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人师之德范威仪

 liibun 2017-10-24

以下稍做编辑,请参考!如果有不当之处请指正,感恩!

天人师之德范威仪

请各位将我给的同修之间应如何

如何活出师者风范,及道德经的天人师的德行风范等档案,

重复的看。至少三十次以上,往后也要常复习。

让内心不断的浸泡在师德的生命状态中。

也于日常中以此为镇海神针做为指引。

这也是个人修行内德的境界,也是避免成为邪师叛将的疫苗。

同修之间也要以身示道,互为楷模标竿。

一、「同修」之间应如何

谦卑为怀,善解包容,

虚心受教,身段柔软,彼此提点与鼓励,

把自己成长好,成为同修的好环境,

维护同修间之和谐,

妥善处理金钱与情感之问题,

要修养好自己的人格品德,

互相启觉而不局限彼此,

能尊师重道,懂做人处世之理与礼,

要时时觉己觉师觉自然,不随便考验人,

能彼此分享学习成长的心得体悟,

能和谐的分工与合作,

能强者助弱者,而不伤人自尊。

智者能辅导与启觉同修,而不高傲。

分享成长与实践之经验,

能觉察同修间的大根器者大愿行者,

能辅助而不生嫉妒,

让福报与法成为一种能量,能承载与转动有缘。

二、如何活出「师者」风范

有愿景有使命感,也能启发学子的志向,

人格品德符合世间人道,有启觉学子的悟性与智慧,

态度上能不卑不亢,无惧从容自在,

自己能以身示道,内外一致,

用一生活出他所言,

遇事能有火侯耐心定力与慈悲智慧,

终生能时时精进及与时俱进,能不断完善自己。

能让弟子随师成就。

能培植后进给予空间自由,

遇无明众生,仍心怀慈悲,不起瞋恨。

鼓励不同属性的学子活出自己的属性特质,

不复制而是引导启觉学子,

去发现自己成长自己成就自己,

不给予局限性的框架思维,

师者应是「出枷」之人,

示现心灵自由与心灵高度,

有高的心智悟性,有心灵的清净度,

对众生有一份了解而因材施教因病予药。

不批判别的教门与别的老师,

随喜赞叹他人之成就与善行,

让自己自然开花,让一切自然到来,

花开了除了花香花蜜,

还要继续有结果之验证之行。

让知行合一,人法合一,觉行并进同步。

不攀缘富贵不嫌弃贫庸,能慧眼英才法才。

能创造不同的发展领域与实践空间,

能人尽其才,能让法成为一种能量与光,

流转与照亮到每一个众生。

三、天人师之德范威仪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为善不欲人知,行无为无求之善。

至善的人,行善于天下,

心里没有虚伪的做作,也不让人知道自己的念头,

他的心中丝毫不留下行善的痕迹。

有道德的人做了许多善事,却不想去占有这份荣誉,

对人的牺牲与奉献,是出自无为的,

即使做了许多好事、善事,还以为自己没做一样。

有谁能够将有余的精神与财力,奉献给天下贫困的人呢?

将自己的长处补助天下百姓的不足这就是圣人所行的天道啊!

了解觉受之相对性,认知之相对性。

了知超越相对性的褒奖与烦恼的包袱,

以无为的心处事,就不会感到困扰。

心境是无为的,默守中庸之道,

没有多余的做为,守住中和之道。舍多余守中和不自以为是

认识自己不是全对的人,德性才能够彰显。

减少言论的争辩,更合乎自然的道。

何必违反自然,去争辩是非呢?

