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叫了几十年司母戊,这鼎怎么就改叫后母戊了,难道是给后妈造的

 徐国权1jhb1pf9 2017-10-23

今天咱们要讲的这件后母戊鼎,之前曾经叫做司母戊鼎。在如今安阳的殷墟跟文字博物馆,对于这件国宝,还叫做司母戊鼎。殷墟的地下博物馆里,有一件复制品。但在国家博物馆青铜器展厅里,独立展出的那件真品原件前面,那个标牌上,写的是后母戊鼎。

叫了几十年司母戊,这鼎怎么就改叫后母戊了,难道是给后妈造的

那到底是后还是司呢?咱们后面再说。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件国宝的来历。

公元前1250年,把都城迁到殷这个地方的商王盘庚的一位侄子,名叫子昭的人继承了商的王位。成为商代第23位王。他就是商代知名的君主武丁。死后被上的庙号是高宗。

武丁执政了58年,他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这样的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都得到了空前发展。

跟他一起出名的,还有他的三位夫人号称三配。她们三的庙号分别是戊、辛、和癸。按照天干的顺序可知,大夫人庙号戊应该排在辛前面,辛在癸前面。而这位夫人戊,她的名字叫做妇妌,这个可能也不是她的名字,武丁在家里,估计也不会这么叫她 。但是甲骨文上对于她的记载,称她为妇妌。因为她是来自井国的女人。妇妌的井字,是一个女子边,一个水井的井。井国,当年在甲骨文上记载,商管他们国家叫井方。那会商管周边的国家,都叫XX方。井方的井,就是水井的井。这井方现在是哪呢——就是河北邢台。

当时,这个井方跟殷商,外交关系不错,妇井很有可能是井方的公主之类的人物,嫁给武丁也属于门当户对。

二夫人庙号为辛,名字叫妇好(音“子”)。这位女同志那可以鼎鼎大名。以后的节目,少不了讲她。三夫人,不知道叫什么,一般来说妇癸,癸就是天干里最后一个字。

今天的主角就是武丁的大夫人,妇妌。

大家都知道,殷墟出土了商代在殷都,也就是安阳小屯这个地方作为首都200多年里,大量的占卜纪录档案。也就是著名的甲骨片。

叫了几十年司母戊,这鼎怎么就改叫后母戊了,难道是给后妈造的

甲骨片是用来占卜的,也就是在进行一件重要的事情之前,先行预测一下吉凶。在占卜之后,会把这一次占卜的结果,用小刀刻在这块甲骨上,刻画出来的就是甲骨文。这些文字就叫做卜辞。也就是占卜的纪录。

100年前,在殷墟出土的这些大量甲骨片,经过王国维等历史和文字专家考证,已经有很多被破译了。就在这些卜辞中记录了很多武丁的大夫人妇妌从事农业生产指导和从事征伐、祭祀、先导、进贡等一系列王室活动的内容。

可以看出,妇妌地位较高,推断她就是武丁之太子祖庚的亲生母亲。从卜辞也能知道,她死在妇好的前面。因为她的儿子被立为太子,所以成为武丁三配之一。

由于地位最高,她也是三配中,唯一葬入王陵的夫人,不过在安阳小屯的殷商王族陵区中武丁的大墓,早已被盗一空。商代的墓,大部分在周代就被盗光了。因为王陵区各个大王的陵墓都挨着,2000年来历代都有当地的,外地的人到安阳这一代进行盗掘。实际上后母戊出土,也是这么出来的。

武丁在位58年,要说比康熙61年,也只少三年,熬的太子估计都哭了。公元前1129年,武丁死了,老太子即位,后来被上庙号为祖庚。这个祖庚就给自己的生母,戊,打造了一个巨型的纪念品——大方鼎。

商代到祖庚的时候,青铜器冶炼和铸造的技术,已经非常高超,祖庚组织了上两三百名工匠,收集了上千公斤的铜的原材料,进行了在当时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高科技工程——铸造大方鼎。

这个大方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咱们现在能看到的铸痕来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鼎身的内侧,铸有铭文三字,是后母戊。后字,并不是我们现在简体字的后来的后的写法,是水平翻转180度,也就是一个司令的司字。

叫了几十年司母戊,这鼎怎么就改叫后母戊了,难道是给后妈造的

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一个相当大的熔炉。

用它先要分别铸出各个部件,然后再合铸成为一个整体。干活时需要这二三百个工匠必须同时操作,就像一个球队一样互相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大方鼎的铸造,充分说明祖庚时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大方鼎制作好了之后,在一次祭祀妇妌的仪式中,深深的埋藏在妇妌的陵墓中了。这一埋,就再也没出现在世人面前,尽管河南这个地方,进过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整整3000年的各种分分合合战争与和平。人间早已换了天地。

