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皇五帝及三代之祖探源(三)

 虛怀若谷 2017-10-25 发布于浙江
 

三、夏、商、周三代之祖均源于东方

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考古学家俞伟超在《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中说:“如果四千多年前不发生这次大洪水,我国最初的王朝也许而且应该是由东夷建立的。”以王国维为首的很多学者均言:夏、商、周为黄帝之裔,皆源于山东。

1、禹夏。

禹略与尧舜同期,为光照历史的关键人物,于公元前2205年继承舜的“禅让”,导引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初期,既是军事民主制的君王,也是夏王朝的开拓者和始祖。因尧命鲧治水9年未成而被殛,故又推举禹继父业。禹继舜位仅8年,即于公元前2198年百岁时,南巡会稽而崩。其子启继位,为夏王朝第一代君主。

《说文》:“夏,中国之人也,引伸之意为大也。”夏在金文中像一个高大威武的人,中国、中土原指泰山、蒙山地区。这说明:这个高大的人就是东夷人。

禹之父名鲧,为颛顼之孙。《大戴礼·帝系》:“鲧娶于有莘氏之子。”《集韵》、《韵会》:“有莘女生禹,名女志,一名修已。”有莘即高辛部落帝喾之后裔,与夏联姻。甲骨文、金文之“龙、凤”皆从辛,金文“禹”又为龟蛇相变形,这既反映了相互融合的关系,又证明原本就是一个族团。《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故华夏、华夷本为一家。

《连山易》:“鲧封于崇国。”《国语》称禹之父为“崇伯鲧”,禹为“崇禹”。“崇”即崇山峻岭之意,汉之前以“崇”为“崧”,高大之貌,非指专山。但在东方,崇山即蒙山。《诗·大雅》:“崧高维岳,峻极于天。”岳山即泰山,显然原来是颂泰山,后来因尧舜禹时期的洪水,迫使东夷人再次西迁,将东方的“崇”与“崧”移植到中原,成为今之河南的崇山与嵩山及陕西西安之崇山。今泗水县城东大黄沟乡城子顶村一带就是夏的崇国故址——垞(音察,小土山)城。东邻平邑,北有华胥国故址,南有大崇义、小崇义之古地名。《太平寰宇记》:“垞城古崇国,在泗上。”

《国语》又言:颛顼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犬,白马生鲧,尧封鲧为“崇伯”。雷泽湖东有白马庄,西北即崇邑故址,舜帝庙前祀白马。

《竹书纪年·帝尧陶唐氏》:“六十一,命崇伯鲧治河。”顾祖禹认为:羽山即马陵山。《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杜预注:“羽山在东海祝其县西南。”《中国历史大辞典》:“相传舜杀禹父鲧处,在今山东郯城县东北。”均指此处。《禹贡》:“蒙、羽其艺”、“羽畎其翟”。蒙即蒙山,羽即羽山,畎即田间,翟即所产美丽的野鸡。言自蒙山至羽山一带是夏族的势力范围,并受到夏、商、周三代帝王的祭祀。所以《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今蒙山前古祭台遗址斑斑,有北近台、南近台、东近台、西近台、武台、保台、铜台、黄台等。另外还排列着18个阳庄:大三阳、小三阳、武阳等。蒙,原指居于蒙山地区的蒙族,即夏桀伐蒙,“蒙献妹喜”。1982年在沂水出土了战国时期的“蒙戈”,上有虫鸟文“蒙”——  :自上而下由草木、祥云、凤鸟三部分组成。显然,蒙族为伏羲之裔的凤姓、鸟族。

笔者近考,羽山在今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羽山村东,山阴东北属临沭、西北为郯城。其山为大型花岗岩体组成,山上有温泉,传温泉龙宫的宫女能为百姓治恶疮。据村民何庆战言:羽山上有三缝石,是大禹治水时砍的三道痕;东头有望海楼,当年大禹在此望东海;东南还有鲧池,传为禹疏通河道的遗迹;东北方与山前叫殛鲧泉,也叫老海眼,是禹王父鲧被殛处,也称羽渊。村民还传禹王墓在山上,几年前山体滑坡,曾发现古墓,上边是大石头,下边是一层厚厚的沙,沙下为墓,出土了帽顶子、兵器和平盘之类,文化站的朱金龙同志送到县上去了。笔者今登羽山巅见巨石,2007年刻面南大佛头,并有大字题刻“福如东海”。

