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如其人——怀念恩师梁乃予

 红旗飘飘军号响 2017-10-24
梁乃予(1926-2001年),字还我,原籍福州,号意古楼主人,台湾当代篆刻书画名家。凡熟悉当代艺文界者,无不知先生之名。除了先生之意古楼门生外,台湾多数的中青年印人,亦都曾直接或间接请益于先生。迁台之初,由于印人不多,当时在各项美术活动中,篆刻一艺未被重视,先生即已积极致力于篆刻和篆书的研究,其论述与印稿散见书报刊物,早已知名于艺文界。其治印每年平均在200方上下,若不是因工作之故,或许其印作量将更为惊人。先生在其印谱的序文中曾说:20岁来台,以一手末技,很快找到一个最低微的职务,此后作了近三十年的美术设计工作,日常共笔墨颜料相伴,与作画家的愿望相近实远,为“五斗米折腰而已”。事实上除了篆刻的成就外,先生亦擅画,特别是工笔人物与漫画,然而由于在篆刻上的卓越成就与贡献却早已掩盖过其他了!


  △江山如画(梁乃予刻)

  先生对作品的自我要求甚高,特别是当作品完成后的展示与付梓成册。其尝谓:“作品比作新媳妇,读者则是公婆……遇到不如意时(付梓成集时),捶胸、顿足甚至吐血也无济于事,只有忍耐再忍耐。”此为先生为学治印的严谨态度所致。其对三代、秦、汉金石之学研究甚深,举凡以甲骨文、金文入印,其考究之深,印量之多,可谓台湾第一人。此外亦致力于隶书的研究,特别是对《汉祀三公山碑》的研究与临写,可谓当代无出其右者。先生早年从高拜石先生游,深受拜老之影响。尤其在篆隶的笔法上,展现了古朴、圆浑、厚实的特色。在转换入印后,更显古意盎然、风格独特。事实上,先生并未受到任何师承或门派的束缚,曾自述:“没有师承门派的约束,不受营利的心理限制,任意发挥,像海阔天空、行云流水。”可见其创作是在客观环境与主观思维的双赢下所产生的独特风格,这与其早年从事创意漫画和美术设计的工作不无关联。可谓是,从扎实的传统中撷取情华中的精华(古意),进而建立,“转承”风格的独创性,前有可循(清末民初的流派印风),后有可追(新世代的台湾印坛)。


  △为母埋儿(梁乃予刻)

  先生桃李满天下,除了意古楼入室门生外,还先后执教中油公司篆刻社、美术协会、胜大庄艺术学院、人民团体活动中心、中华艺苑及台湾艺专等社团与院校。先生对学生之习印要求严谨,尤其强调摹刻古印之重要性。无论秦玺、汉印,朱、白文或名、闲、纪年章等,既人印,必字字考究,用字之误必前功尽弃,此败甚于布局章法之不当。来台五十余年,所教过的门生,杰出者众,尤其是当今篆刻名人:郑多铿、陈宏勉与阮常耀等,均先后获中山文艺奖的最高殊荣。除外仍有许多门生的艺术成就亦备受肯定。


  △雕龙(梁乃予刻)

  1969年4月,经花莲同乡友人纪乃石兄的引介,笔者拜师于意古楼门下。直至2001年先生辞世,追随先生习篆治印30余年,师生情感深厚,亦师,亦父,亦友。期间受先生之厚爱、提携与信赖,曾多次嘱咐代为奏刀,以应无暇之求。先是先生拟稿上石,待我完成后,再略为修饰,即成印交出。今忆往事,先生印风一如其为人,内敛沉稳,谦和自持,有容乃大。先生每治一方印,从未敷衍应之,故求其完美的治印态度令我印象深刻。常见其治一方印,几近完成时,我认为几乎已无可挑剔,然先生仍是为求更完美而百般思索其间之弊,久久不愿罢刀,直至完美无瑕且无懈可击方成,少则数时辰,多则数日。其不论为谁治印,或闲章,或名印,其布局巧妙,虚实相应,结构完整,字字考据,刀刀结实,笔笔劲挺,不卑不亢,可谓在方寸之间即得磅礴之气。其不仅为当代台湾最杰出印人之一,同时也是对当代中国篆刻艺术教育作出最大贡献的篆刻家。


  △虚挥秃笔六十春(梁乃予篆江祖望刻)

  先生2001年7月辞世,至今已十余载,多数的时间我都旅居法国。身处异乡,偶在深夜奏刀治印,感触尤深,每每忆想往日习印之事,恍如昨日,恩师之风范,仍历历在目。兹撰此短文以表思念之情。

  金石君:梁乃予先生乃台湾篆刻名家,高拜石先生曾为文推介曰:福州梁乃予君,抗心希古,雅擅金石,持方寸铁,力追两汉,游刃有馀,駸駸不懈,蜚誉艺林者盖有年矣;近出所作见示,分朱布白,各得神妙,雄浑朴茂,古趣盎然,诚为难得,倾服之馀,为介其尤精者,用谂当世。下期微信中,金石君将给大家带来更多梁乃予先生的篆刻作品,敬请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