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这些不说人话的艺术评论,感觉说都不会话了丨画事

 悠然一笑. 2017-10-24


画事君说




非艺术专业出身的小明,每当别人一跟他提起去看画展,他就一幅“不约,不约”的架势,表示自己这等凡夫俗子,真的看不懂艺术。

 

其实小明曾经也有一颗向往艺术的心。最初,他也会饶有兴致地走到美术馆,去看看传统书画,看看当代艺术,准备陶冶一下情操,提升一下个人修养。


但大家也知道,欣赏艺术作品,很多时候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因此,门外汉最初接触艺术作品时,看不懂是常事。

 

小明虽然看不懂,但他有一颗好学的心,说那我就瞧瞧附在一旁的作品介绍和展览艺术评论吧,这样说不定能帮助理解,然后他看到了以下文字——

 

“他以观念作为一种趣味和动力机制将图像的解析和语言的重组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自逻辑,一种图像浪潮之后来自绘画的合理反应。”

 

¥%……&*#@&**&……%

 

什么鬼?!



小明表面镇定,其实心中已掀起惊涛骇浪——明明每个字都认识,放在一起怎么就不像人话了呢?太高深了吧!

 

小明羞愧地低下了头,心想,我连字都看不懂,更别提看画了,果然我没什么艺术天分。心里落下了阴影,这位大好青年对艺术的热情,也就这样被打消了。这以后,有再好的画展,他都不去,因为忘不了被“不说人话的艺评”支配的恐惧。

 

我觉得,当今社会有很多人因为被这些“不说人话的艺评”坑害,而对艺术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偏见:“艺术是神秘的”,“艺术是高冷的”,“艺术是高高在上而难以接近的”……

 

久而久之,对于艺术家而言,“你真是个艺术人”,“你好文艺啊”,“你们这些搞艺术的”……原本的一句客观陈述,也因此而变得反讽起来。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不说人话的艺评,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撰写一篇不说人话的艺评,要遵守基本法,即“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清晰的结论模糊化”。



首先,绝对不能用大白话。

 

普通人最爱读什么?能读懂什么?当然是简单易懂的大白话。但作为专业人士,艺术评论通篇都是一般人能看懂的大白话,岂不是太low了?所以,坚决要多用专业词语!


 

举例:


“从对经典性程式的反省与反驳开始,以对传统语言和精神表达的质疑为主线索,水墨本体开始关注“当下”语言、现实与精神困境的多重压力,最终迈出了现代性的第一步。


困惑恰恰在于我们不能不对“现代性”熟视无睹,因为即便不使用苛刻的学术表达,现代性也已成为日常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语境。任何背弃现代性探索的程式化图式表达,都无法与现实真正发生对应,也就无法获得创作的真实动力。现实精神本体与传统语言本体的割裂,从本质上造成了水墨艺术家的选择困境。从水墨本体出发的探索者,不能不面对问题,重新考量“笔墨”与现实的关系,重构水墨的当代精神框架,这需要既保持水墨的文化特质,又凸显人与当下的关系与意义。如此这般,在水墨系统中尝试进行复杂的经验整合,并使之形成具有开放特征的扩张性表达,便成为其建立新的水墨价值判断的最大可能。”

 

这么长一段话,如果没有水墨两个字,怎么会有人知道它是在讲绘画?

 

看一下这段话中的一些词语:经典性程式、传统语言、精神表达、现实与精神困境、文化语境、程式化图式表达、精神本体、传统语言本体、当代精神框架、经验整合、具有开放特征的扩张性表达、新的水墨价值判断,显得特别有文化,其实绕来绕去,就是在说传统绘画技法、传统绘画思路和当代水墨新思路的事。

 

我用人话翻译一下这段话,就是:

 

“如果传统水墨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当代人有共鸣,那么水墨艺术家们注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艺术家们在画水墨时,应该动动脑子,思考一下如何让水墨画走进新时代吧,这样当代水墨才会有活路啊!”

 

100个字能说清楚的话,当然要拖成300个字,不然显得不够档次。

 

虽然这翻译过来的100个字的人话其实也是一句废话。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曾经一个很有名的行为艺术,在网上发布的通稿里有如下字眼:


置放了600只白瓷碗,经过四天的制作时间完成基本表达。整个表达过程是将墨汁、水调和后形成物质性的原态水墨,再以日常经验的方式用水壶将这些水墨装满600只瓷碗中。从而赋予了物质属性的水墨具有了文化性的关联,由此转换为仪式性的思想表达的精神诉求。


我朋友当时看完这段话,疑惑地问我:“什么叫做‘以日常经验的方式’?”。


我说:“就是你平时怎么用水壶倒水,现在还怎么倒”。


朋友听完,恍然大悟,无话可说。


这一整段话,为我们示范了什么叫做“把墨汁跟水搅合倒进碗里”的加长夜用型表达方式,个人认为值得朗读并背诵全文,日后如有装X需要,可以学以致用。



第二,绝对不能用短句。

 

为了显得高深、专业,句式当然是越杂糅越好,最好让人找不到句子主干。

 

如果能用西方翻译腔就更高级了,反正终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看不懂。


 

举例:


“无论是媒介与方法还是观念和语言,在绘画和图像的关系互动中延伸出了图像之后如何重返和回归绘画自身问题的多维线索。”

 

看到这句话,觉得作者仿佛给大家出了一道考研英语长难句阅读,53个字中间只有一个逗号,一口气读下来简直要窒息。而且,句式和表达也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浓浓的翻译腔,别说只为欣赏作品的外行群众,连学艺术史专业的学生看到这样的话,也要读个两三遍才能意会。好不容易读懂了第二句,就已经忘记第一句说的是什么了。

 

