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最牛建筑天才:20岁就营建天安门,设计的误差之小令今人汗颜

 jqjb2vl0ybntdo 2017-10-25 发布于吉林

在中国,没有那座门有北京天安门的知名度高了。从诞生那一刻起,天安门就有着极其特殊的含义和地位。文献记载,天安门修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历时三年建成,刚开始称“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意思。

刚开始,天天安门为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质结构牌楼,1457年毁于雷火。成化元年,明廷重建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门楼。明末起义军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天安门再次被烧毁。满清入关后,顺治帝在原来的废墟上再次重建,名字也改为了“天安门”。

此后,天安门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缮,分别是1688年、1952年和1970年。1970年,天安门重建基本上保持了1651年重建的形制。明清时期,天安门到大清门之间的千步廊有一个面积很大的T字形宫廷广场,而东西两侧还各设置了一扇门,当时主要统治机构六部和各院都设置在此,这就是就是国家的统治中枢。

问题来了,有着如此重要地位的天安门的设计者是谁,这里面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天安门的设计者,目前公认的是蒯祥。蒯祥,明朝洪武年间生,江苏省苏州府吴县香山人。由于蒯祥的父亲是当地很有名望的工匠,蒯祥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不到30岁就能“能主大营缮”。

永乐十五年,朱棣开始重建北京城,下旨在全国征召能工巧匠来修建北京城,蒯祥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由于他建造技艺高超,很快就受到督工缮司郎中蔡信的重用,永乐十八年紫禁城皇宫宫殿落成之后,蒯祥被提拔为工部营膳所丞。

蒯祥不仅建筑技艺高超,而且绘画的水平也是举世无双。据记载,蒯祥在绘制宫殿的楼阁图纸时,非常精确。当图纸上的宫殿营建结束后,建筑与当初的图纸上设计的尺寸大小丝毫不差,让人拍案叫绝。

永乐十八年(1420年),天安门营建结束,跟当初的设计图纸的误差可以忽略,要知道此时的蒯祥刚满20岁。从此,“蒯鲁班”的称号伴随了蒯祥的一生。蒯祥在设计天安门后,官升至工部左侍郎,“凡百营造,祥无不与”。蒯祥不仅设计水平高超,而且为人谦逊简朴,最后主动辞官归隐。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蒯祥以84岁的高龄去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