直到3000年后的1939年,大方鼎,再一次出现在人间。

1937年77卢沟桥事变,日军开始大规模侵华。到了11月,河南安阳就被日寇占领了。日本人一直惦记着我国中华文化的各种国宝。他们甚至列了一个清单,并且安排负责人一一对应的来抢夺我国这些国宝。

1939年3月,河南安阳武官村的17岁少年吴培文和他的唐哥吴希增在野地里探宝,说起探宝,大家都明白这就是盗墓,可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在安阳这么一个地方,探宝都成了当地农民的日常农活以外的常见的工作。

叫了几十年司母戊,这鼎怎么就改叫后母戊了,难道是给后妈造的当他们用洛阳铲打探洞,打到13米的时候,铲头碰上了坚硬的东西,吴佩文心里一喜,赶紧把洛阳铲提出来看,只见铲头上带着一点铜锈。别看他才17岁,已经是这行里的熟手,一下就知道这下面,有东西。

这时候,安阳已经被日本人占领了。为了防备日本人发现他们的行踪,吴佩文找了十七八个人,在夜里展开行动。连夜在探洞上方打盗洞,由于这东西埋的太深,一个晚上,根本就挖不倒地方。眼看天就亮了,吴佩文他们只好用原土,封住洞口。以免被别人发现。

第二天晚上,他又找来20多人,挖掘队伍扩大到40多个村民,这批人又连挖了两个晚上,终于挖到地方了。大家发现,下面埋着的,是一个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青铜器。

盗洞越扩越大,一直扩大到直径1米3,才算是把这件东西的周边挖了开来。再往下挖,好家伙,又挖了1米多,前后花了4个晚上,终于是把这个方鼎挖出来了,开始,这些人,实在没办法把它抬出来。我们现在知道啊,大方鼎重830多公斤,接近一吨重的东西,在一个13米的窄窄的盗洞里,这不是那些人能用一条绳子就拉上来的。怎么办呢?有人出主意,这么大,咱们这么多人,反正也得分了它,不如杂碎它,这不就可以搬出去了吗?

说干就干,吴培文他们回家拿来油锤和锯子,连砸带锯。又忙活了一阵。您一听可能都急了,不能毁掉大方鼎啊,怎么能这么干呢?当时的确这么干了。不过,青铜大方鼎实在太结实了,费了半天劲,只把一个鼎耳砸掉了,鼎身是根本没一点能砸开得迹象。锯子呢? 更是没用,据了半天,连一道印儿都没有。说到这,我们正好说一下,咱们现在看到得大方鼎的两个鼎耳,一个是被砸掉后来又给修复上去的,另一个,压根就没有,在吴佩文他们把大方鼎挖出来,还在地下时,就发现,这个鼎只有一只耳。现在的另一只耳,是后来按照有的那一只,复制上去的。

砸也砸不开啊,没办法,还得整个往外搬。最后有人想到一个办法,用砖头和石头一点一点的垫在鼎下来。也就是先把鼎一脚抬起,然后在下面垫上东西,然后再抬另一个脚,这样一点一点的终于把大方鼎给抬出地面。

大方鼎挖出来以后,就赶紧悄悄的运回村里,怕日本人发现,就放到了吴培文家场院里,也没来得及挖坑藏起来,就在上面铺了一些柴草算是遮挡一下。

不走漏风声的事情,只有在小说里才有。真实的情况是,第二天日本人就知道这回事了。其实你想,40多人去挖宝,肯定有就是为了分赃才去的,挖出一个大宝贝,咋也砸不开,怎么分配,吴佩文也不说一声,然后就藏你家院子里了。这东西的文化价值,当年那些农民也不知道啊,肯定是有人把发现这宝贝的事就说出去了,然后肯定有汉奸狗腿子想在日本人面前表功啊,就主动把消息走漏到日本人那里了。

当时,驻安阳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队长黑田荣知道了。他很快就来了吴培文家,他一眼就看见那堆柴火了,把柴火把拉开,大鼎就露了出来。他是绕着鼎一边转圈一边用日语嘀咕,意思是说,“宝物啊!宝物!”。黑田荣看了半天,没好意思直接抢走,但是心里就开始打这个鼎的主意了。

黑田荣看完了,先走了,吴培文他们的心也提起来了,看着黑田荣这种馋的流哈喇子的样子,他们知道,再留着鼎,可能早晚连自己的小命都得搭进去。经过一番商量后,他们找到了当时北平的大古董商肖寅卿来“看货”,吴佩文是打算尽快卖掉,给大家分了钱了事。

这肖寅卿来到了安阳,看了大方鼎,毫不犹豫的出价20万大洋,当时2块大洋就够一个农民过一年了。20万大洋,绝对是一笔巨款。不过,鼎太大,没法运输,肖寅卿要求将大鼎分割成几大块再装箱。于是农民们还得想办法把鼎分开。

