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6)|古诗易混手法例析

 砥砺前驱 2017-10-25 发布于河南

 一、对比和反衬

 相同点:两种手法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

 相异点: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1)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衬托手法,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2)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二、烘托和渲染

 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

(3)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陌上桑》)

(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3)诗运用了烘托,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貌美。(4)诗是渲染,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三、伏笔和铺垫

相同点:伏笔和铺垫都是为下文行文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

相异点:形式上,伏笔的言语不多而且有隐含性;铺垫的语句较多,而没有隐含性。运用上,伏笔与下文照应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接着就写人物。作用上,伏笔是谋篇布局的结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铺垫是表现方法,主要是为了突出主要描述对象,比如推动情节,突出人物等等。

(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6)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间。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5)诗的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后庭花》埋下的伏笔。(6)诗运用为了表现人心险恶用了层层铺垫写天台山的险,作者先从雪峰、冰瀑、哀猿、啼鹃、吼风五个方面来写天台山的险,把天台山写得险恶无比。和人心相比天台山还根本不算险,人心该有多么险恶就可想而知了。

四、象征和托物言志

相同点: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相异点: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

(7)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曾巩《咏柳》)

(8)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瀑布联句》)

(7)诗就是象征,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8)诗运用托物言志手法,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五、用典和借古讽今

 相同点:两种手法都是借用对古人古事的分析来说理抒情。

 相异点用典是从材料(典故)角度说的,借古讽今是从写作目的角度说的。用典是借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词句,目的是委婉抒发作者某种情感。借古讽今是通过对古迹古事的咏叹,讽谏当朝统治者。一些怀古诗和政治抒情诗中多采用这种手法。

(9)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10)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9)诗用典,作者借用西汉陈皇后的典故,表达自己抗金主张无人诉说、无人理解的苦闷。(10)诗借古讽今,作者咏叹六朝的灭亡,就是为了劝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教训,不要再骄奢淫逸,荒芜朝政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