行不言之教。以身示道

真正的圣人,不自以为圣人,

以圣人之行,但不以圣人之名自居,反而使他的圣名长久。

不居功之德,能功成身退,不去占有这个荣誉。

过化存神三轮体空以此宽容大量的涵养,

连自己所建立的功德(普渡志业),都不去攀缘。

保持天真和谐的状态,没有争夺的欲念。

不标榜自己的尊大,以免让人去争取虚名的地位不夸耀自己功德。

经常自我夸耀自己本事的人,他骄傲的缺点已显露出来,

不夸耀自己才干,不骄不傲,更受人尊崇不与人争夺。

在力行仁义的时候,不必刻意标榜自己,能够时时诚于中行于外

不珍藏难得的财物教人断除一切邪思妄念为要首,

身心才能神清气爽,精神饱满

消除高傲与自满的骨气以博爱的精神遍及一切。

无缘大慈!心境没有偏狭之心与分别之念。

以博爱的心养育万物,不以为自己就是天地万物的主人。

无所欲望,也不居功,它能虚受一切!

不以为自己很大,才是真正的伟大,更成就自己的伟大。

不自己生长自己,而生长万物,不为自己,而为人,

将自己置之度外,真我永远长久存在!

没有私心,知道进退的分寸,凡事适可而止,不自夸自大,

使自己安逸恬适直取身中之金玉,养性命之真常,

不生骄傲之心,在为人处事方面,不强求物质的享受,

一心一意,常养性中之腹饱,不受外物而乱心,

得到尊荣的地位,但不视为自己的荣耀。

保持神不外游,意不散乱。

守先天的元气,如婴儿赤子,保全天真柔和的本性。

洗除贪执之心,自净其意,使心灵清净澄澈而毫无瑕疪。

保持天真博爱自然无为之心。

人心为一身之主,在喜、怒、哀、乐

出入动静的时候,能经常守住安乐柔弱。

在完全明白事物之后,还能保持不以聪明为骄傲,

不追求外在的形声色,保本性的灵明,不迷失天赋之本性。

在处理事物方面的行动,不急迫冲动,

保持谨慎,不扰动,对一切外缘的干扰心不染着。

打猎竞技将会使自己疯狂于斗争之心,

过份追求虚荣的人,往往不顾节操,而身败名裂。

灵性是微细奥妙的,本性是永远通达的。

能够致知,达到虚无妙境,虚空妙有,

能诚心诚意的守静达到最高止境。

守住无见、无闻、无为、无欲的境界。

本性之中,淡中有味。

淳厚的本性,好比一块木头尚未雕琢朴实无华。

心胸开阔,好比空旷的山谷,能够虚受一切,涵容万物。

有大智若愚的美德圣人不自以为自己是圣人,

在动荡之中,还能除去心中污浊,慢慢澄清。

能在安定自守之中,使体内的清正之气发动。

是虚心知足的人,不自满不自傲的人。

心境淡泊恬适,心清意定持守朴素纯洁,

少思寡欲,回复到纯真的本性。

不沾染世俗的样子,好比无所归的游子一般。

心恬淡宁静,就好像大海的深阔广大。

像风一样的飘摇自在,不执着一定的住所。

万物是众多的,最后还要回归生命的根源,

叫做「静」,也就是回复到自己真我的生命,才是真正的长生。

明白什么是「假我」,什么是「真我」。

能容受一切,无所不包,心胸开朗,大公无私,

将挽救苍生视为己任,顺天行事,合乎真常之道。

心如大道之体,无所不包

太平安乐,也不一味贪求享受,如同作客般短暂,不能长久。

由多归一由一而归于无,无才是道的本体,

回复道的本体,才能合于万物之用。

将自己看成宝玉尊贵,将他人看成石头低贱。

因为这样已失去了道的根本。

仁慈的人,视万物为一体,观天地为一身,

分别之心,忘物、忘我,浑然无为而为。

有形的东西给人方便,无形的空间才是活动之处

如天地之间是中空的,才能使万物通行无碍。

眼有虚灵而能视,意有虚魂而能思,心有虚窍而能应。

表面看是受损的,实际上是得益的,

表面看是得益的,实际上是受损的

行不言之教,淳朴无为,处无为之事,

使天下百姓不知不觉自化,

人民暗受圣君的恩赐,仍不知有圣君的存在。

能以德教化百姓,亲近百姓,一切自然而然,

如同空气一不会去强调与突显。

弃除智巧的心机,顺其自然,

断绝奸巧的心思,使人分别计较的忧愁。

