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文论】笛子演奏对口型的要求

 笛子8vxrvb7uaz 2017-10-24


故土情 王次恒演奏 来自管文娟管乐飞扬 05:32

摘 要: 对于每一位笛子演奏者来说,能演奏出松、脆、圆、亮的声音是其一生追求的目标。而影响笛子声音的因素很多,本文作者通过总结多年来的演奏、教学经验,阐明在笛子演奏中如何正确地使用口型和控制口风。 


关键词: 笛子 口型 口风 口劲 放松 

笛子的吹奏口型,对于笛子吹奏者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的吹奏口型是一个总的概念,是指上下嘴唇组成的吹奏笛子时的形状,以及与此有关的“风门”、“口劲”、“口风”和“受风口”的总和。

吹奏口型决定着“口劲”的力度与“风门”的形状,以及对气息控制的程度,影响着笛子的音准、音量和音色。对于吹奏口型的重要性,一直以来不被笛子吹奏者所重视,

很少有笛子吹奏者对此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吹奏者都是以各自的自我感觉,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吹奏口型,相应也存在对吹奏口型的许多不同理解和认识。每一种理解和认识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又不能给以合理的、科学的解释。

那么什么样的口型是合理的、科学的呢?要明白这个问题,就要先从笛子的发音原理上分析。 

一、笛子的发音原理 

笛子是利用空气振动发声和空气柱共鸣的原理制成的。流动的气体压强减小,流速越快,压强越小。 

举一个例子:飞机在跑道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表面特殊的设计,使得流过上表面的气体流速大于下表面的气体流速,因而下表面气体对机翼的压力大于上表面气体对机翼的压力,当这个差值大于飞机的重量时,飞机就升空了。 

笛子的发声原理和这个是一样的。当我们吹笛子时,气体从吹孔边缘进入笛子内部,在吹孔处做涡旋运动,这样吹孔内部的气体压强就减小,于是笛尾的气体就向吹孔运动(这个速度很快的,要把空气想象成很有弹性的东西,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在吹孔处发声积压,这个运动造成吹孔处压强增大,但是口风在继续吹响吹气(物理上叫激励),把气体推向笛尾,然后吹孔处压强减小,气体向吹孔运动,如此循环,振动发出声音。 

不要把这样的振动想象成简单的机械运动,笛子内部的空气振动形式是驻波(驻波:波形在空间不移动的波),然而笛子的振动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因为笛子内部的空气运动是有阻力的,靠近笛子内壁的气体,振动速度慢,因为它受到笛子内壁的阻力。就像河水一样,越靠近岸边的水流速度越慢。而笛子内部中间的气体没有阻力,振动就快(严格说是有阻力的,因为靠近它的气体必然距离笛子内壁更近,而这部分气体速度比中间气体的速度慢,因而对中间的气体有阻力)。这就是要把笛子内壁做得很光滑的一个原因。当笛子内壁对空气阻力太大的时候,就会影响发音的灵敏度。 

另外,笛子内部不是只有一个驻波,而是许多个驻波,所以笛子演奏出来的音不是单纯的一个频率,处于笛子内中间部分的驻波起着决定作用(基音),其它驻波起到丰富音色的作用(泛音)。所以,要想笛子有好的音色,必须控制好笛子中的波形情况,使基音和泛音达到最完美的结合。 

靠什么来控制笛子中的驻波呢?气息是第一因素,稳定的、统一的、强有力的气息是笛子中波型统一、稳定的关键。但是,这只能是稳定和统一,还不能使笛子的音色达到最纯净、和谐。怎样使笛子的音色纯净、和谐呢?主要还是取决于演奏者的口型和口风。 

二、什么是口型、口风 

与音色有密切关系的还有“口型”这问题。口型同口缝位置不能混为一谈。口缝是决定音量的重要因素,口缝位置和口风力度则是影响笛子音准的重要因素;而口型则是决定笛子音色的关键。在笛子的吹奏过程中,口缝的形状不是完全孤立的,它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口腔形态的影响。这口腔的打开形状和大小,不仅决定了音量,而且决定了音色。我曾做过实验,当笛子演奏时,若完全取消口腔共鸣,此时笛子无论质量优劣,其音色都是同样的单调而失去个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演奏过程中,好的演奏家是善于根据笛子的情况利用口型的变换来获取所需之音色的。 

吹奏的口型是指笛子演奏时口腔、口唇、舌头和牙齿的形态,口型与发音直接相关,吹奏中口型正确,才能取得良好的发音效果,它是唇肌、舌及面部肌肉协调动作而构成的,口型的功能往往与呼吸的进行联系在一起,因为笛子的发声过程,都要依赖于吹奏时呼吸与口型的正确协调来完成。 

