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价《滕王阁序》的文学高度?

 qweasdzxcrty 2017-10-24

读了《滕王阁序》,就会明白什么是天才。天才不是学出来的。是上天赋予的。按传统的说法,叫宿因。按现在的说法,大概有遗传方面的原因,王勃的家族上推七八代,几乎每代都有儒学著作传世,其中最有名的是王勃的爷爷王通,就是《三字经》中提到的文中子。是在儒学发展史上有名的人物。俗话说,三代出一个贵族,出一个文学天才,也是要几代人的文化积累的。

王勃从小就很厉害,据说九岁就能挑出《汉书》的好多毛病,如果不是文学世家,是根本不可能的。

《滕王阁序》的文学成就当然是极高的。词藻华丽,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读之既能感受景物之美,又能体会情感之真。我也是非常喜欢的,百读不厌。有朋友把《滕王阁序》推为古文第一。又有人说不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于是,引起了一些争论。我觉得,每个人说的可能都有自己的道理。

评价一个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标准还是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个人觉的在艺术性上,《滕王阁序》稍胜一筹。而在思想性上,《岳阳楼记》应出一头地。所站的角度不同,评价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所以,有种说法“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评论文章,正如评论美女,你觉的美的,别人未必觉的美,但你也不必因为别人的意见而改变自己的喜好,所谓春兰秋菊,各擅胜场,还是各美其美好了。

骈体文在两晋到南北朝时期是很兴盛的,出了许多大家,比如江淹,徐陵等,有名的文章比如《别赋》《恨赋》等等,写的都很有感染力。

初唐时期,骈文发展到高峰时期。初唐四杰都是骈文高手,王勃有《滕王阁序》,骆宾王有《讨武曌檄》。都是写的非常漂亮的。

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到达高峰之后,便慢漫的衰落了。中唐之后,骈文便走向没落了。它的没落与他自身的缺点有关。也就是它的形式之美相关联。骈体,就是在形式上大量使用对仗,所谓骈四俪六。主要是四字对与六字对交互使用。造成一种华丽唯美的形式。骈文写的好的,大多出于天才,非力学可致。这种形式形成之后,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了严重的束缚作用。所以,中唐之后,韩愈柳宗元等提倡古文运动,反对六朝骈丽的文风(六朝指晋到隋之间六个朝代)。

古文运动之后,古文进入了一个有话好好说的阶段。这一新的标准持续到清末时代。

古文革新之后,骈文只是不被提倡,不是主流了,但它依然存在。最常用于写悼词的时候。这也很好理解。写悼词一般隐恶扬善,若无太多可说之处,便用华丽的词藻写点废话。反正大多没读过书的人也听不懂。《红楼梦》中,贾宝玉为晴雯写的《芙蓉女儿诔》,就是一篇非常漂亮的骈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里边的好多句子写悼词的可通用。

上边说的是形式的问题,骈文写的好,就好像戴着镣铐跳舞一样。没有天才,很难写出新意,王勃无疑是天才中的佼佼者。

文章写出来是给人们看的,人们看过之后,会受到文章的感染。有的文章读了让人精神振奋,有的让人情绪低落。这就是所谓的思想性。和《岳阳楼记》比较起来,《滕王阁序》就要复杂一些。其中虽然有“不坠青云之志”“宁移白首之心?”这样豪迈的句子,但其中更多的还是一种怀才不遇的忧伤之意更浓一些。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等,虽极力掩饰,却还是透露出人生失意的伤感。

王勃说,谁悲失路之人?其中的路,难道仅仅是地上的路吗?显然不是,他去越南看望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就是因为受他的连累,才被贬到越南去做官的吗?

我们常说,怀才不遇。王勃似乎也是典型人物。可是,王勃的才,仅仅是文学之才,而非经世济民之才。初唐名相房玄龄是王勃爷爷王通的学生。他没有什么文学名篇流传下来,可他在政治上,却是有很大贡献的。而王勃本来是有机会做官的。可是,他做武则天儿子的属官时,因写《斗鸡檄》而被罢官。后又因先藏后杀逃犯,险些弄丢了自己的小命,并连累了自己的父亲。从这些事上,能看出他在政治上的幼稚。

《岳阳楼记》在思想方面还是稍胜一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士大夫人格修养的基本要求。我觉得范仲淹应该是很推崇王勃的爷爷文中子王通的。王通的字也是仲淹。如果不是推崇,为什么以他的字为名呢?

本来是谈《滕王阁序》的,说了许多闲话,中国人是讲知人论世的,总结一下吧,王勃是天才的文学家,滕王阁序是骈文的登峰造极之作。我们在阅读他的文学作品,欣赏他的文学才华的的候还应该记得,他的人生中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取的教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