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英百物漫谈 | 没有城市的大杯人和新月金项圈

 乐乐1108 2017-10-24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

2017年6/29(周四)10/8(周日)

上海博物馆二楼第二展厅


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中,第二单元“最初的城市”编号20的展品是两件出土自爱尔兰的金饰品,制作时间约为公元前2400年至前2000年,属于爱尔兰青铜时代的早期。

这两件展品中,相对较小、外观更为平整的一件是1842年7月在爱尔兰西南部曼格顿(Mangerton)的泥沼里出土的,重57.9克,主体部分厚度仅有0.11毫米。1871年,托马斯·托宾(Thomas Tobin)将此物卖给大英博物馆。他向大英博物馆出售的古物共有17件,多数是从爱尔兰出土的、青铜时代的黄金饰品,其余主要是中世纪的遗物。

展品之一:半月形器

公元前2400—前2000年,爱尔兰凯里郡曼格顿

大英博物馆藏

另一件相对较大、中间略有凸起,也是在爱尔兰发现的,重量为65.1克,主体部分厚度为0.21毫米。1838年,伦敦著名的古董商哈里·奥斯本·丘尔顿(Harry Osborn Cureton)将此物售予大英博物馆。他卖给大英博物馆的古物共有1609件,时空跨度大,类型多样,其中不少是钱币和贵金属器。

展品之一:半月形器

公元前2400—前2000年,爱尔兰

大英博物馆藏

托宾和丘尔顿应该不会想到,自己卖给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有一天会参加世界巡展,在遥远的异国讲述人类互动和交往的历史。对不了解两件展品的背景的观众来说,看到它们被陈列在一起,或许会因为极高的相似度而误以为二者是一套文物。


青铜时代的黄金新月

生活在青铜时代的人类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如编号18的展品沬司徒疑簋。新铸的青铜器如黄金般熠熠生辉,绚丽夺目。但因为多数存世的青铜器表面氧化,才呈现出了青绿色,有了“青铜器”这个名称。

展品之一:沬司徒疑簋(康侯簋)

公元前1100—前1000年,中国河南省

大英博物馆藏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 版权归大英博物馆理事会所有

欧亚大陆另一头的英伦诸岛虽然也出土过不少青铜时代的青铜器,不过精致程度不如沬司徒疑簋。也是从青铜时代开始,这里出现了精致的金器。爱尔兰地区在青铜时代早期(约公元前2500年起)就开始使用金,将河中的沙金熔炼成金锭后敲打成薄片,切割出想要的形状,继而以金片的形态进行加工,如此创造出了一些在同时代的欧洲最具高水平的黄金制品。本次展出的两件爱尔兰金饰品就是其中的代表。由于其形似新月,因而得名lunula,即拉丁文中“小月亮”的意思,可称之为新月金项圈。

新月金项圈往往在靠近两端和紧贴弧形轮廓的部分饰有锐器刻划出的几何纹饰,与同时期的陶器纹饰相似。它们非常薄,可以被轻易弯折而导致表面变得不太平整。在新月的两个尖角各连接着一枚扭转了一定角度的薄片。佩戴时,新月尖角位于颈后,扭转两枚薄片相扣,使项圈不易松脱,项圈最宽阔的部分展现于锁骨处,彰显着佩戴者的财富和地位。据推测,只有在仪式等特别的场合,才会佩戴这样的金饰品。

约公元前2000年戴新月金项圈的女子的复原图

来源:museum.wales

爱尔兰考古学家乔治·奥恩(George Eogan)指出,新月金项圈是大杯人(the Beakers,大杯文化又译为大口杯文化、钟形杯文化等)特有的,目前为止只在爱尔兰、威尔士、康沃尔、苏格兰高地和法国的西北部等地发现过,总计约100件,其中80多件是在爱尔兰发现的。理查德·布兰德利(Richard Bradley)在奥恩的研究的基础上,绘制了一张此类金器出土地点的分布图。

有纹饰的新月金项圈分布图

来源:Richard Bradley, The Prehistory of Britain and Irela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149.

