传了。陷阱我们看清了。悲剧我们痛思了吗。吹嘘该应反胃了。觉醒我们站立了。结局我们写好了吗!---平江人--罗子国后代人团结起来振兴礼仪古罗子国平江加油!

 平江人好热闹,吃“情席”不是单单去赴一次筵席,大多是要早早地来到举行婚礼寿筵的现场,去观看、参与“情席”前的一些礼仪仪式的。所以整个“情席”的过程便是婚嫁做寿的礼仪庄重演示过程,我将不厌其烦地将乡土气味很浓的仪式写下来,使大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收亲嫁女,古罗国平江只重器收亲。嫁女情席不得好过男方收亲情席,否则,就有点瞧不起亲家的意思。男方安排抬嫁妆的轿夫队伍来后,同来的还有介绍人俗称媒人。媒人,在迎亲队伍中代表男方起到一个“柯斧”的作用。有关礼数如“离娘礼”、“启献”等钱款归他周旋打点,逢着对彩礼金额有不同意见时,媒人还要起调停和讨价还价搓合的作用。女方情席时间不能太迟,因为男方的情席要在上午11:30时开席的话,女方情席便要提前,并要留足路上走的时间和男方举行婚礼的时间。这样,作为媒人,就要“催厨”(即催促厨房师傅早点开席出菜),催厨当然不是一两句话,而是要拿红包礼数的。旧时有“上昼不发亲,下昼不发柩”一说,现在改了,一般迎亲要浓缩在上午完成的。

 媒人手里总是有一大把红纸封好的“封筒”,用来应付送嫁妆和接嫁妆的后生伢子们那多如牛毛的“敲榨”。乡俗中有“道喜钱,无边延”一说,意思是找你要的赏钱,是可以巧立出很多名目出来的。人家要闹,你还不能不给。后生们知道情席时间紧,他们偏要慢腾慢闹腾,过山坳要“过坳礼”,过桥要“过桥礼”,甚至喜轿换肩也要“换肩礼”。还毫不怜香惜玉地颠轿,这样一来,媒人可有得忙的了。口里要拜托,手里要发红包。一路上,大家笑呵呵的,“敲榨”得差不多了,大伙一声“呵嗬”,一路小跑,将送亲的“上亲”远远地抛在后面。一会功夫,也便到了男方家里。当然,女方的茶房(又叫挑横篓的)不必参与打点喜工轿夫,等到了男方,自然有他用武之时呢。

迎亲的队伍渐行渐近,到得喜气洋洋的男家,红轿一放下,兵分两路。一路是大门口的行回车马仪式。喜轿到门,首先是烧钱纸,一位年高有文化的人口念祝词:“三斤钱纸白如银,烧与随车送嫁神,聊籍冥赀将礼意,急回头去莫留停。”接着杀鸡:“天鸡一鸣,旭日东升,雄冠巨爪,五德全身,日啄虫蚁,夜去邪精,纵有天煞地煞月煞日煞,一切凶神恶煞,尽在雄鸡担承。”最出彩的在乎“打火罐”,火罐是头天晚上用一泥罐装好铜钱十二枚、炭末、米等用红纸红线封好备用。形式是,摆香案于红轿前,香不点燃,同设一木马。由礼生招呼新郎对轿门行礼后,将香分三次抛过红轿,象三匹箭望空射出。再由厨师或礼生挽起左袖、左衣角,杀鸡后边念打火罐的祝词,边将火罐摔碎。又将香案、木马推开,红轿才得以迎进大门。其祝词如下:“中霤至户,门灶及行,我家五祀,处处有神,鸾舆一至,监视严明,倘有随舆送嫁者,男请下马,女请下车,火罐一响,诸神退位。”然后鸣金奏乐,迎轿到庭。(详见倔作民间婚嫁礼仪)

 由两处女或有德行的妇人牵新人,此谓之“牵亲”。这人选,最怕再婚妇女或寡妇不懂味,充角色,是为主家大忌。有用新伞在轿门外三开三合的习惯,再用伞遮着新娘子,牵引着踩着毡条铺就的路走入洞房,与新郎吃交杯茶,俗称好顺茶。也有吃合食的,即行合卺礼。此时,年轻人要围着嘻笑耍闹一阵,新人才浣洗更衣来到正厅喜堂拜祖、拜堂、拜高亲,接受尊长和亲友受拜时给予的赏钱,结婚礼仪进入高潮。

 另一路“上亲”则事先进入了“情席”的第一个环节,吃“乐成”。乐成者,远道而来接风洗尘之意。上亲与红轿同时到达后,并不急于入喜堂,而是男方盛情接至另一清静处开“著衣酒”。此前,要举行迎接鸾宾仪式,主人以次排班于堂右,新郎站立门首,上亲来时逐一对揖迎接。若有三辈,先揖前客,待前客退再揖后客,如此类推。新郎与新娘见长辈要三拜,平辈一拜,客亦以拜答谢之。主人坐东堂,上亲、媒氏坐西堂,舅氏陪坐西堂“叙话”寒喧,一唱一和,有固定的说词,象背书一样,很有趣味。然后行拜茶仪式和“落成也叫乐成”。