唇缝中间的出气口称“风门”。来自体腔中的气流经过风门喷射吹孔,可激发管腔气柱的振动发出笛声,只有正确的口型,才能塑造出良好的风门,良好的风门的建立是在嘴唇肌肉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两组肌肉(面颊肌与括约肌――唇的活动能力称为“口劲”),或者说,吹奏中面颊肌和唇肌的伸缩内力。从体腔中喷出的气流称“口风”。 

不同的人的口风里各个位置处的风速是不一样的,这是由于呼出的空气通过口腔、牙关、风门这几个“关口”互相影响而形成的。首先空气通过喉进入口腔,在口腔中有一个缓冲和蓄势,通过面颊肌和舌对气流施加影响使气流获得演奏者所需要的状态。接着气流经过牙关,很多学者认为笛子演奏中牙齿没有多大作用,其实不然,牙齿对气流的约束作用远远强于肌肉,而且,牙齿对塑造舌型也有关键的作用。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气流之前需要在口腔内进行充分的扰动混合,形成密度和状态比较均匀的流体,然后从风门呼出经过风门。风门处很容易造成气流状态剧烈分化。很多人认为风门越圆越好,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管道流体压力最大的地方在于管壁附近。喷出风门后,气流束外围压力突然变小,气流会剧烈膨胀发散,而且外围膨胀发散的气流会进一步吸引气流束中心气流,这样就造成了笛子内部的驻波振动有好多个。从理论上说,你口风里有多少个速度,笛子内部就有多少个驻波,那么此时发出的声音有多少个频率。试想,如果吹出的气柱时强时弱、发散或有过多的杂流,那么笛子中的驻波就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出现杂乱无章的情况,也就吹不出来好听的声音了。 

三、笛子演奏中的正确口型和口风 

笛子的发音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工作,很多朋友练笛子的时候都很用力地吹,虽然很费劲地吹可以吹得很大声,但是得到的效果并不很好。一来也吹不持久,不一会儿人也累了;二来音准也容易跑掉。所以建立省力省气效率高的发音模式就很重要了。 

在笛子演奏过程中,需要的是干净的、稳定的、内聚且具有冲击力的气柱。要做到以上要求,气息支持是最重要的,气息的好坏决定了气流的稳定性和冲击力。但是气流最终是由口吹向笛子的,所以口型、口风、口劲和风门的控制对笛子音色的影响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好像同样高的水塔上的水,由蓬头出来的和由水枪出来的水流状态是不一样的。 

口风必须具有一定的均衡性和稳定性,方可充分发挥其激发笛子管腔内气柱振动的能力。这个均衡与稳定的气流必须是口型与气息的密切配合。那么气息与口型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总的来说,是策动与被策动的关系,即口型的变化是在气息的急与缓、粗与细间的变化之中进行的。气息的变化决定着口型的塑造,而音调的高低、力度的大小是气息变化的关键。音调高、气速急、风门小;音调低气速缓、风门大。可见口型的状态的确立,总是与气息的变化密切相关的。 

那么,什么样的口型才是正确的吹奏口型呢?它是如何确立的呢? 

四、如何控制口型和口风 

应该说,由口腔、唇部和下巴及面颊综合而成的具有准确且又相互协调的椭圆形状态,是正确的吹奏口型。它顺应了流体力学中“角度与阻力”的基本原理,他能最大限度地完成其由气能转换成声能的效率,强化了气息对笛子的作用能力再来充分地运用物理的流体力学“多卜勒效应”。(气体或液体流体之体积通量守恒,故“流速”与”截面半径”之平方成反比)。 

口腔打开的大小与口风的截面半径相差越大,流速将会自然而稳定地加快,如此就不需要鼓动太强大的腹劲,就能达成极佳的音响共鸣效果。因此,口腔内部空间的适度张开,是吹笛省力的秘密武器之一。口腔打开可以使笛音共鸣度良好,音色更为厚实。首先双唇自然闭合,在口腔里做呵欠状,摸摸你的喉结就会发现它已下沉,此时的口腔状态就是我们吹笛子需要的打开状态。我们在打呵欠时,咽腔的上部位是向上提起的,咽腔下部是沉下的,由此咽部形成了一个圆,这就是我们寻求的理想气息通道。呼吸时喉结要下沉,咽腔上端的小舌头同时也要向上提起。其实这种状态就是打呵欠时的状态。无论吸气或出气,咽腔始终是呵欠状,也就是说,怎么吸气就怎么出气,咽腔状态要一致不变,这就是通。试试在张嘴打哈欠时吸气,你会感觉到耳朵里会有砰的响声,这就是口腔彻底打开的感觉。吸气一定是用口腔吸气,如果鼻子仍能吸气,说明你的口腔还没有彻底撑开。试试在呵欠时用鼻子吸气,由于小舌头的提起封闭了鼻管的进气通道,此时鼻子是根本不可能吸进气的。而我们恰恰要在哈欠状态时进行吸气,所以只能用口腔进行呼吸。再者是舌头的形态。舌头随下牙床而下沉,舌面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凹状,这就是所谓的舌管通道。舌管的作用被很多演奏家所忽视,它对气息的畅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口型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口风的需要。前面讲到口风气流之前需要在口腔内进行充分的扰动混合,形成密度和状态比较均匀的流体,然后从风门呼出。风门处很容易造成气流状态剧烈分化。好象管道流体压力最大的地方在于管壁附近。喷出风门后,气流束外围压力突然变小,气流会剧烈膨胀发散,而且外围膨胀发散的气流会进一步吸引气流束中心气流。 

