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密探周朝人物(18):吴国奸臣伯嚭,居功忘义,终成国家大患

 墨香笙樵 2017-10-25 发布于湖北

前几文一直说的吴国的正面人物,今天来说说一个反面的。他迷惑吴王夫差,害死忠臣伍子胥,葬送了强大的吴国。 这个人就是吴国的大奸臣伯嚭。伯嚭鼻上的白粉是在他后半生渐渐涂上的,在当初他可不是这种人。

早年的伯嚭,其经历和伍子胥差不多。他本是楚国人,父亲伯郤宛位居高官,颇有贤名,因遭迫害而自杀,他逃往吴国。父死之仇,家毁之恨,共同的深仇大恨,使他到了吴国,和伍子胥一拍即合,一致希望对楚报仇雪恨。

他来吴来得正是时候:吴把战略矛头划向了楚。他出身名门,深谙楚国国情,吴国需要他。吴国的需要,加上伍子胥的保荐,他转眼成了吴国的要人。

密探周朝人物(18):吴国奸臣伯嚭,居功忘义,终成国家大患

伯嚭能成为吴国的核心人物,除了上述两个因素外,关键靠的是自己,靠自己的才干,靠自己的做人。

论才干,他有着出众的政治头脑,有着不错的军事水平,搞政治、搞军事,都拿得起、放得下。论做人,他机巧,能屈能伸,有分寸,知道什么人在什么时候用得着,什么时候该踢开,知道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他发威时能让人感到大人物的气派,恭顺时能让人感到极其的舒服。

伯嚭是个道地的政客,一个非常有水平的政客。这个政客在入吴后的前段生涯中,应该说对吴是真心实意的,他无家可依,无国可归,也只能在吴安家,以吴为国了。攻楚,他是方面主将,尽智尽力地带好队伍,冲锋陷阵,拿下不少城池,取后配合主力直捣楚都,成功地完成了统帅部交给他的战略任务。

密探周朝人物(18):吴国奸臣伯嚭,居功忘义,终成国家大患

根据史书记载: 对楚平王掘墓鞭尸,是他和伍子胥一起干的。“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尸以报父仇。”遗憾的是,当秦兵远征救楚时,他低估了对方的实力,盲目恃勇出战,结果被秦军合围,若无伍子胥的相援,后果不堪设想。

功过相比,他还是有功的,而且是建了大功的。这一功,是他向吴王献上的见面礼,为他在吴安身立命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这一功,使他了结了血海深仇,出了胸中的怨气,尽了孝道。

伯嚭有上乘的表现,吴王看重他,伍子胥欣赏他,唯独孙武不以为然,断言:“伯嚭为人矜功自任,日久必为吴国大患!”

密探周朝人物(18):吴国奸臣伯嚭,居功忘义,终成国家大患

伍子胥不信孙武的话,依然把伯嚭当做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当做志同道合的好伙伴。

可伍子胥万万没有料到,这个好朋友、好伙伴会走向另一个方向,变成水火难容的政敌,变成将自己置于死地的杀手。伍子胥估计失误,他俩终于分道扬镳。

变化点起于攻越的胜利,问题出在是否接受越投,是否让越继续存在下去。和伍子胥坚决灭越的主张相反,伯嚭在拿了越国给的好处后,积极为越国生存出力,为勾践复活奔走。他用“仁义道德”说动夫差,用人生享受打动夫差,把越国从绝境中解救了出来。

密探周朝人物(18):吴国奸臣伯嚭,居功忘义,终成国家大患

步履维艰走过大苦大难的伯嚭,“看透”了世界,“看透”了人际关系,相信的是及时行乐、自己过得好。他翻云覆雨,始终把自己按在一个“利”的位置上。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他逢迎吴王;为了留一条后路,他姑息越王;为消除政治障碍,他不得不打击伍子胥。躺在越国送来的美女怀中,他以为自己将永远会处于主动。不过,他失算了。

与伍子胥相比,他死得更惨,遭到族灭。他的下场,应了一句“恶有恶报”的民谚。

密探周朝人物(18):吴国奸臣伯嚭,居功忘义,终成国家大患

在吴国灭亡后,他以为对勾践有保护、周旋之功,带着得意的神情走进了越廷,坦荡地准备投靠新主子,接受丰厚的赏赐。然他太不了解曾经向他磕过头的勾践,不知道他从前的“仁慈”行为,已宣判了自己的“死刑”。

勾践看不起这类谋私叛国、卖主求荣的“小人”,他借伯嚭的人头,对他的臣下作了一次血淋淋活生生的政治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