新月金项圈的形制大致可分为经典型、细型和地方型三类。参加巡展的两件均属经典型,比另两个类型更薄、更阔、更重,工艺精美。这种经典型新月金项圈大多发现于爱尔兰境内。地方型则可能是外地工匠仿制经典型的产物。

每处发现的新月金项圈均只有一件,因此缺少位于同一地层的遗存协助断代,且不是从墓地出土,也和丧葬活动无关。沼泽在青铜时代可能被视为圣所,在其隔绝氧气的淤泥中保存着许多该时期爱尔兰的遗物,有的新月金项圈就深埋于沼泽,或许是供奉给神灵的。


黄金披肩与新月金项圈

尼尔·麦格雷戈在为英国广播公司最初录制“100件物品中的世界史”的电台节目时,选择的物品中并没有新月金项圈。也就是说,这两件项圈是大英博物馆在筹备世界巡展时选择的替代品,它们替代的是“莫尔德的黄金披肩”。

莫尔德的黄金披肩

约公元前1900—前1600年,英国威尔士莫尔德

大英博物馆藏

莫尔德的黄金披肩是1833年在威尔士出土的,出土时包裹了一具瘦小骨骸的肩部,因而得名披肩。然而,迄今为止,尚未出土过和莫尔德的黄金披肩类似的文物,这增加了进一步了解它的难度。加上这件黄金披肩是被非专业人士无意发现而非通过专业考古挖掘所得,出土时已经破损,且残片尚无法完整复原原物,让这件极为稀有、脆弱又不完整的文物不适合参加全球巡展。因此新月金项圈成为了替代品。虽然莫尔德的黄金披肩和新月金项圈的出土地点和制作时间均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用极薄的金片制成,并以规则的几何纹样作为装饰。二者都是考古学意义上的大杯文化(the Bell-Beaker Culture)的文物。


在爱尔兰国家博物馆

除了本次来到上海展出的2件新月金项圈外,大英博物馆还藏有10件新月金项圈,在总计12件中有9件出土于爱尔兰。

现在让我们暂时把目光从英国转向爱尔兰——这种器物出土最多的地方。爱尔兰国家博物馆拥有50件新月金项圈,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件是1945年罗斯康芒郡的一个农民在沼泽上除草时偶然发现的。

新月金项圈并两枚金制圆形薄片

公元前2300—前2000年,爱尔兰罗斯康芒郡Coggalbeg

爱尔兰国家博物馆藏

和这件新月金项圈一同在淤泥下封存了4000多年的还有两枚带有十字形纹饰的金制圆形金片。此类薄片本身也是爱尔兰青铜时代早期常见的黄金制品,只是过去两者没有组合在一起出现。罗斯康芒郡的发现让学者意识到薄片与新月金项圈可能有密切的联系,它们或许同属一套饰品,象征着日与月。

这三件金器直到很晚才为博物馆的学者所知。1947年,最初的发现者将它们转交给一个同郡的药剂师,新主人将它们存入家中的保险箱。2009年,两个盗贼入室偷走了保险箱,很快就被警方捉拿。由于这些金器非常薄,它们当初被装入一个信封,和保险箱里的文件放在一起,而盗贼打开保险箱后丝毫没有留意,把文件连同信封一起扔进了垃圾桶。幸运的是,得知保险箱中有金器的警方在臭烘烘的垃圾桶中找到了那个信封,随后三件金器终于被爱尔兰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展出,呈现在公众眼前。

有趣的是,大约在2011年,爱尔兰国家博物馆、《爱尔兰时报》和爱尔兰皇家学院联合开展了一个名为“100件物品中的爱尔兰史”的项目。(知晓本次“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来历的读者不难看出,这很可能是受到了英国人“100件物品中的世界史”项目的影响。)在呈现爱尔兰历史的百物中就有罗斯康芒郡的新月金项圈并两枚圆形薄片。而在这份百物清单中,还有三项与黄金颈饰有关,从中可以部分了解黄金颈饰的后续发展情况。

其一是塔拉山出土的两件金项圈(torc),其制法是先在金条上敲打出凸棱,然后像绳索一样扭起来,可能受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青铜制品的影响。其使用的黄金量大于薄片状的新月金项圈。青铜时代中期的金颈饰、手镯、臂环、耳环常见这种扭结的风格,不过塔拉山的金项圈直径在40厘米左右,有人认为它们可能用于腰部。

金项圈

约公元前1200年,爱尔兰塔拉山

爱尔兰国家博物馆藏

金项圈(直径25厘米)

约公元前1400—1100年,英国阿什希尔

大英博物馆藏

其二是克莱尔郡发现的一处金器窖藏,现存物品仅剩29件,分别收藏在爱尔兰国家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该窖藏的金项圈造型保留了几分新月的感觉,但金片被捶打至向外凸出,而不像新月金项圈那样主体部分是一个平面。