旧时乐成处要置一块穿衣镜,方便上亲整装。乐成的馐宴要盛于正席,整鸡、全鱼等酒食丰盛极了,因此不用上饭。乐成时不用东家劝酒,不编座位,留给上亲一个自由空间。上亲要抓住这个时机,开怀畅饮,不必拘束和节食。因为等一会上得正席吃“情席”,你就得显出一付斯文相来,浅舐酒杯,轻举筷箸,显出新妇娘家人温文尔雅、礼性谦谦的姿态出来。但乐成也有讲究,讲究之一是要上一种形状象“烧卖”一般的点心——酥饺。酱碟上放红纸托着,每人面前放一个,这是厨师们讨要赏封的方法,双方不必直接见面,上亲们可以带走点心,但碟子底下要压一些赏钱,赏钱多少不论,但一般娘家人不会显出小气出来。讲究之二是接待周全。平江俗话说“接上亲一样”就是说规格很高。比如,喜工们洒酒的手法,提着红纸压盖的酒壶,按座位大小依次向“牛眼酒杯”里洒酒,要左右换手。手式一不掐颈(掐酒壶颈),二不准压壶盖,只能双手捧壶洒酒。否则就有欺压宾客的不恭之意。

乐成时媒人和轿夫辛苦了,也可以一同坐席。媒人是“千大公”,宴毕,是要先迎媒人这个被誉为“圣天子”的大人入正席,再迎上亲依次上席的。媒人这时还是个大人物,但“新娘娶进房,媒人撂过墙”,此后便是一个极其寻常的乡亲了。媒人不能吃完整桌情席便要躲开,在席上要时时提防乡亲们“耍媒妮公”。做公公的,这时也要躲藏起来,平江有“三天不分大小”的风俗,情席上与耍媒人一样也是被耍的对象,节目谓之为“家爷扒媳妇”。被耍戏的再不情愿,都不能生气发怒。开席前,儒家的礼仪表演也很有看头:上亲入喜堂前,按主西客东,辈份高低,排班序立,场面大的按陪酒捧酒安席礼仪模式,主人下阶口呼“恭请某府某翁上亲先生请”,逐一长揖接入正厅喜筵前按座次安席。

 这时“情席”的帷幕才正式拉开了。待上亲入席时,亲友们早已入席等待多时了。平江风俗是“新亲不离喜堂,临喜堂必登首席”,即上亲要坐头把交椅(头个位子)。还有“老亲陪新亲”的风俗,由新郎的舅舅家作陪。席位座次均按亲友关系亲疏、主次、长幼、辈份,次第编排。席间开第一碗菜必须由新郎谢席,揭盖碗,众宾客起立回礼后才开始吃菜。本家主事的坐在最后西边一个座位,谓之“陪满堂宾朋”的。新郎坐家神最东的位置靠上亲头个客作陪, 东西角落位的陪坐彰显古罗国礼义的周全.每上一道菜,他要举杯向全场喊一句:“来呀,请呀!”大家举杯进酒,然后举箸。吃到第四道时,新人要在族长的带领下,逐席敬酒,听听祝赞,道道感谢。现在城镇大多在酒店里开席,席前请司仪举行一次很搞笑的典礼,气氛是活跃了,但那份浓郁的古意则荡然无存。

“情席”中也有席间鸣金奏乐的,那小吹小打的班子,常能在唢呐喜乐的伴奏下打出一百多种音律节奏不同的组合锣鼓声,快击慢打,激昂舒缓,似一首叙事、抒情兼备的乐章,十分悦耳动听。这些古音节点“槌头”,都有它的名儿,也大多是一些词牌名:节节高、一支花、得胜令等,成为情席中的看点,十分闹台。乐师在大厅西角落处.

平江的情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海派席名。平江的情席分三种:高档的叫鱼翅席,中等的叫海参席,低档的叫蛏虷席。鱼翅、海参、蛏虷都是海洋生物,平江地处湘北大山腹地,何以席名都冠以洋名?我想一是显示了山里人并不封闭,开放的意识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第二是只有用海派席名,才可在乡亲们面前显摆。不过蛏虷席一般只用于丧事,简便节约些,但也要用海派席名。

