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次考察,让千年刻石露真容!

 河南奇兵 2017-10-25 发布于河南

一次考察,让千年刻石露真容!

《燕然山铭》

熟识历史的人都知道“燕然勒石”这个典故。而千年前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更让这一典故深入人心。典故也好,名句也罢,还原2000年前的史实并非易事,但如果能借助文物无疑能离历史更近。不久前一条消息的披露在业界掀起轩然大波:7月27日至8月1日,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勘察,解读东汉永元元年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的摩崖石刻。经辨识,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燕然山铭》。显然,这一堪为石破天惊的消息让历史的面目越来越清晰。

一次考察,让千年刻石露真容!

考察团队

与此同时,学界也热闹起来,史学家、文献学家、书法学家、金石学家、文学家等都纷纷各抒己见,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破解2000年前的这段历史。

重大发现,“燕然勒石”本尊现身

一次考察,让千年刻石露真容!

蒙古国杭爱山

日前,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经过实地勘察,最终确认位于蒙古国杭爱山支脉一处摩崖石刻即为东汉班固所书《燕然山铭》。这是中蒙合作所获的重大考古发现。

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直至燕然山,大获全胜。为了纪念这一重要战役,窦宪命随军出征的史学家班固撰写了《燕然山铭》,并刻石纪功。“燕然勒石”这个历史典故也由此而来。《燕然山铭》被全文收录在《后汉书》和《文选》中,得以流传千古。而燕然刻石更是成为史书中有据可查的边塞纪功碑的最早源头,并由此形成了边塞纪功碑的传统。

一次考察,让千年刻石露真容!

红色岩石

据了解,杭爱山位于蒙古国中部,我国古代称之为燕然山。此次中蒙学者发现的石刻宽1.3米、高约0.94米,位于山体向西南突出的红色岩石上。此番实地勘察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对石刻进行了拓片、照相和录像,并仔细核对、辨识文字,初步统计出摩崖一面共有约20行、260多字,可确认为汉代隶书文字。由于石面风化严重,字迹多有漫灭,最终确认了220多字,内容与史载290余字的《燕然山铭》基本相符。

真颜再现 一睹千年风采

一次考察,让千年刻石露真容!

考察团队

一次考察,让千年刻石露真容!

高空作业

此次联合考察由中蒙双方共6人组成。中国方面由齐木教授和高建国博士组成,蒙古方面则由成吉思汗大学校长喇呼苏荣博士、著名史学家巴拉吉尼玛教授以及蒙古国国家电视台资深编导玛西巴图等4人组成。他们都是长期从事野外考古的资深人士,经验丰富。由于刻石地处戈壁,两国的考察人员就地风餐露宿,考察工作异常辛苦。

一次考察,让千年刻石露真容!

《燕然山铭》拓本

为摩崖刻石打制拓片是一项难度系数很高的工作。一方面,需要高空作业,与在地面上制作拓片截然不同;另一反面,地处戈壁,天气变化多端,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此外,再加之字体风化,山崖损毁,这对于拓者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此次联合考察,齐木教授与高博士耗时两天之久,才勉强制作成一张拓片,足见难度系数之高。

刻石真实反映出了当时的书写习惯

从书法角度来讲,《燕然山铭》这种摩崖刻石是文字字体的延续,是当时历史文化、书法文化的直接体现,为我们保留了时人书写和刻凿的风格特征,对于中国书法史的研究和汉字字体演变的研究有一定意义。这篇铭文的字体书写水平不低,和当时书写刻凿的艺术水准是一致的。虽然只是一次行军中的“急就事件”。

一次考察,让千年刻石露真容!

《燕然山铭》

作为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燕然山铭》带有一种山野之间的天然趣味。从字体结构上来看,它不像西汉早期的《五凤刻石》多有篆意,而是介于公元16年的《莱子侯刻石》、公元66年的《大开通》刻石和公元52年的《祀三公山碑》之间,整个字形和《郙阁颂》、《莱子侯刻石》较为接近。作为“急就章”,《燕然山铭》是单刀方笔所刻,刻石的线条介乎于《大开通》和《石门颂》之间。

初拓本的价值不可估量

从碑帖收藏与研究的角度来说,《燕然山铭》的初拓本是中国碑帖史上首屈一指的藏品。之所以这么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名气。《燕然山铭》的作者和内容在中国文学史和古代史中的名气和地位毋庸多言,而这就奠定了其拓本的价值基础。碑拓收藏者和研究者都知道,衡量碑拓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这个碑是不是极重要、极有名的。就这一点而言,目前存世的汉碑无出其右者。作为汉代纪功刻石的代表,目前从年代和内容上可以和《燕然山铭》类比的,如公元137年的《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公元158年的《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治路颂》,但重要性和珍贵性都与《燕然山铭》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其次是书法。从书法上看,《燕然山铭》跟早一点的《莱子侯刻石》以及上述二碑都保持着时代风格的一致性,即公元89年前后汉碑的典型范式。这一成熟的东汉隶书,潇洒俊美,是可以作为临摹学习的范本。

一次考察,让千年刻石露真容!

《燕然山铭》拓本

再者是字数。《燕然山铭》的文字之多,在汉代的著名摩崖刻石中首屈一指。目前能辨出的220余字,可谓字字珠玑,传世汉代摩刻石的字数能超过它的寥寥可数。从清代中后期开始,碑学大盛,鬻古者翻山越岭,访碑寻刻,那些留存在人迹罕至地方的摩崖刻石一一现世。早年间《大开通》和《石门颂》没有好拓本,后来吴大澂任甘肃学政期间,亲自教当地人精拓之法,由此二碑声名远扬。

作为保存文物资料的重要方法,传拓可以弥补照相技术的不足。所以以今日的条件,要想做一张高质量的《燕然山铭》拓片应该不难。因此中蒙双方如果再去考察的话,一定要重视拓本的制作。特别要对初拓本进行编号,初拓本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再有就是加强文物保护,防止寻古者纷至沓来,疯狂传拓,给文物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文藏头条号精彩内容:

妇好墓随葬玉器赏析——王后·母亲·女将

一次考察,让千年刻石露真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