钢锯、油锤,都不好使。吴培文阻止了大家想把大鼎分开的意思,大家商量后,取得一致意见,这个鼎宁可卖不掉,也不能进一步破坏了。大家决心要把大鼎好好保护起来。

没过几天,日本兵找个理由,又来到了吴佩文家,要把大鼎拿走研究。这一次,日军来了100多人,他们将吴家的大院子里的每一个能放东西的地方,都翻了个底朝天,终于没有找到。

原来啊,村民决定保护大丁后,第一时间,挖了一个大坑,把大鼎埋到院子的地下去了。

日本人这次没找到,生气的走了。吴培文知道他们还得来,赶紧连夜又将大鼎转移到了马棚子的地底下。

果然,没几天日军第二次又来了。这次来了三辆大卡车,一进村,就架起了机关枪,吴培文急急忙忙看了一眼马棚的伪装,又在马棚里泼了些泔水,然后逃出村去。他怕日本人中找不到宝贝,找他的事。他一直在村外待到天色擦黑,吴培文听到了日本人收兵的哨声,才立刻跑回家,直奔马棚,谢天谢地,马棚的地面没有被查找。大方鼎仍然在马棚地下。吴培文感叹到“大炉有灵,天助我也。”

日本人得不到鼎,不会放过吴家。吴佩文想到一个主意,他花20元大洋,不是20万,他可没那么多钱,他花了20大洋,从城里的古董商手里,买了一件假的青铜鼎,然后呢,故意让人看着,拉回自己家,并且大大咧咧的藏在自己家火炕下面。果然,没几天,日本兵和伪军就进村了,而且是直扑吴家后院,扒开吴培文的火炕,就把假鼎给抢走了。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吴佩文身边一定有间谍。

拿到这件假鼎,日本人并没有满意,他们仍旧盯紧了吴培文的行踪,打算逮捕他。为了保护大方鼎的安全,吴培文将大方鼎藏身秘密,托付给一位自家的兄弟,然后远离家乡去避难了,他后来一直到抗战胜利以后才回到安阳。

吴培文的乡亲为保护国宝,在吴家大院三次转移埋藏地,最终将其埋藏在吴家大院的东屋下面,最终免遭日寇掠夺。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6月,当时的安阳县政府一位“陈参议”打探到大方鼎的下落,他劝说吴培文等人把大方鼎上交当时的民国政府。于是吴佩文就报告了藏鼎的具体地点,时任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主任陈子明和国民政府安阳县县长姚法圃带着一班警察,将大方鼎从吴家大院东屋地下给挖了出来。国宝献给了国家。

这一事件登载于当时的《民生报》:“7月11日夜派队并商得驻军X部之协助,至该村掘至终夜,于天明12日早晨将古炉用大马车运县存放古委会内。”此文中“古炉”即后母戊鼎。

1948年,大鼎在南京首次展出,据记载,蒋介石曾亲临参观,大鼎轰动了整个南京城。

叫了几十年司母戊,这鼎怎么就改叫后母戊了,难道是给后妈造的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当时大鼎的单耳没有修复,另一只还没有复制。

1949年国民党撤往台湾时原有意将大鼎运往台湾,但由于大鼎过于沉重,运不上飞机,飞机就开走了,而大鼎没人管,就那么流落在南京飞机场,后被我人民解放军发现了,交给了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成为镇馆之宝,并一直存于现在的国家博物馆。

2005年,大方鼎真品原件,回安阳展出,已经83岁的吴培文在殷墟门口,时隔59年终于再次与大鼎见面。“分别时兵荒马乱,再见时国富民强”。老人一直觉得,保护这件大鼎没有落在日本人手中,是他一生之中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说完大鼎出图流传的故事,让我们好好看看这个鼎,它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的气氛。曾被砸掉的一个鼎耳上,铸刻着老虎吃人头的图案。也就是鼎耳上的左右是两只立起来的老虎,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着大嘴相对,两个老虎嘴中间,有一人头,好象马上就要被老虎吞掉。但是呢,我们反复观察可以发现,这个人头的面部表情,并不害怕,反而是喜悦的。所以有专家分析后认为,这应该表达的是商代祭祀的场面,老虎是有人扮演的,中间的人是巫师。当然,这也只是一种说法,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也搞不太清楚了。鼎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鼎的四条腿上,都铸的蝉纹,蝉就是北方俗称知了的那种昆虫。蝉纹的线条很清晰。

叫了几十年司母戊,这鼎怎么就改叫后母戊了,难道是给后妈造的

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但争议一直不断,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一个正写和反写两种外形,但是都是同一个字。看起来像“司”的这个字,实际上就是“后”。这里后的意思就是当 “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的,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后母戊”的意思其实是: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因此目前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这也是国家博物馆真品原件前,为何标称为“后母戊”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