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乡村生命密码才是乡建正确的打开方式

 鹰剑山鹰6spwwv 2017-10-24

  新一轮“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热潮兴起,大量投资涌向乡村。如何不让中国大地出现“万村一面”的乱象,真正实现中国人归乡田园、诗意栖居的生活理想,营建精神层面的“乡愁”回归,解读乡村生命密码才是乡建正确的打开方式。 



当下的社会经验里,城市是各种资源和人流的聚集地。而早在明末清初,中国农村代表的是世界上最文明的群体,江南曾是明清时期中国最兴盛发达地区。19世纪80年代,苏州文人俞樾曾说过一段话:“为子孙耕读计,则居乡自胜于居城。”也就是说,直到19世纪末,在士绅看来,乡村才是维持生计、家族繁衍以及获得名望的理想之地。而目前的中国农村反而是没落了,农村被认为是愚昧和落后的代表。近年来,为改善农村的形象,提高农民的获得感,政府部门每年也用大笔的资金在搞“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在笔者看来,大多没有真正找到乡村建设的根脉,目前很多“美丽乡村”建设甚至是对乡村的再次破坏。 

如今新一轮“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概念的兴起,以及农村集体用地改革试点政策的推出,无疑把乡建推向了新一轮建设的高潮,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向这一领域涌来。


名人志士喊出“乡村,才是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奢侈品”。而中国八十年代之后的规划设计来源于西方主义的一套体系,从文化传承、资源分类和环境营造上与“中国”已没有关系。而目前很多“美丽乡村”沿用的村镇规划也还是在重复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营造的一套体系,这样的规划指引下,哪来中国田园文化的复兴。

那么,怎样的乡村才是中国的乡村?怎样的乡建系统才能实现“乡愁”的回归?


01


基于传统的规划原则


大家都在谈乡村规划和乡建体系需要“逆城市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个传统村落基本上是以历史来界定的,即使没有老建筑,大多数村落有着三五百年的历史,有历史的延续性,是传统村落典型的标志。中国传统的村落在本意讲是落后和愚昧,但却恰恰是存于现代人精神层面的乡愁的现实体现,所以说乡愁又很现代、很时尚,高于今天的城市文明。

中国古代乡村建筑,基本上是乡田、风水先生、村里的画家这三部分组成了规划设计概念。依形就势、就地取材、本地匠人形成村落的整体风貌格局,风水和民俗是两个重要的规划原则,是乡建中必须遵从的基础。 

城市的规划是静态设计,乡村规划则是动态设计。而乡建的过程可能就是一个边设计边施工的过程,所以是一个动态规划设计的过程。 

规划伊始要回避做旅游、做景观的规划思维。目前很多旅游景观规划是完全在改变着乡村原有的肌理和风貌,是用城市公园的手段在改变乡村,而乡村规划需要去规划感,去园林感,增加自然的美感。另外,不是说你做了旅游就有人来旅游,而是这个村子做成有乡愁体验的乡村,由乡愁形成吸引,城市人才会来乡村旅游。

要回归乡愁还需要突破所谓的建筑防火、间距、建筑等制约规则。这些规则不是基于乡村本身的肌理来制定的,如果按这些规范来做,就不再是乡村,在实践中就存在乡村文化和乡愁“不合法”的问题,要将不合规做到合法,体现出心灵中需要的乡愁,还有许多乡建的障碍需要克服。当然,遵循传统村落的肌理,合理布局各类公建设施、生产设施和生活场所,将原来中国传统规划设计中没有的地勘、基础等技术融进来,乡建会更安全。


02

传统信仰回归乡村

早期的村庄建设从家谱和姓氏开始。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从家谱和姓氏为主体的社会。新农村建设脱离了这个系统就没法建。家谱就相当于户口,中国大概有9000年历史,农耕文明一直没有断裂的重要原因就是家谱。家谱能够保证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在600年内不会出现近亲结婚,所有姓氏中有三至四个姓氏是不能结婚的,这些规则在现在的户口本辨别不出来,在家谱上写的特别清楚。每一个家谱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都有其特定的传承要求,包括后代行为规范、从事的职业。今天看到这些,就会发现家谱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历史和国史。

所以在做乡村项目过程中,应尊重宗祠文化,乡村是以道德与宗教统治实现治理的,宗祠道德是乡村文明的核心,是传统乡村治理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是乡村朴素的哲学思想。尊重当地原有的民间宗教信仰,让乡村传统信仰在乡村中回归,是很有必要的。





03


传统建筑回归乡村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还是精神文化,都有历史延续性,追踪时代和尊重历史,就其社会发展的本质是有机统一的。技术全球化带来地域特点的抹杀,今天的文明太多依附外来的审美信息,中国的城市已在全球化趋势下建成了“千城一面”的世界村。

在乡建过程中,必须回归传统。这里不讲老祖宗留下的《考工记》、《营造法式》和《园冶》,在重建和修复中充分挖掘当地传统建筑的特色和价值,利用当地乡村建筑的传统形制布局,旧有传统材料的保留与运用、传统符号的应用等等,都是乡建中传统建筑回归的方式。

当然,乡建也不能一味地模仿传统,需要推陈出新,强化建筑本身的设计感。乡村的建筑风貌一定是生活方式空间化的呈现,在乡村开发中,要尊重老百姓的意愿,并加强生活方式的引导和后期的村民自我管理。目前乡建较为成功的案例信阳郝堂、莫干民宿村等都得到业内认同。在新一轮乡村复兴中,大江南北,各得其所,江南依旧是江南,“万村一面”不再重来,真正实现中国人理想的诗意栖居。


04

自然农业是乡村的根本

乡村当然必须有农业,农业是乡村的根本。自然、有机、生态、绿色是农业界不同的生产标准,健康生活应该是现代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健康饮食和诗意栖居只有在乡村才有可能同时实现。如果将有机生活理解为一种宽泛的健康自然生活方式,那么自然农法显然是金字塔的塔尖,自然农法的目的是,健康的土地,生产健康的食物,孕育健康的人。“有机农业”是西方的反思和转变,是追求“有为”的平衡和谐。而“自然农业”是东方的反思和转变,是追求“无为”的平衡和谐。有观念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不同,但总体还是追求平衡和谐的价值观。引导农人在“经济效益和产业化”与“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上寻求平衡,逐步让农人遵循从新石器时代至现代文明的一万多年农耕岁月里的自然农法种植。

当我们在实施自然农法的土地上,听见鸣虫叫,看见台风吹不倒的水稻(因不施肥,为了寻求养分,水稻根系变得非常发达而牢牢抓住土壤),品尝到蔬果原有的野性香味时,我们就回归到一种更为贴近土地与生态伦理的生命艺术了。

乡村才是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也是当代人追求的生活时尚。解读乡村的生命密码,把握好村落的文化民俗和历史根脉,尊重传统风水规划理念,以自然为本,依托本土传统建筑技艺,回归自然农业生产方式,才是乡村复兴的根本,才是乡建正确打开的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