仗恃逞强的行为不合乎大道

既然知道,就要赶快停止好强、好胜、好战之心。

只是一句话的应声回答,良善与恶意,就能清楚表露,

世人不修德,心田宝地好像荒废的田园,忿恨贪欲的杂草到处丛生。

一心以道为重,视万物为一体,

贪求外在物质的人,内心最迷惑故应戒多余的贪嗔痴

说话时纯粹是自然本性的流露让人心服口服,就没有缺点让人责备。

心口一致,言语谦,尊重所有的人,也得到他人的尊重。

心就是佛,所做的事,不用什么计划,每一个行动,都是仙佛的显现。

圣人终日不离稳重清静的心,抱持着心的原点「佛性」。

外出时心仍然要安然稳重,不可受到尊贵美观而纷扰心境。

至善的人,物我两忘,纯粹自然无为不执着身外之物,

他的心门不必使用门锁,别人也偷不了他「解脱之心」。

至善的心境常怀善良的本心救助

教育不嫌弃贵贱或贫愚,样施以教化心与万物合而为一,

无论对动物植物,都没有毁损与轻弃的念头。

有超人的智慧仍然能够大智若愚守住温和柔顺的谦虚。

像丛山之间的水沟,以卑下自处,

自然成为众流所归的人,更不敢离开德性。

他有内在的涵养,与众人打成一片,

自傲的表现,才是天下人的榜样。

好像山谷能够虚受一切,自然使人归服。

回复到木头未割开以前的纯朴无华。

木头割开以后,只能成为一种器具使用。

圣人守住这无为的朴,就能包涵一切器具的长处,

不像裁成的器具之后,只能有一种用处。

所以它就成为一切器具的主人。

有作为的圣人,宁愿守住纯真、朴素。

不愿像木头割开制成器具之后,

满身粉饰,带着虚伪的外表。

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也离不了物体的原理。

想扛载重物,很快感到累了,将所扛的东西放下。

知道这些道理之后就不去做过份的事,

也不想去做夸大与不实在的事,更不想去做不必要的事。

有道的君子都注重心平气和知道知止就是归于道,

归于道就没有危险的祸患天地运转顺着轨道而行。

知足的人心里反而没有欠缺,没有欠缺就是不穷,不穷就是富有的人。

做事应不失去立身处事的原则,

肉体死后,精神永留人间,才是真正的永生,真正的长寿。

能够反省自己的过错,就是明白自己心性的表现。

战胜自己克服自己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

能守住「仁德」之心,才能真正战胜一切,达到永恒。

天下之物,物极必反,阳极必阴。

犹太人夺了耶稣的生命,反而使耶稣扬名于后世,

柔弱才能真正胜过刚强,

圣人处事,常以卑下柔弱自处,反而成就万古流芳。

人离开道,就被气数所困,

能够守住无为之道做人处事,应以道德为上,仁义次之。

讲求实质的意义,不追求虚伪浮华。

根基深厚,见识超群,志量广大,

一听到「道」,就志与道合,努力实践。

引导见识不足,对道认识不清的人,

能有缘听到道,生慕道之心,长久修道以身示道无为的影响。

愚顽见识浅薄,不知「道」为何物,而且本性迷昧,贪享欲乐者。

明白大道的人,作为必是机智全无,意念清净,大智若愚。

行道的人不作有为之事,不逞劳心劳力之能,

事事让人三分,不敢先进于人。

有道德的人,心与道合,不作衿异之举,不说衿奇之言,

不分富贵贫贱,很平实感。

上等道德的人,心量广大,涵受一切,如空谷一般。

有广大德行的人,常常不自以为有德,所以仍然很谦虚。

建立广大功德的人,不向人夸耀自己的功德,

暗地里去做,不想让人知道。

注重身内真我的生命,大过身外的声名。

以身内真我实质的生命,大过身外多余的物质。

对道有体悟之人内心知足,

就减少贪求,身心自然无忧无虑不再做多余之事,

舍去不必要习惯习性与饮食。

大有成就的人,反而谦虚待人,

在凡人的眼中,就好像尚未完满的样子,所以看起来好像有点缺失,

其实这种人,才是大有成就的人啊!

