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堂】雅道的精神(下)

 禅艺会 2020-09-22

2017年10月11日上午,应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邀请,纯道先生在北京语言大学『斯文讲坛』作『雅道的精神——文人的优雅生活方式』的公开讲座,现将讲座主要内容分三期连载,以飨读者。

点击展读

【讲堂】雅道的精神(上)

【讲堂】雅道的精神(中)

雅道的精神(下)

五、挂画的精神

挂画在古代中国已经十分普遍,在宋明时期,文人受到尊重,挂画自然十分流行,甚至可能比现在的人家还有普遍。在清代中期,当时居室中如果不挂画,就说明不是书香门第。古代书房一般是要挂画的,往往挂的是山水画,房间小一些的则挂一个“镜心”。因为有这样的需求,因此山水画在中国就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其所表现的“坐卧高堂,究尽泉壑”的意境,正是中国文人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一种心理诉求。古人通过挂画、赏画,在居室之中即可参透泉壑、山林之美。在文人看来,焚香是嗅觉之美,品茶是味觉之美,插花是触觉之美,挂画是视觉之美,四美合一,展现无限风雅韵味。

在安徽,还保留了许多古代民众居室的特征,徽州挂画特点是“东瓶西镜”,即一个中堂,下设一个条案,一边摆放瓶,意为保平安,一边摆放西洋镜。普通百姓家,瓶中插花,中堂往往是一张山水画,画幅很大。挂画大小一般根据宣纸大小,有四尺、六尺、八尺,甚至丈二。加上装裱,一幅画一般在一丈左右。条案上有花瓶用于插花,也时有香炉,用于焚香,可见于一方天地间,雅道三项就尽收眼帘。在我们的记忆中,旧时的大家庭中,奶奶总是第一次起床的主人,她会先去挂有书画的中堂条案上点一炷香,如果有菩萨像或祖宗牌位,则会叩上三个头,有时还会沏茶供茶或者插花敬祖。其实,这样的景象离我们现在还不算太遥远,不过四五十年而已,怎么这样的传统到了我们这一代人会变得如此陌生了呢?

六、雅道的精神

在分别说了茶道精神、花道精神、香道精神与挂画精神之后,我们要总合起来说一说雅道的精神。宋代吴自牧著《梦梁录》中有四句话说得很好: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

       四般闲事,不适戾家。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就是雅道四项,  “四般闲事,不适戾家”是说这样的雅道不合适外行人家,“戾家”也可以指品德低劣、罪行累累的人家。雅道养性,也养德,所以我们要在茶道四谛中放一个第四谛 “养”。一炷香、一杯茶,静室虚窗,伴着花香画影,听一曲古琴,这是文人最向往的闲适境界。

1、闲适

爱上雅道,就是爱上清闲安逸、悠游自在的生活方式,如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所描述的田园诗意生活状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由此流露出淡泊闲适之情,白居易在他的《与元九书》:“至於‘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词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陶渊明和白居易正是沈括的“三悦九客”中,最重要的两悦,还有一悦则是李约。

当代学者周国平说:“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模,无所适从,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  如今,散漫者多而闲适者少,世间就更显得愈加聒噪了,而雅道就是要让大家回到宁静的世界中去,让时间过得慢一点,让自己的心变得闲适起来。

2、独行

雅道在多数情况下,是文人或者有文人情结的人的个性化行为。陆羽说,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可以理解为是指人格具有特立独行者,理念具有宁静致远者。日本井伊直弼在茶道中特别提出了 “独坐观念”,提出茶主人要在客人走后要善于“熟思”与“静思”,检讨有没有做得不好、不够完美之处。

独行而不远复。儒学集大成者,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紫阳精舍悬挂有“不远复”的牌匾。虽然独行,但却是慎思,走不远处就要回头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是否值得。通常,雅道都需要在独处时完成,完成之后也只能孤芳独赏。因此,雅道爱好者要有独处、独行、独审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物的完善,最终实现对自我的完善。

3、清净

在宁静中感受世界的活力,在淡定人生、豪华落尽之后,体昧世界的温情。雅道的环境要求有清净的体验,通过对雅道的实践,更能反射自身、观照自性、觉悟自我。在清净中去恢复生活的单纯,在单纯中感觉繁复;以恢复世界的原有寂静,在寂静中聆听世界的声音。

中国的禅宗就追求一种现世的清净与和谐,通过“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而契证宇宙万物的最高精神实体,从而进入一种佛的境界,也就是与大自然整体合一的审美境界,在清净中享受雅道的乐趣。在古代,文人皈依佛教的人不少,他们可能是世间的一位出色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位有着强烈出世意识的虔诚居士,而且特别喜好修习禅宗,以至沈括“九客”中就包括了一个“禅客”。

4、俭朴

雅道所倡导的是一种精致却俭朴的生活品质,而非奢华又富贵的生活方式。真正的文人偏爱的是破除繁杂之物,以直指人心的方式,在刹那间捕获注意力,并停留在作品之前,产生深远的联想与玄妙的遐想,而这正是禅宗所追求的境界。雅道与禅宗在诸多方面存在着高度的契合,因此,才会有古代文人普遍修习禅宗的现象。

