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把中国人叫汉人,民族叫汉族,文字叫汉字?

 cqyuanye 2017-10-25 发布于重庆

汉人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词,汉族则是近代才有的概念。

按照通行的说法,汉族的前身为“华夏族”,在先秦时期由于政治分裂,存在各个支系,随着秦、汉王朝相继统一天下,才逐渐有了共同的政府、共同的文字(小篆、隶书)、共同的价值观(“孝)、共同的边界(长城),以及文人建构的共同祖先——黄帝,统一的华夏族开始出现。秦末汉初,周边政权称华夏族人为“秦人”,但由于秦朝二世而亡,汉朝则享有天下四百年,“秦人”的称谓很快被“汉人”取代。

汉朝解体之后,西晋的统一仅仅维持了12年,即先因皇位之争,爆发“八王之乱”,再由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掀开所谓“五胡乱华”的序幕。按照徐杰舜在《汉民族发展史》中的说法,这时“北方少数民族所建之割据政权,特别是北朝的北魏、东魏和北周的统治者都是鲜卑族,他们对所统治的中原居民,统称为‘汉人’或‘汉儿’。”如高欢曾说,“今以吾为王,当与前异,不得欺汉儿……”“汉儿”在这里显然有了民族上的意义。

后来契丹、女真、蒙古长期占据了中国现有版图的北方地区,他们建立的政权,都沿用北朝惯例,称占领区的人们为“汉人”。《金史》上说,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创造本国文字,其人“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

蒙古灭宋,创立“四等人制”,列于蒙古人和色目人之后的是“汉人”和“南人”,前者指北方的华夏人、契丹人、女真人等;后者则指原南宋境内的人们。这个时候,也还只是北方人会用“汉儿”或“汉人”自称,如张弘范被任命为灭宋元帅时,上书元廷请辞,说“汉人无统蒙古军者,乞以蒙古信臣为首帅”。

明清易代前后,为同满人(女真人)相对,汉人的含义逐渐明确起来,如皇太极颁布的命令直接说,“今满洲、蒙古、汉人彼此和好,岂不为善乎”,以示大清国内三族“一体”;顺治也有“不分满汉,一体眷遇”的说法。只是这时的遗民,还是自称“华夏人”。

一直到清末,梁启超等将民族、种族概念从西方引入中国,才有中国南北一致自称“汉人”情况的出现,此前基本全是出于其他族群之口。最喜欢使用“汉人”“汉族”等名词的无疑是革命党人,比如孙中山年轻时说“想推翻满清政府,还我汉族河山”;邹容在他的《革命军》中说“彼满洲以漠北异类,入据神州,凌虐汉族,种种不平”,饱含着“兴汉排满”的革命激情。

在有着浓厚种族意味的辛亥革命后,新生的共和国选择使用五色旗作为国旗,代表“五族共和”。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中明确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汉族是什么,到了这时,终于不再有什么疑问——作者我也可以正大光明地自称汉族人了。



上面挂一漏万,简单说了一下“汉人”“汉族”在概念上的由来。从中可以知道,所谓“汉人”的成分并不单一,金国统治者定义中的“汉人”包括被征服的契丹人;蒙古统治者眼中的“汉人”又加上了亡国的女真人;到了元朝灭亡后,甚至留在中国内陆的色目人也都接受了汉文化。汉人群体正是在不断“同化”中壮大起来的,如桑兵所说,“一般而言,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分别,就是同一人群的同化程度不一而已,同化程度高的,在历史上即被指称或自认为汉人;反之,则有各种不同的他指或自称。就此而论,融合而成的汉实为一“大杂种”,血缘上与其他少数民族并没有截然的分别”。

简言之,秦汉王朝灭亡后,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不断进入中国本部,并建立政权,他们为了区分辖下人口的族群,启用了“汉人”这一原本含有贬义的称谓。其后被称为“汉人”的群体逐渐接受这一称呼,但一直要到清末,中国引进“民族”观念后,原来的华夏人,或者说中原人,才大范围自称“汉人”,直至今天。

参考资料: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李一氓《试释汉族》、邝士元《国史论衡(上):先秦至隋唐篇》、李龙《汉民族形成之研究》、刘浦江《说“汉人”——辽金时代民族融合的一个侧面》、张志强主编《重新讲述蒙元史》、刘超《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桑兵《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