1965年在蒙山东麓的费县上冶台子沟出土了两件西周初年的铜鼎礼器,其一铭曰:“余子氽之鼎,百岁用之。”余即徐国,为蒙山的徐族所建;氽即徐 ,湖北学者徐显之在《徐国纪略》中考为徐之二十九世孙、二十八代君王,建都于蒙山前平邑与费一带,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徐族为上文所提:少昊玄孙嬴姓伯益之裔。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曾点评:“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南开大学教授、先秦史学家王玉哲曾在《中华远古史》28中对太史公之言进行了诠释:“嬴姓诸侯如奄、郯、徐、费、莒、黄、江、终黎氏、菟裘氏等等,都分布在今山东南部、河南东端及江苏、安徽北部一带,则《史记·秦本纪》所述秦的远祖从东方逐渐西迁的史实,必为可信。”今费县西南的东、西费村即其祖居地之一,这里有徐国一至七世祖的遗址;今郯城北、205国道西侧,故址约1.3万平方米,中有土冢,高约5米,今称豹公墩,为徐国第五代国君徐豹及后来者数十位国君之墓,遂为徐国的又一根据地。当西周初伯禽伐徐戎、淮夷于费时,徐国受重创,不得不南迁至今安徽泗县、江苏泗洪一带。至周穆王时,徐偃开拓疆域方五百里,朝者三十六国,遂遭穆王命楚伐之。偃王败走徐山,即稳定于徐州以南地区,公元前512年被吴所灭。

《淮南子》:“禹生于石。”泰山南麓有石汶河,为汶水五大支流之一。石汶畔今泰安山口镇有古地名“禹石汶”,再结合崇山即泰山或蒙山,此处当是禹生之地的重要疑点之一。西羌也,山东西部姜姓族也,修巳故里。据王献唐考,泰山东麓莱芜一带,古有姜姓在此居住,系禹母之族。后来夏族一部分东移,渐至山东半岛;一部分南下至夏丘,即今之兖州一带。

《帝王世纪》:“禹母曰修巳,生禹于石纽,长于西羌,西夷人也。”西汉著名学者杨雄《蜀王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剖背而产高密(即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水经注》:“禹生于蜀之广柔县石纽村。”即今之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的石纽山下石纽村。

1992年及2007年,在北川召开了全国“大禹文化研讨会”,决定在此建立“大禹文化研究基地”。这是史学界的盛世,值得庆幸。但禹之父子一直在泰山地区治水,其祖其裔均在泰山地区的龙山文化圈内,怎么会生于蜀地?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传说时代》中就很不理解地说:仅从传说大禹治理“这九条河流29的数目上就使人大大的震惊。从黑水30到长江口,航空距离有三千公里之遥,仅仅徒步游览一周,恐怕都需要几年时间。而且此时还没有铁器出现,完全依靠烧石浇水的原始方法去开山凿洞,姒文命不可能在如此短的十三年之内,完成这么多艰难工程”。笔者考为显然是祖居于泰山、蒙山前蚩尤之裔——祝融氏的蜀族南征后的结果。罗泌《路史·前纪》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融,古谓烛融,承袭蚩尤之虫;蜀族即蜀山氏,在甲骨与金文中是长着一只大眼睛的虫 或 ;禹母为有莘氏之女,有莘即帝喾高辛氏。

