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场战争美国吓退,艾森豪威尔说:我不打,是因为最少要死10万人

 冬不拉拉 2017-10-25 发布于安徽

1945年初,盟军在欧洲战场锐不可当,纳粹德国在长时间的战争中损失巨大,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失败已经注定。但是,德国却不想轻易放弃,纳粹德国准备集全国之力负隅顽抗,所以,一场围绕柏林的抢夺战在所难免,可以说,这也是最后一次战争了。

对于攻取柏林,大家都认为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是,柏林作为德国的首都,德军必然会殊死抵抗。为了避免在战争的最后出现不必要的大规模战斗减员,西方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决计不参与攻取柏林的战役,而是投入最大的兵力攻占德国的其他地区。

这也是战后美国主导建立的联邦德国比苏联主导建立的民主德国面积大一倍多的原因。最终,对于柏林势在必得的苏联人就肩负起了这个重任。

为了准备这场一血耻辱的柏林战役,苏军最高统帅部调集了苏军三个方面军,270个师,近两百五十万人,各型坦克与战车两千多辆,飞机两千四百余架,各式火炮一万四千多门。为了达到最佳的攻击效果,苏军方面设计了探照灯战术。

而德军方面呢,维斯瓦集团军群全部及大量独立部队,共约55万人,以及中央集团军群一部第四坦克集团军约15万人,还有柏林卫戍部队共约12万人,合计约80万人。

但是,由于柏林大雾,后来并未发挥明显作用,苏军将面临的是一场实打实的正面对抗。

纳粹德国方面也感觉到灭亡的危险,但是,来自于战斗民族的天生骄傲,让他们决计不会选择投降。城外彻地连天的苏军围城部队给守卫柏林的德军蒙上了一层失败的阴影。德军仅剩的精锐被希特勒尽数部署到柏林市区东侧进行防御。

纳粹还给柏林市民配发了武器,让其参与到柏林的保卫战中,并且,美其名曰——“国民自卫队”。虽然,表面看柏林地区的防御力量瞬间增加到近百万,但是,他们的队伍素质良莠不齐。且,这种丧失底线,让平民参战的行为也加速了纳粹德国的覆亡。

1945年4月16日,苏军万门火炮齐射,在强有力炮火的掩护下,百万之众的苏军发动了对柏林外围防御工事的进攻。但是,德军纵深防御安排的很有效,苏军的进攻并未给德军阵地带来多大的冲击,反而让自己蒙受不小的损失。

负责柏林会战的朱可夫元帅立即针对战场的新情况进行重新部署,调整了主攻方向,安排部队对德军外围工事进行重点突破。

重新投入战场的苏军奋勇攻击,虽然每一秒钟仍有伤亡产生,但是,德军的外围防御已被动摇了。在苏军潮水般的进攻和火炮的轮番轰炸下,德军开始大量后撤,通向柏林市区的路打通了。

苏军将领崔可夫率领他的坦克集团军率先攻入柏林城区,这支光荣部队一路西进,从斯大林格勒直到攻克柏林。

二次大战的欧洲战场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即是崔可夫元帅辉煌战绩的开始。由崔可夫率领的坦克集团军经历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洗礼,对于城市战尤为擅长。但是,让崔可夫始料不及的是,困兽犹斗的德军把柏林城区分成了多个防御区,环环相扣,壁垒森严,每一栋民房都是德军的防御阵地并且驻以重兵。

之后,德军充分利用了柏林城区街道狭窄难行的特点,对苏军坦克采取有针对性的战术。德军埋伏在道路两侧,对一字排开的苏军坦克趁机出击,打掉头车和尾车,让苏军坦克小队动弹不得,然后,一举各个歼灭。苏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

随即,在崔可夫遭遇了挫折后当机立断,把部队改编为排、连、营等小单位组成的突击队,并配备以各种口径的火炮、坦克,化整为零进行巷战。灵活的战术使苏军逐渐消灭了城区内绝大多数的德军防御力量,并把战线推进到了纳粹德国的标志建筑——帝国大厦。

柏林的帝国大厦是纳粹党发动国会纵火案,排除异己走向一党专制的起点,可谓是纳粹德国的一个标志。苏军今天要将其占领,以彻底结束这次罪恶的战争。因为这里很可能是希特勒——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最后藏身地(当时盟军方面并不知道希特勒早已服毒自杀了)。

苏联红军到达帝国大厦后遭遇到守卫这栋大楼的党卫军猛烈的火力阻击。红军战士前赴后继,一番激烈战斗之后,一面历经硝烟的苏联红旗插上了帝国大厦,苏军胜利了。战后,艾森豪威尔说:他之所以将柏林让给苏军,是因为他知道柏林一役将使盟军至少付出10万名士兵的生命,此言,显然是吃不到葡萄之语。

柏林战役之后,纳粹德国再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终于于一九四五年五月八日宣布投降,整个战役,苏军共俘虏德军38万人,缴获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余辆、飞机4500架。最终,二次大战欧洲战场以盟军的胜利结束。德国纳粹失败后,苏联军没有了后顾之忧,出兵中国东北,以配合美国快一步促使日本投降。

由于,此时西方国家与苏联失去了共同的敌人,所以,战争中貌合神离的双方的博弈在欧洲才刚刚开始。

但是,这场战争也有被后人诟病的地方,那就是苏军士兵在城内大部份地方抢劫、侮辱妇女和残杀平民,这种情况甚至持续了几周。这些行为红军军官们甚至都视若无睹,最终,直到从入侵变成占领德国,军方和苏维埃秘密警察组织才开始阻止这些事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