而这仅仅是一篇近3000字艺评中的两句。若是将整篇拿来阅读,观众怕是要深深怀疑起自己的中文水平和记忆力,什么看画的心情都没有了。




第三,提高逼格,必须引用哲学家的话。

 

中国哲学家太low最好不要选;康德黑格尔尼采这种德国哲学家,已经被高中生作文用滥了,最好也不用;提升逼格,最好引用法国哲学家的话。


 

举例:


“作为一种绵延至今的自我意识……20世纪俄裔法国哲学家科耶夫,从辩证法的角度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隐喻为一个‘金戒指’的形象,金子就是自然,洞就是人,指环就是精神。在此,人不仅在对自然的否定(劳动)中发现与思维自己,同时也在这种能动关系中,将人的时间性与欲望的存在,转换为一种观念传统,反馈给自然事物恒久不变的同一性。”

 

这段话来自一个青年艺术家写实绘画展。

 

请问这段话表达了任何跟画展作品有关联的意思吗?

 

艺术家创作作品,当然可以受到哲学家的影响。但艺术评论中对哲学概念的阐释,并不是指某些生拉硬拽式的套用,而是要把这些理论真正与作品联系在一起。别忘了,观众是来看画的啊。



 

第四,绝对不能给出明确的观点

 

不说人话的艺术评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评论观点一定不能清晰明确,必须模棱两可,云遮雾罩,让人不明觉厉。


 

举例:


“艺术家摒弃了过多的主观判断,以开放的姿态、孩童般的不差别视角和纯真的心灵去感知一切。”


这个观点,乍一看很专业,但仔细一想,艺术家的理念和风格到底是啥,说了和没说一样。


开放的姿态是什么姿态?孩童般的不差别视角是什么?要知道,孩童也分别人家的孩子和熊孩子呢。


 

第五,不知道该评论啥,万能套路用起来。

 

还有一种情况,其实是因为那些自诩为“艺术家”的人,作品实在一言难尽,但艺评家收了他们的钱,应邀写文章,总得写几句好话。可对着作品实在夸不出好来,就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写一写艺术家生平,胡乱吹捧一下对方的艺术追求,字数也就凑够了。


套路如下,所谓“艺评家们”就开始了他们的Ctrl C 和 Ctrl V。

 

举例:


“XXX独创了“中西合一全球画画风”……他所追求的,就是“把中西融合推进到中国画和西方现代派结合,创造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绘画流派。”

伟大的志向,需要伟大的人去成就,XXX甘做艺术的圣徒,信奉艺术使自然更完美。”

 

这段话,放在四海之内提倡中西结合的艺术家身上,全部通用。


还有些艺术家境界更高,六合八荒全部拿来大乱炖,那么可以这样写:其作品试图打破地域、流派之间的隔阂,实现贯通古今,融会中西,汇通南北的艺术理念。


混当代中国书画圈的所谓“书画名家”们,但凡临摹过几幅字画,可以写“追摹宋元明清”;画工笔的,一定要写上“气韵生动”;画写意的,就说“真正做到了似与不似”之间;画水墨的,必然是“水墨淋漓”。


最可怕的是,夸一个三十多岁的艺术家用笔老到,人书俱老,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些词语的感受?!建议温习一下这首老歌:



写一篇好的艺术评论很难,首先,你得会看画,懂画。

 

其次,你还得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形成一个真实、可靠的观点,一击即中。而不是语焉不详,捣捣浆糊,美化美化,吹捧吹捧。

 

最后,艺术评论是一篇文章,需要你有写作能力。

 

不是拿着键盘敲字就叫写作能力,如何能把一个意思,深入浅出地告诉大家,而不是套用学术语言,甚至胡乱创造一些看似高大上的表达方式,这种语言貌似复杂,实际上是写作者在偷懒,因为他根本没思考,也没消化,就将现成的套话顺手拿来用了。

 

中国的美术评论曾经非常优美,像诗一样的语言。“吴带当风”就能让人瞬间想到吴道子笔下各神仙飘逸的裙角。“一江两岸”,就直接讲清了倪瓒大多数作品的构图。

 

唐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局部)

 

元 倪瓒 《渔庄秋霁图》 纸本水墨

96.1x46.1cm 上海博物馆藏

 

陈丹青曾在CCAA当代艺术奖评论奖现场表示,组委会收到的30多份艺术评论提案有一半看不懂,而他作为中方的评委,实在无法忍受:“我没有想到学术论文(腔)已经入侵到当代艺术里了,这些艺术评论写的什么,我看不懂,我真想一头撞墙撞死了!我想死!”


一篇好的艺术评论,是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艺术,而不是让你对艺术敬而远之。可惜,现在大部分的艺术评论,都是让观者一脸懵逼,想撞墙死了算了。然而,他们还瞧不起写艺术普及文的我们,街头小报,不登大雅之堂。不过,满篇天书的大雅之堂,也挺没劲的。


虽然艺术圈充斥着不说人话的艺评,但大家也不要感到绝望,因为了解艺术的优质途径还有很多,绝对不会把你吓跑的那种,比如通过下面这本书。


《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卷》以“极简中国美术史”为理念,为读者精心遴选100幅中国画传世名作,配以著名作家、艺术家冯骥才先生亲自撰写的文字,用充满灵动才思的语(ren)言(hua),对这100幅历史名画的艺术特点,画家的艺术成就、艺术特色,创作手法一一进行阐述,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看不懂了!


一幅高清印刷的名画 一段散文般的专业知识介绍,让你既能快速收获美术史知识,又能体会冯骥才先生文字中独有的韵味,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


除了内容精彩,图书的开本大,图片有很多局部细节,可以将名画看得更加清楚。这种形式最适合中国美术史入门级爱好者,或者买一本送给孩子,让他从小在“知识和美”的环境中长大,这才是对他成长最好的礼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