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视画法

 昵称3987765 2017-10-23
  在欧洲绘画史上,在这段时期里,再现自然的基本形式——即透视法,并无甚么变化;但其表现风格经历了前文艺复兴,古典文艺复兴,矫饰主义(或可称为风格主义),接着是巴洛克和古典主义风格,然后是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风格以及崇高风格,直到马列维奇的《白色背景上的白色方块》终结了这一切。   透视法一种再现事物的体现,它的必要条件是一个静止的人,保持距离并且用一只眼睛看事物。也就是所谓的单焦点透视法。我们一定要清楚,这存在的必要条件(也就是理论假定),其实是必不符合一个正常人类的看东西的方式。我们有两个眼睛,我们的眼睛一直在转动——单焦透视法正是忽视了这一点。
(同理,摄影再好,也不过是基于这个假定前提下对事物的再现,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亲眼所见。) 当然,既然这也是一种人为制定的规则,那么一定会有其他种的规则:洛朗佐·吉贝蒂的“双聚焦透视法”;保罗·乌切洛的“双侧焦透视法”;还有就是富凯的“迂回透视法”,比如下面这幅,骑士和兵士们从左右两边向画面中央走来,中间行刑场面。整个画面让人感到有种凸出来的感觉,富有运动感。之所以会这样,有两个原因:1,人的眼球是凸的;2,画家经常透过镜子观察世界,而当时的镜子都是凸面镜。   无论如何,我们还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到底是什么使得单透视聚焦法获胜呢?”原因有三:   第一,是阿尔贝蒂的《论绘画》。他的这本著作席卷了全部文化领域,不光是包括了绘画、建筑在内的艺术界。他所推崇的单焦透视法,使这一构图原则取得了合法性的位置。   其次,是美第奇家族(具体可以参考商务印书馆的佛洛伦萨史)的力量。为了对抗敌对家族的势力,他不支持哥特风格,而转而大力扶持“托斯卡纳”绘画——即那些严谨朴素的画风,而透视法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点。(我们现在可以回想前文所提的《蒙娜丽莎》)。   最后,还有一个构成透视法的根基在于“智力运作”!这是人类通过“根本性的智力运作”,把这种东西赋予了绘画的主体,也就是给了“世界”中的“人”确定了一个位置,并且经久不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