俭朴的生活理念,也要求人们化繁为简,在生活中尽可能去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外在东西。一个东西简到不能简时、减到不能减时,自然就会露出本来面目,也就有了更多想象与意境。清代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名言:“间有一二不尽之意,言外之意”,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现代学者林语堂也说: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贵豪华,贵简洁;不贵富丽,贵高雅;不贵昂贵,贵合适。

5、枯寂

中国禅师喜欢枯木枯花枯山水,这样的审美情趣也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看枯花,枯的“她”曾经来自花蕾,曾经芬芳四溢,引得赞美连连。这是悲,还是喜?其时的盛花,而今又在哪里?原来,枯花,便是其归宿与结局。人们可以从枯木枯花中感悟生命的轮回与更替,荣的任它任,枯的任它枯,于当下领悟生命每一片刻的意义。

在中国的眼中,“寂”比“安静”所包含的内容要广。与“寂”相当的梵语实际上包含了“安静”、“平和”、“安详”的意义。在雅道里,它的意义则接近于“贫乏”、“单纯化”、“孤绝”。“侘”和“寂”可以定义成是一种对贫乏的积极的审美情趣,这在日本的茶道与花道中都有很好的诠释。

6、美感

雅与美,是互为转化的一组概念,不美的事物,无法做到优雅;不雅的行为,难以实现美好。在雅道中,无时无刻都在展现一种美,包括了:器皿之美、布置之美、空间之美、茶汤之美、插花之美、烟绕之美,等等;对应地则产生了味觉之美、视觉之美、嗅觉之美。美美与共,人我合一,天人归一。

雅道受人喜爱,其中的美学因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都会本能地愿意去接近它、接受它。雅道中的花,是自然的美,不造作的美,自发的美,有时它比艺术家再现的美来得更为真实与持久。这一切,都是雅道的精神中无法刻意遮掩与回避的东西,如同雨露中自然生长的嫩芽,如同阳光下自然绽放的花朵,雅道的美好是中国文人必然要靠近的世界。

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讲到这里了。根据钱教授的建议,接下去留些时间供同学们提问。

钱婉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谢谢沈纯道先生的精彩报告,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思路与新课题。雅道与斯文,是两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非常接近,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借此向沈先生提问。

提问:刚才沈先生在报告中提到了许多茶道精神和茶德的内容,还对中日韩的茶道四谛作了分析,提出了对中国茶道四谛的自己理解。我想问的是,既然德在茶道中很重要,为什么在茶道四谛中不直接放一个“德”字呢?

回答: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说明这位学生听得很认真。在现有的茶道四谛中确实没有一个“德”字,但其实还是包涵有德的内容。我在总结老祖宗的茶文化思想后,建议提出的中国茶道四谛是“清俭美养”,这其中的第四谛“养”,就包含了养生、养性、养德三层意思。另外,在“俭”之中,也包含了俭朴、俭貌、俭德三层意思;在“美”之中,则包括了美好、美妙、美德的意思,因此德不是在茶道四谛中没有,而是隐含在各个谛义之中了。

提问:在茶道精神中,您提出了一个“俭”字,希望热爱茶道的人要俭朴,不要追求奢华。但是,我们看到的宫廷茶道中有很奢华的一面,那些玩茶道的人也喜欢收藏非常昂贵的器物,这是不是有些矛盾,对于这样的现象如何来作解释呢?

回答:看得出,这位同学对茶道很熟悉,现实的情况的确如她所说。我在《禅艺茶道》的序言中,就对中国茶道的四种人群作了归纳分析,我们中国茶道没有明显的流派,但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爱好倾向,分出宫廷茶道、雅士茶道、百姓茶道和禅门茶道这四种。宫廷茶道是一定会追求排场与奢华的,以显示自己的权威与富贵;雅士茶道好一些,以吟诗论道和文化情怀为重;百姓茶道中则出现了买名茶、藏名壶、傍名人的现象,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出现了越来越多奢侈消费的现象,这是与茶道精神背道而驰的现象,不应该提倡。我们所说的禅艺茶道,则更多的是追求心灵的修炼与精神的提升,借以茶道这一修行法门来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它始终站在中国茶道的最高峰、最前沿,俭朴自然成为禅艺茶道,也是所有茶道中真正要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不管世界怎么变,我心依旧向明月。(全文完)

北京语言大学斯文讲坛是人文学院新设立的一个以传承国学精粹,普及人文通识为宗旨的系列讲座。每次讲座将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知名文化人等,讲授以中国古代思想宗教、文学艺术、历史科技等相关内容,兼涉中外比较文化。讲座以启迪学生思想、培育美善人格,增进人文情怀为目的,同时也愿为增添北语校园文化的人文色彩,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德行言语 敦睦天下”的校训,略尽绵薄。

展读

【讲堂】雅道的精神(上)

【讲堂】雅道的精神(中)

【讲堂】品悟茶道之美(上)

【讲堂】品悟茶道之美(中)

【讲堂】品悟茶道之美(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