金项圈

约公元前1150—750年,爱尔兰克莱尔郡Mooghaun

大英博物馆藏

其三是同样来自克莱尔郡的金项圈(gorget),在被遗弃前曾被折断。这种项圈是青铜时代晚期的产品,体现了金属工艺的飞跃,其主体部分如同心圆般的凸起的纹路十分显眼,两端连接着纹饰复杂的圆形金片。整件作品用到了凸纹、阴刻、压印等多种技法,通过它可以看出金匠的专业化程度。

金项圈

约公元前800—700年,爱尔兰克莱尔郡Gleninsheen

爱尔兰国家博物馆藏


没有城市的大杯人

大杯人得名于他们制作的用于饮食的敞口陶器。他们广泛分布在欧洲大陆和英伦诸岛。根据不同群体制作陶器的年代和陶器的差异,生活在爱尔兰的大杯人的祖先被认为来自欧洲中部的莱茵河流域,而生活在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大杯人则既有来自莱茵河流域的,也有来自伊比利亚半岛和欧洲南部的。离开欧洲大陆后,大杯人也与原本就生活在英伦诸岛的群体开展互动,进而产生拥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

大杯人制作的陶器,出土于英国坎特伯雷

从大杯人的墓葬形式也可以看出其内部的多样性。生活在英格兰的大杯人建造了巨石阵,其中最著名的位于索尔兹伯里平原上。对于巨石阵为何营建与如何营建的问题,考古学家们有着各自的见解,并且随着发掘的继续,诞生了新的假说。鉴于巨石阵附近有不少墓葬,不少人认为巨石阵和丧葬活动有关。但同一时期爱尔兰的墓葬形态与此不同。虽然爱尔兰的羡道墓和巨石阵都会在冬至日或夏至日出现特殊的景观,但巨石阵附近的墓地大多是地穴式或封闭式的墓地。

巨石阵

有研究认为,爱尔兰的大杯文化的特殊性在于这里是一个相对孤立的岛屿。到达此地的大杯人可能保留了早期大杯人的文化和技术,并在当地进行发展。新月金项圈的稀缺性和分布表明,其审美和制作技术都是有地方特色的,并且它们随着大杯人的迁徙,被带到了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

能在青铜时代拥有金项圈或黄金披肩的大杯人,想必在当时极为富有。其他出土过复杂金器的同时代的文明大多都有较为复杂的社会形态,留下了城郭和宫殿的遗迹。由于英国尚未发现过大杯文化的城池,只有零星墓葬和居所,加大了了解大杯人社群的难度,也因此难免有人认为大杯人文化比较原始。

不过,黄金披肩和金项圈的存在表明,在英伦诸岛上的大杯人应该拥有较为复杂的社会形态,内部有组织、有分工。这是因为虽然爱尔兰有黄金资源,但大多是河床中的沙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才能收集足够的数量进行冶炼。冶炼完成后,还需要有技艺高超的匠人制作出规整的纹饰。这些都依赖一个有组织和有分工的社会,并且这个社会中一定存在等级和财富的差异。相对富有的人才能拥有各种不同形态的黄金制品。

同样能表现出大杯人社会的复杂性的是巨石阵和各类墓地。营建此类建筑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营建者也有各自的分工。此外还需要另一个群体负责劳动和生产,才能养活营建巨石阵的劳动力。所以,尽管目前为止并未发现大杯人的城市的遗迹,但本次展览将两件新月金项圈纳入“最初的城市”这一单元也不无道理。这里所谓的城市并不见得是指有城墙的城市,而是指比原始部落社群更为复杂、内部存在一定的等级的社会。

大杯人的社会不仅是复杂的,也是相互联系的。由于爱尔兰岛盛产铜矿和锡矿,也有相对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因此大不列颠岛、布列塔尼亚和欧洲西北部的低地地区都有用爱尔兰的铜矿石制成的器物,有些器物的原料产地可以明确追溯到爱尔兰罗斯岛(Ross Island)。爱尔兰的矿石制成的青铜器遍布欧洲各地,正如新月金项圈出现在大杯人文化的多个地区,是同一文化内部交流的证据。



参考资料

尼尔·麦格雷戈著,余燕译:《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上册),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年1月。


Richard Bradley, The Prehistory of Britain and Irela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John T. Koch and Barry Cuniliffe(eds.), Celtic from the West 2: Rethinking the Bronze Age and the Arrival of Indo-European in Atlantic Europe (Oxford and Oakville: Oxbow Books, 2013).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