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芜湖老街|时光志:新巷换老街

 洁洁赢 2017-10-25 发布于安徽
 


乡朴老巷解放后改为劳动巷,现在的劳动巷成为“U”字形,首尾两个巷口,衔接环城东路东边路沿,南边巷口对着原市十二中学大门,北边巷口对面就是镜湖区社区服务中心。


过去,乡朴老巷在芜湖很出名,这是因为巷内曾有鲍氏名门望族居住。


民国八年《芜湖县志》的总纂鲍实,其家就住在乡朴老巷内。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前清举人,其父鲍世期曾任含山县教谕,晚年信佛,常以“聪明正直为神”,所居乡朴老巷民风朴实为荣,故自号“乡朴老人”,这也是乡朴老巷得名由来。

鲍实为鲍世期长子,自幼聪敏,诗词文章、书画医学,皆有所成,且造诣较深。他热心乡土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芜湖乡乐流行百余年,却随着时代发展而日渐式微,为保留住芜湖这一传统文化,鲍实邀请乡间遗老,亲参弹唱,并考订音律,润色词文。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完成《湖阴曲》初集修订,保留下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芜湖地方按例每60年修县志。1915年,芜湖县政府邀32岁的鲍实担任修志主任,鲍对旧志精研考订后,体例延旧志之优点,认为“志不同于正史,史重善恶褒贬,志则以资料见长”,以“条目体现志书”之特点,全面收集芜湖近百年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资料,历时四年,著60卷(8册),于1919年告成。在这部县志中,“乡朴老巷”首次被记录在册。

同治七年源深公奉旨上书房行走,授载澄、载廉读。彩色扇面:华潭老夫子教己,受业载濂。 (鲍家安提供)

与芜湖其他老街相比,乡朴老巷算是才步入中年,民国三年(1914年)他拥有了自己的街名。民国八年(1919年)《芜湖县志》中载:“乡朴老巷”是一条新增的巷道。


清末时期,乡朴老巷是芜湖东乡农民定期赶早集卖货的地方,当时,这里还没有名字。清晨,庄稼人们总是挑着装满鸡、鸭、鱼或蔬菜瓜果的担子,趁夜赶到此地,摆摊贩卖,以赚取家用;中午时分,他们又担着空空的担子急急忙忙赶回家中。这一来一回,虽然能赚点钱,但人也十分劳累。


将货物卖光后,有的农人喜欢到这里歇息一番,打打牙祭,慰劳自己;有的还抿上几口酒,哼上几段民歌,然后高高兴兴地结伴往家赶。因此,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便在此兴修房屋,开店设铺。乡朴老巷因此形成。

1981年12月10日,芜湖市人民政府下发市政(81)249号文件,将此巷改名为“劳动巷”。但是老芜湖人仍称它为“乡朴老巷”。


乡朴老街东起梅家坦,西至环城东路。梅家坦,因梅氏公馆正面横卧一条坦石路得名。初时,此街名为“梅家荡”,由于“荡”字意为“平坦”,久而久之,人们便将“梅家荡”称作“梅家坦”。

时光飞逝

“乡扑老街”成为了“劳动街”

“梅家荡”成为了“梅家坦”

昨日街头旧景已经逝去

而老街承载着古老城市的不朽记忆

以全新的面貌迎接着新的时代

文/改自《芜湖风光揽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