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许观点|我的山水观(2)

 我心中的太阳在 2017-10-25

对山水的理解为何和以前的人有如此的不同

丰碑,240×600cm, 2011年

这可能与我长期感悟自然造化,体验自然有关。我经常跑到人迹罕至的地方,一个人静静地领悟山水的气息,与大山大水做一个零距离的交融,感受到他们博大的胸怀与磅礴的气势。另外,我也学习西方等外来艺术的种种流派,有古典的,也有现代的;有印象派的,也有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流派……。我在创作山水画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中西文化的区别,比如花鸟画,西方人将其描绘为静物,完全是写实的。描绘自然,中国人叫山水画,而西方叫风景画。西方绘画对自然的体察和表达其细致程度是很惊人的,是一种具象的东西,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有点照相机的味道;而中国山水画表现的是意象的东西,叫做心造自然,画由心生。所以,我在思考:不同的出发点和中西文化的交融点能否给我的探索注入养分?这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沧海无浅波,123×121cm,2000年

实我们的祖先对客观对象的观察也是很细致的,如“石分三面”,对山石结构以很高的重视,并给予出色的表达。在色彩、造型方面,都可做到惟妙惟肖。我则从研究自然的地质地貌进一步加深对山水结构的理解,对山石的肌理、土层的不同形态都了如指掌。这就好比画人体画,要对人的骨骼烂熟于心一样。明清以后,山水画重皴法,什么斧劈皴、披麻皴、折带皴、荷叶皴……等等,归纳为符号化的表达,但这种表达也不是完全靠的想象,而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再辅助大胆的空间臆想。

我比较注重观察自然中的山水,种种地质地貌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越积越多,对它们的特征也有了很好的把握。我想,我需要这种理性的精神,才能表达我理想中的山水。没有科学的了解,就无从谈大胆的想象;明清两代的山水画是符号化的,每一座山,每一滴水,都有固定的程式。如果没有章法、程式,就会被讥为“野狐禅”,即便是自己独创,也要在画上注明是仿某家某派。但我不想简单地照搬古人的符号,更不想让某个大家的阴影影响到我的发挥。我要做的,就是打破固有的传统山水的程式,从更高的视角上来观照自然。希望通过俯瞰大地,仰观天象,把山的深远、宇宙的奥妙以及绵延万里的博大表达出来,尽可能将现实之境与虚构之境相结合,然后呈现在读者面前。

谷底腾云,184×147cm,2012年

古人画山水,是平面化的,虽然有高远、平远、深远之说,但究其本质,还是没有立体的感觉。现代人的审美和古人的审美,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古人的视角有很大的局限,如依赖的是散点透视,是一个游历过程的记录,从某方面来说,似乎是诸多段落的堆积,但同时是一种意象表达。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观察自然的方法好多,比如可以航拍,也可以通过卫星实现观察,还可以借助工具到达很多古人无法到达的地方。这是一个根本的改变。艺术表达是跟观看的角度有关,这也是时代对艺术家的要求。我们对传统很虔诚,但不能过于沉溺其中,每一代人都有其审美取向,而且每一时代的审美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美的创造是与人类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背景的变化,还有科技的进步等息息相关的。不能因为偏好某个时代的审美就否定其他时代的审美。这自然就有了我对中国山水画的当代性问题的思考和实践。我一贯主张,绘画要反映“当下”,要与时俱进,要有时代特色,归结起来,就是这个道理。

太行行云,248×62cm,2015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