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气压》教学案例

 万博书苑 2017-10-24

《大气压》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大气压

1.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创设情景:

学生活动:呼吸气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师说明: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即大气。

提出问题:大气有压强吗?你能根据日常经验和实验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吗?

给出器材:热水、盐水瓶、雪碧瓶、吸管、气球、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玻璃杯、吸盘、纸片、细线、钩码

学生先独立思考,发表观点,实验展示。

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观点,实验展示。

教师观察情况,如果学生提不出方法,教师可以用一代表性实验为突破口,适当解释后,引导学生进行再思考。

交流实验与想法。

教师补充实验。

提出问题:这些实验是怎样显示大气压存在的?

引导总结实验的基本思想:大气压虽然普遍存在,但由于研究对象在平时两侧同时受到大气压的作用而平衡,不能表现出来。逆向思维,只要使研究对象一侧的气压减少,另一侧将会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显示出效果。

2.解释现象

3.估测大气压的数值

引导学生能否以实验设计为载体,估测大气压的数值(先个人思考发表意见,后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方案通常有:利用覆杯实验、利用排除空气的注射器下挂钩码、用吸盘、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排除空气的注射器等等,老师要充分肯定并因势利导,比较这些实验的优越性与不足。

在覆杯实验的基础上介绍或演示托里拆利实验,在吸盘实验的基础上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知道大气压不仅存在且较大。

4.大气压的产生原因及大气压的变化

由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引导分析气体压强的产生原因,猜想大气压的变化。介绍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介绍测定大气压的仪器。

    5.思考总结大气压的应用

二、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创设情景:针筒里装一些冷水。

提出问题:不加热,能让这些水沸腾吗?

教师演示,学生小组配合模仿:封住小孔,向后拉动活塞,发现水沸腾。讨论交流沸腾的原因,得到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演示课本实验并解释。

思考高压锅的原理,解释高压锅为什么能更快地煮熟饭菜。

应用(这里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可由老师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道理。)

三、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创设情景:汽车过后,尘土飞扬,树叶向路中间移动。

提出问题:汽车过后,为什么尘土飞扬,树叶向路中间移动?

猜想与假设(学生活动):可能是空气流速的影响。

教师指出:这是流体的流速对压强的影响。

提出问题: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师引导实验设计:利用纸片、水、水槽、吸管、纸船等设计实验交流实验设计方案。

学生实验。

交流实验现象并说明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师总结。

学生思考: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及应用。

教师补充。

四、本堂课回顾

五、巩固训练

[点评]气体的压强实际是分成三部分: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宜采用先现象后理论,在比较中得结论的教法。因为抽象,更要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从呼吸气感知空气的存在,到一系列有趣的实验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到分析实验中怎样显示大气压的存在,再回到实验现象的解释。一步步,由现象到理论。在此基础上,以实验为载体,以现象为模型,设计测定大气压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停地提出问题,不停地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程序。以往的教学学生缺少一种自己探究的经历和过程,缺乏思维的深刻性,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难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的要求。探究型教学模式一改常规,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有可能的实验方案,并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去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这样一来,学生潜在的那种探究热情立即被激发出来,教师所能想到的那些方法,学生也能想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比总结各种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习物理的思维素养,也能在自己大胆的设计中尝到了甜头,奠定了探究学习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