徐旭生认为:“大禹主要治理的是黄河下游水患,以冀州为中心,施工最多的地方在兖州。”2002年春,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在海外文物市场收购了一件西周中晚期《遂公须》青铜器,首次发现大禹治水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这与古籍资料所言完全相符:上天命大禹规划土地,顺着山势疏浚河川;根据土地差异,征收贡赋,使民众下到平地,对民监察以德,因此禹受到配天之享,成为民之父母。遂公即遂国国君,商汤时建国。他即是曾与神农作过战的斧燧氏之裔,也是舜之裔,鲁庄公十三年(-681年)被齐所灭。今宁阳北境有古禹王庙,千年古柏参天,西邻白马庙村及夏庄,唐代之前称其地为禹王村,传为大禹出生地。这一带恰恰是顾祖禹所考的禹之祖父颛顼母蜀山氏之子昌仆的居地。而与之相邻的今肥城市就是当年夏代的肥子国,而东邻泗水有崇国故址、新泰有禹城和夏家庄及翟镇、平邑和泗水则是夏的卞明国故地。这证明禹之父子乃至祖辈,其出生地及其居地仍是汶泗流域。

颛顼少子阳,在泗水之南的微山湖东岸薛河流域建立任姓部落联盟。夏初,阳的12世孙奚仲正式建薛国,任为国君,又是夏王朝中央官吏的“车正”,故史称“奚仲造车”、“奚仲为夏车正”,都城故址在今枣庄市薛城。后曾迁都于邳,即今微山县夏镇西北  灌城镇。奚仲12代孙仲虺又还都薛城。仲虺之后为臣扈,任商代第十五大戊之国相,又将都迁回邳;又一国君祖已任商23代王武丁之国相。春秋后期迁都下邳,即今徐州市东南古邳镇东,降为宋的附庸,约公元前350年被齐所灭。又据《太平御览》卷82引《蜀王本纪》:“夏禹生地在四川汶山,广柔县人。”此乃系夏后之裔进蜀后的演义。

《史记·夏本纪》:“禹行自冀州始”、“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禹曰:予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有成水土功”。大禹治水及考察是从帝都冀州开始的。冀州,古九州之一。《淮南子·地形训》:“正中冀州曰中土。”《山海经·大荒北经》郭璞注:“冀州中土也。”顾炎武《日知录》:“古之天子帝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故书皆称中国为冀州,或曰中土。”汶上县古称“中都”。今与宁阳禹王村相邻的新泰境内有禹村及禹氏家族,族人均言系大禹后裔。

大禹接受鲧治水无功而被诛的教训,三过家门而不入;娶涂山氏女第四天便离家治水,所以才取得成功。涂山氏为古部落名,在涂山,禹曾在此大会诸侯、铸九鼎。史言在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境内,或言在四川重庆真武山。《国语·鲁语》所言:“禹致群神于会稽山”、“禹葬会稽山”;《史记·封禅书》引《管子》语“禹封泰山禅会稽山”即指蒙山。《左传·哀公七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说明禹在涂山会盟诸侯,已是部落联盟首领。

《夏本纪》又言:“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阳城在今沂南县。《世本》亦言“禹居阳城”。其北有箕山,在今莒县北端齐长城下;山之阳曾是三代箕之国都及汉之箕县故城。《夏本记》:“益让帝禹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箕国,姜姓,其贵族长期在商任职,与周王室也有联姻,亡于战国初。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也有箕山,应是后裔的借用名。

《史记·殷本纪》引商汤之语:“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东为“江”非专指长江,郭璞注《山海经·东山经·泰山》释江:“一作海”。石泉在《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专称》中释江为沂水。证明禹一直活动在泰山、蒙山一带。北大考古学家严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祥与发展》31:“夏的四至就是大禹治水的疆域。”2007年夏,笔者为考察当年大禹曾在沭河疏通河道,在今郯城镇正东、马陵山南头的沭河大桥头,眺望东北方,为风光旖旎的“禹台柳莺”自然景观。这里便是《山东通志》所言的“禹凿山口处”及《水经注》所云“禹凿马陵山以通沭河”之地。由窑上村民72岁的杨恒福老人带领至现场:山口恰处于马陵山南端,北岸为山南头村,原有高崖,后凿毁建房;南岸石壁高耸,高80余米,顶为钓鱼台,有石桌、石床、石鼓,传为禹筑石台,这就是著名的“禹王台”,今属江苏省。此山口宽约200余米,即是禹王疏浚沭河的佐证,凿之痕迹十分明显,中央已成为冲积土丘,被北岸南头村和窑上村村民辟为农田,但东侧依然是沭水汤汤。其河谷东岭为汉墓群,再东约10公里即为羽山。泰山周围也留有很多大禹治水的遗迹:泰山东北麓济南东郊有龙洞山,又名禹登山,传大禹治水功成后登山以观;东麓今莱芜市东北和庄之北有禹王台,南有禹王山。禹王台上有清乾隆六年(1741年)《重修虞望山泰山行宫记碑》:“莱邑虞望山即原山也,然山以虞望名者。山有二峰:东则神禹祠,西则泰山行宫。”后来,文史学家将禹演绎成到全国治水的禹王了。所以《诗经·谷风之什·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高峻的终南山呀,也都是经过禹的治理啊!