大智若愚,大成若缺

清静无为,能使万物各得其所,人民各得其归,天下自然就太平清正。

有道的人,身心泰然,没有心猿意马胡乱奔驰之患,

以中正之道立命,以和煦之气养身,自然清静无事。

不守清静无为,时时会产生贪得无厌之念,

导致心上之「刀兵」横出,性中之「意马」胡闯,不得一时宁静。

这时三魂七魄尽成魔君之辈,时时扰乱;

五脏六腑尽为交战之场,神无一刻之守舍,

心无暂时之安闲,此就是人心无道之时,

因此,性命怎能长保呢多思的欲望所造成之危害甚大,

一念之微所害,就好像星星之火虽微,却可以燎原广阔。

修行之人,先要止念,「欲望与不知足」所害。

知足之人,无所不足,无往而不泰然,

因为不求身外之物,反得身中「自性之宝」。

学道是要损去知见,除去情欲,更要排除妄念,

名利虚华一并丢弃,物我两忘,

私欲净尽之后,就是达成无为的境界了。

有了无为的境界,就是无所不为,

「无为」隐藏着深妙的玄机,

是动中之静,静中之动的无为,

是虚中之实,实中之虚的无为。

天之无为而四时能行,地之无为而万物能生。

眼前就是法界,心上圆明的人,自然可以洞见一切。

不必去多余的造作,只要尽己之性,

圣人的心毫无贪得的机心,也多余的做作与行为。

不想让精、气、神外驰,就要塞住人的欲望之口,

闭住人的大贼之门,「眼、耳、鼻、舌、身、意」。

能闭塞欲望之口与大贼之门,则一辈子受用不尽,

闭住声色货利之门能够察觉微小事物的人,才是明白大道的人,

能够守着柔弱之道的人,才是真正强胜之人。

须回光照,使心德内外相应,才能归于灵明觉悟之中。

身心无挂,安然自得。

婴儿终日号哭,而声音仍不沙哑,就是保守太和之气,已达到极致的表现啊!

不能保持太和之气,就是「欲心动」而神乱,「瞋心动」而气耗,

「情心动」而精散,这就是不能返回先天真常之道的原因!

保养先天太和之气,以增益长生之道。

凡夫俗子费尽毕生的精力,迷于身外之见

受到外物染,反而更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凡人常常因谋求衣食而劳累,反而伤了生命,

会摄养生命的人,了解真正的生死之道超越了生死的假相,

所以他不属于生,也不属于死,

生在世不感到可喜,死也不会感到悲哀,

圣人早已把生命托付给天地,把假我的肉体早已看空,

在「我空」之下,岂有死亡之理呢?

圣人尽其本性,就是尽其天道,

圣人之本性,就是行其天道。

悟「道」的人,心与道合,

有道的人,首先塞住了口舌纷争。

关闭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色、声、香、味、触、法)之门。

挫折锋芒又高傲的锐气,这才是解脱纷扰烦恼的方法。

精神不妄泄,淡然无欲,心同虚空,不染情欲。

节俭自己的精神不妄泄,才能精神饱满,

使先天之气运转,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元神复位,

天地任我遨游,更能发挥广大救人救世大事业。

配合天地之德,顺其古道!