放松的风门可以缓解这种不利影响。风门很松,柔软的唇肉就会被气流冲击往前伸,形成一种类似管的“唇管”,并且是锥管,它的锥形结构可以反射气流。反射回去的气流与冲出的气流相遇,肯定能形成扰动将原来的气流混合得更均匀,而且大大降低了唇管壁附近的气压,使从风门喷出的气流更均匀更集中。同时,高速吹出的气体也可以使双唇自动内吸,就像我们从中间吹两张分开的纸,纸不是被吹开,而是被压紧的,这样,更有利于气流自然形成一个适合它出入的“唇管”。 

绷紧的双唇似乎可以造出一个完美的椭圆风门,那仅仅是我们在镜子里看见的结果。实际上它是一个两端大中间收缩的“唇管”,类似于哑铃形,这种结构对于发散气流具有非常高的效率。 

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气流的发散呢?必须考虑双唇的相互作用。下唇的控制特别关键。上唇比下唇柔软而且更薄,下唇的作用是支撑住上唇两边向下闭合。如果下唇对上唇的支撑力度足够,我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控制上唇的“口劲”。要想获得大的支撑力度,下唇往前伸就可以了。往前伸的下唇再被笛子一挡,一个很好的锥管形“唇管”就获得了所有的形成条件。 

下唇前伸带来的变化需要调整笛子吹口的放置位置。把吹口放在下唇中位线处,笛子比用平口型风门时稍往内转。但是要注意不可以用力压下唇,要保证笛子吹口流开面积合适。 

五、放松必须是在有控制的状态下放松 

以上强调了演奏中要做到口与唇的放松,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消除口劲,放松必须是在有控制的状态下放松。 

气息的控制全靠嘴唇的功夫,包括上下唇合拢所形成的“风门”和“受风口”位置的正确,以及嘴唇控制“风门”大小和“口风”流速的力度,即“口劲”。优美的笛子音色必然会使人感到悦耳动听,要达到这种程度,吹奏者在运气时气息必须保持均匀、平稳、连贯,不能时缓时猛,这取决于“口劲”;优美的笛子音色还应该是饱满圆润的,这要求从“风门”吹出的“口风”必须集中而不能分散,这也决定于“口劲”。有的吹奏者在吹笛子时会发生嘴唇抖动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吹奏者心理方面的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口劲”力度不够―――无法控制住体内较强气压的气转变为具有冲击力的“口风”所产生的问题。这对笛子音色的影响很大,要求吹奏者特别注意加强“口劲”力度的训练和提高。 

笛子的音色不像其他东西那样可以有量化的标准,因此,它具有相对的主观性。直观的衡量,笛子音色决定性的标准是纯净,这与音准、音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音准就谈不上笛子的音色;没有音的响亮度,也就体现不出音的纯净。因此,如何将音色、音准、音量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达到又纯又净,不虚不躁,这是笛子演奏最主要的基本功之一。 

六、如何才能练习好自己的口型 

这必须借助镜子和耳朵,用镜子看着自己嘴唇与吹孔的接触点,让极细空气柱的“气击点”准确地打在吹孔边缘圆弧线的中央位置。然后闭起眼睛,一边吹一边稍稍移动“气击点”的位置,用自己的耳朵去分辨音色的变化。这时候将会发现到一个极省力且音色极为透亮的一个集中点。如果你喜欢这种音色,练习并巩固便成为一个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学庆.笛子演奏艺术原理.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 
[2]良友.乐人.笛子入门基础教程.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 
[3]袁静芳.中国传统器乐.北京: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 
[4]吴华,彦平.笛子基础教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5]杨明.跟我学笛子.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6]张学庆.笛子入门基础教程.北京:同心出版社,2003. 
[7]陆金山.笛子自修教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