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纯净的世界||李小可· 雪景特辑

 风影墨客 2017-10-24

今年的冬天来的特别霸道,刚刚到了所谓的金秋十月,忽然就冷得让很多人脱了单,纷纷开始了两件衣服的生活。为了更好的让大家感受下冬天的美好,一起看看李小可老师笔下的雪景吧。

李小可《宫雪》 2003年

李小可《京雪》 2008年

李小可《雪》 2010年

古人提供了山水画的平远、深远、高远之法,有学者认为核心于“远”字。所谓平、深、高是视觉的角度,而所谓远,是远中近的空间感,是在二维条件下的三维体现。小可先生有很大一批作品注重空间感的营造,有了空间感就有了空灵,就有了观者一步踏进的视觉享受。《雪》无疑是代表作之一。

设淡墨浅色,以高度概括的笔法描绘天空和高大的古楼,使之处于如梦的朦胧里,推向远处,弥漫画面整体,形成大的意境氛围。那些相互顾盼携手的大树则体现了浓淡墨色线的变化,并且采用现代构成手法,将这些线规整有序加以变异,既不失真于生活原型,又产生了装饰感和图案画的美感。落雪,依靠科学的留白,房之屋檐、树之枝杈、栅栏之间隙,乃至路面,均不着一笔一墨,塑雪之形,予白以生命,谓之 “计白当黑”的妙用。

——韩阳

李小可《神路街的雪》 2008年

李小可《晴雪》 2012年

李小可《禅寺雪》 2016年

李小可《朝阳凤凰-山雪韵图》 2015

藏地的四季是交织在一处的,雪山永远在那里,风、雨、冷、暖却在身旁,而且是瞬间的。剧烈抑或细微,仿佛通着神灵,一草一木都不由得令你肃然起敬却又与空气一般平和的洋溢着绚烂的笑容。矛盾中的和谐是高原的性格,因此用旅游者的眼光是很难把握藏地那诸多妙处的。艺术家李小可先生30余次踏上这片土地,对此有切肤的体味。他用拍照扑捉孩子清澈的目光、他用毛笔勾勒神山的轮廓,他甚至用版画拓印出时光的痕迹。他爱这片土地,他和她在一起,笔与心的距离就是自然与艺术的距离,不远不近。

——吴洪亮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李小可《雪》 2017年

李小可《远方》 2017年

现在我对西藏水墨绘画语言这一块进行研究,比如雪山的表现问题,它不是简单一个视觉符号,而是要寻找掌握雪山的那种特殊性结构表现的规律;要能够表现出雪域大山的精神性或宗教性,我会把程式化的语言和特殊性的语言结合起来,还会强化一些西藏符号、色彩和文化特征。

——李小可

李小可《寺院雪》 2017年

李小可《正月的雪》 2009年

这幅作品中画家采取留白的手法,用大面积的留白表现正月里的雪,表现淡灰色的晨雾,表现略带湿润的空气,表现一个安宁静谧的雪后佛国,最重要的是画家描绘了他内心的纯净与安宁。

——刘莹

李小可《雪域》 2017年

李小可《甘南雪后》 2017年

李小可《雪霁》 2017年

《雪霁》有着抽象的意味,也有着具象的元素。混合型的表现手法为画家恣肆狂放的写意提供了合理的理性支持。冰峰雪岭的身姿有实有虚,那些水墨的干湿浓淡,书写的气韵飞白,对雪域高原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表达。中国画最讲究笔墨,且有墨中见笔、笔中见墨之要,这往往使得画者拘泥于一波三折、半湿浓淡的浅技术处理。而作者遵其法度又不囿于微观层面的纠缠,以大笔、大墨、大写意的泼辣恣意运作,精确地使用笔墨运动的浓淡渗化笔痕肌理塑造对象,依然见笔见墨,又见大气象。有学者称此作为“超级大写意”,不无道理。强烈的感受,难耐的激情,借助艺术灵感的迸发和笔墨的驰骋,倾泻出来,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韩阳

李小可《雪》 2017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