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汉碑半济宁”这个说法从而何来?

 ZGGDWWZS 2017-10-25

“天下汉碑半济宁”是书界公认的一句话。据统计,济宁境内现存的汉代碑刻有39种之多,占到全国汉碑存量的一半以上,这是历史留给济宁人民乃至整个华夏民族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山东是全国文物最多的省分,济宁则是山东省文物最多的地市。素有孔孟之乡美誉的济宁不仅是中华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更是书法艺术的宝库,现存有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秦峄山刻石》、被誉为魏碑三大流派之一的《四山摩崖刻经》等书迹,而最著名的当数遍布全市十二县市区的汉代碑刻。

  俗话说“汉碑三字为宝”。就历史考古和艺术研究而言,年代愈久远愈有价值。这些屈指可数的、历经两千多年天灾人祸保留至今的两汉碑刻,尤显得弥足珍贵,它为后人研究历史、书法、雕刻艺术等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立碑纪事源于汉代,汉字的成熟离不开汉隶的形成这—重要阶段。正是因为有了汉代时“隶变”、“八分”,才使得汉字由初时篆体的圆转笔势发展为折笔方块字的隶书,由圆入方、由繁入简,为楷书的出现和流行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包括济宁汉碑在内的这些实物佐证,今人便无法真切地感受和把握中国汉字发展的全貌,作为语言文化载体的汉字将会出现一个认识断层。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现存的碑刻中清晰地看到:现藏于曲阜孔庙的西汉《北陛刻石》、《五凤刻石》可使我们窥到汉字由篆入隶的发端;现藏于济宁博物馆的《穰盗刻石》(又名金乡西郭庄刻石》)所刻字体是一种古朴的、带有浓厚篆意的古隶;为世人熟知的《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均藏曲阜孔庙)等虽然风格各异,却都是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历代被视作学写隶书的典范;新近在济宁市北郊萧王庄发掘的东汉任城孝王墓,地宫壁石所刻隶字,向我们展现了区别于正规碑版隶书风格的汉代民间书法的独特风貌,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水平。

  自北宋以来,学者著录、阐释济宁汉碑的文献不下数十种。历代书法家通过研习、丰富提高了书艺,贯穿我国隶书产生、发展、演化全过程的济宁汉碑作为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进行了保护,象一颗颗明珠在济宁这块具有丰厚人文积淀的沃土上熠熠闪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