若有德配其得,也只是抱着「取之众生,用之众生而已」。

他有解脱的心,能够超出生死的假相。

不贪慕荣华富贵的虚名地位心灵时时怀有如瑰宝般的牟尼宝珠。

外在的形象以及褒贬毁誉,都不能打动他本心的自在。

虚心恬淡,不妄动,不纵欲,不贪慕享乐,归于清正纯朴。

回归到本来天真与纯朴的世界里,祥和清静。

唯有清心寡欲,恬淡虚静,才是真正贵重他自己的生命。

自奉太深,纵欲太甚,反而是轻视了自己的生命。

守住刚强顽固的人,就是想快点迈向死亡的人,

谦退柔弱的人,才是走向永生之路。

壮大的树木,反而要遭受砍伐。

万物总是在平衡又调合的情况下,调节运转。

不与人纷争,也不执着得失之心。所以没有失意的痛苦。

唯有圣人的心,虚静恬淡,不与世人纷争计较,

如果有恩于世人,也不惦念心怀。

上天的德性最令人钦了,因为它养育万物,慈悲为怀,

关爱世人,是不分亲疏贵贱,同样的施予恩惠,

因此行善之人的心境,应该学习上天的德性!

圣人所欲求的,是一般人所不欲求的。

圣人欲求的是自在解脱,而不是贵重的金银财宝。

圣人所学的,是一般人所不喜欢学的,

好比圣人所学的是内在生命的哲学,而不是追求虚荣浮华,卖弄心机。

圣人只是想回复到自己本性的良知,

提醒世人不要胡作非为,违背自己良知。

圣人的任务太大,世人的注目也太深,

所以他更不敢胡作非为,而乱了修己治人的方针啊!

圣人为人的方针,能够在保持方正之中,又没有锐利的棱角,去割伤他人。

为人清廉,可是在处事方面又很厚道,绝不疾恶太严,或苛刻太甚。

为人正直,可是绝不直率得过于放肆。

心性光明,可是绝不炫耀他人。

我们的德性,如果能像起床穿衣服一样日常起用,

累积的德性,一定是深厚自然的。

像根深牢固的树,就能结出结实的果子。

无形的生命,可以长久的生存在人们的眼前,让人崇敬。

像国家的褓姆一样,能够率天下以道。

圣人慈怀爱物,不伤害万物,

就好像动物园的园丁了解动物的心。

圣人处事,大公无私而处事。虚无为怀而行事。

建立有形的东西,容易被拔去,购置有形的物品,容易被取走,

因此唯有善于建立道德的人,才不容易被拔去,不容易被取走,

道德是建立于无形的心中。

取得天下人民的心,这才是真正的取得天下。

以德领导而得人心,才能真正得到崇敬臣服。

「水」虽然很柔弱,而能够穿山透地。

无形柔弱的力量,往往能胜过有形刚健的物体。

好比圣人是柔弱的,常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这种身教胜于言教的无言之教,反而胜过其他的教育。

如母亲是柔弱的,可是世人无不是从母亲的怀里生长出来的。

圣人总是先从细小容易的事情开始做起,

而不是一下子就想做大事业。

他最后根基稳固,终于能成就大事业。

而凡人轻视心性的修养,以为是小事情。

求真知的大智能者,社会知识不必广博,

广博反而得了「知障」,这就是圣人「守一而万事毕」的原理。

他的博物精神,留在世人的心中,

好像上天的道理,只是利益万物,而不去侵害万物,

只是调合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没有所谓的仇视与野兽这类的敌人,因为他已把万物看成一体。

遇因果报应来得快时,能实时警惕忏悔反省;

也担忧报应来得较晚时,所造罪恶就愈深,灾祸就愈惨。

高尚要以低下为根基。才能契合万机,

没有分别之心,才能和合。

不带成见的有容心量,

如同仁者心中没有敌人,所以仁者无敌。

菩萨没有分别心,所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德雷莎修女没有分别心,所以超越宗教博爱众生。

弥勒佛没有分别心,所以容天容地容天下无所不容。

天地大道无私,所以道不虚行,应缘而运。

天人师,师者之风范德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