菜品雅致。雅致之一是菜名,外乡人一看,简直就象写诗一般。什么仙鹅抱蛋、什景海参、清莲芙蓉、虎皱扣肉……单说“炸肉”这道菜肴,一坨油炸面团,偏要叫成肉。在情席上,炸肉切成2cm左右薄饼状,垒成锥型塔状结构,象砌墙过码般堆在八寸海碗中,过蒸笼用烈火蒸一柱香功夫后,淋上靓汤和各种材质的菜肴“盖头”,即端上桌分享。“盖头”一般有“雪花盖顶”(加放豆芽百叶丝)、“绿满山川”(加放青菜肉末)等雅名,品尝之余,闻之不禁令人拍案叫绝。雅致之二是菜品,色香味型,讲究搭配,旧时不用味精,仍味美香甜,是得益于一锅“较汤”,这可是衡量厨官师傅手艺高低的法门。有些菜品也用花刀,但总的来说,平江情席用花刀的并不多,不外乎是“腰花”、“鱿鱼筒花”少之又少的两三种。我自小十分眼馋“乐成”时的那碗“落口溶”,试过一两次,放进口中,还没等回过味来,哧溜一下,就溶化了流入喉咙,不见踪影。但口齿留香,吃了还想吃的。一位老厨师,他说无非是猪板油煮熟,打成手指粗细的条子,放进用鸡蛋与面粉搅成的糊浆中游匀,上盘前洒一些棉花糖在上面。他说得轻描淡写,可我听时早已味蕾绽放,食欲大振。使你心颐的何只这一桩,随便一点,便有“金丝鱼鲤”、“虎皮蛋饺”、“脆皮鱼翅”、“驴筋打滚”……

味贯湘粤。湘菜偏辣,而平江情席不辣;粤菜偏甜,而平江情席除了一碗清蒸莲子或银杏是甜品外,其他的不能放糖。平江是一个广东、江西移民聚居多的县份,处在湖湘东北,而不归属湘菜风味。老祖宗从粤赣带来的风味,经过了极大的改良,也并不归属于粤菜风味。这样从地域菜系来分辨,平江情席的菜肴可就独成体系了,有海派味,却也不乏乡土气息;山珍与海味杂揉,南北菜品交融,形成了一桌独立不倚而又风味鲜美的菜系。

席面讲究。中等的海参席,就讲究四冷四热施腰。四热也即四个热盘,四冷即是四个冷盘,放在四只角上叫“压角”。在四冷四热之间还要施腰,施腰即是上点心。这点心可不是一般的糕点师能做出来的,点心分两种:一是汤包,一是酥饺。最值得记载的当属酥饺,原来老式的又叫荡面,即面粉炒熟,用猪油兑水与面粉,采取反复揉合的手法和匀,再捻成茶花,中间点上食品红,一朵鲜艳欲滴的山茶花便灿然于席上的盘盏中。后来改良为捏成饺子形状,中间包裹沙糖和熟芝麻,有的是单只的,有的做成和合饺,寓意百年好合。酥饺的面筋可以一层一层薄纸样的剥开,剥的过程比吃更有趣味。这些点心可以用主家发在席面上的红纸,各自拿一份,包回家去的。

做工精细。其他的不讲,单说一盘“什景海参”,它的菜品杂到了一定的境界,天上飞的(鹌鹑蛋),地上跑的(驴筋),海里游的(海参),栏中养的(猪、鸡),山中长的(笋丝、香菇),园中时鲜(蔬菜)……其次是海参的做法,要选和尚海参(无刺的),先用沙子炒,然后放瓮中浸在80度热水中发泡,捞起打扁刀切片、刮肚子,一两干货一碗的海参,也便所剩无几了。其实说是海参席,又有多少海参给宾客们吃,不近海,也确乎来之不易的。这什景海参,桃红柳绿,边滚金珠(蛋)或鱼丸,上盖青椒和驴筋等,堆在盘中,好看极了。

说了这么多,你这情席还不知道正席的十个菜都是什么?告诉你吧:蛏虷席菜谱:炸肉、鸡丁、和米豆腐、莲子、西粉、油豆腐、豆角干、鱼头豆腐汤、小炒肉、小菜。这是低档的酒席,菜品可根据季节时令的变化而更换,多用于丧事席面。海参席菜谱:什景海参、仙鹅抱蛋、红荔鱿鱼、清莲芙蓉、红烧肉丸(或药膳羊肉)、玉兰花灿、麻辣肚丝、醋溜鲜鱼、虎皮扣肉、四景鲜汤。其中第七碗后,“见肚不回碗”,与后面的派饭菜一起组成六个碗,伴着热气腾腾的米饭吃下肚去,然后酒足饭饱,打着饱嗝,又与站立在门口送客的主家打拱作揖,飘然而去。

情席结束了。

平江情席之说,

丧事酒席不叫“情席”,而叫吃“盘子”。其意为丧事本无席,皆因孝家不落坐当大事披麻戴孝柱杖跪接客人(无主宾)。

送亲吃落成而非所谓乐成,正宗平邑酒席,自古就是10大碗,也非所谓摆阔摆出四冷盘(这不过是改革开放外地流入的舶来品)。

古国情席遍地香,酒饮礼仪文风长。

席上嘉宾邀满座,杯中美酒喜迎觞。

扶筷尽赏豫章情,聚首穷究字韵腔。

罗国人欢语带笑,文明淡雅锁北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