禹继舜的王位后,“禹任皋陶、伯益以国政”。伯益为东夷族鸟夷的首领,少昊之裔,被舜命为当时的“九官”之一的虞,负责治山泽、调驯鸟兽,因“始食于嬴,为嬴姓”(《路史·后纪七》),封为嬴姓部落酋长。后来又佐禹“平水土”,发展畜牧,开垦土地,发明凿井之术。由于他功绩卓著,“禹尝荐益于天”而被选为大禹的继承人,并“封之百里”,其封地嬴城故址就是今莱芜市西北瀛汶河上游——羊里镇城子县村一带。嬴在殷商为封国;春秋为齐之嬴邑;秦为嬴县,济北郡治设此;汉武帝封泰山时“割嬴、博二县为奉高”,专祀泰山。

《竹书纪年》载,禹子启即位于夏邑。后来南下西迁,所以今之安徽省砀山县内及河南东部仍有夏邑之古地名。春秋时临沂北有禹邑,又称“启阳”或“开阳”,即禹之邑,启之都也。今县级《临沂市志》载:“公元前11世纪初,禹国建立,城址在今南坊镇禹之古城村,国君系子爵,云姓,夏后氏之裔。公元前492年,鲁国大臣季孙斯和叔孙州仇,率领军队修筑启阳城,城址在今临沂旧城区……公元156年,避汉景帝刘启讳,启阳城改称开阳城。”今临沂市城区东有禹屋,城东南有禹王城古地名。《沂州府志》:“临沂古有康王射箭台。康王即禹之孙太康或少康。”春秋时,在苍山县内有曾邑,传为少康之子曲烈的封地。原来东夷族有穷国之君后羿,在夏初夺太康政权,后被其相臣寒浞(音茁)所杀,并夺其妻自立为王,生二子:寒浞封长子浇于过,在今掖县北;封次子壹于戈,在今潍坊寒亭。夏时的方国居于今山东省境内的还有:寒浞居地寒,在今潍坊东北;少康平定寒浞后置牟娄国,在今莱芜;禹之后观国,曾因起兵叛夏而受到征伐,在今莘县观城镇西;夏王相被杀之地斟灌,在今寿光县城东北;卞明国有两个城址,东卞桥在平邑境内,西卞桥在泗水,今有春秋至汉的卞城遗址;肥子国在肥城北;鄣在东平章城集,《春秋》庄公三十年(-664年):“齐人降鄣。”谭在章丘城子崖等。另外,夏禹召见少昊后裔防风氏时,因迟到而被杀,董楚平在《国语防风氏笺证》32中认为:禹杀防风的地点“也应该在山东泰山附近”。

夏桀失政,汤与有辛联盟欲灭夏,娶其女为妇。《列女传》:“汤妃有辛氏女。”并聘有辛国人伊尹为谋臣,任以国政。商王曾多次娶有辛女为妇,甲骨文中称“妇先”,而“先”、“亚先”、“先伯”均为辛人在商的官员。

孔子曾言:若研究夏之礼,要到杞国。杞为夏侯,至春秋战国时,东夏侯之国仍在今新泰市境。商汤灭夏封少康之后于杞,在今新泰境;周重封之杞在雍丘,今河南杞县。

《国语·周语》:“昔夏之兴也,祝融降于崇山。”祝融即蜀族,是夏氏族之一,原在蒙山下,后到泰山下。《左传·宣公十八年》:“楚于是乎有蜀之役。”杜预注:“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博县即后来的泰安县。《读史方舆纪要·泰安州蜀亭》言“在州西”,即今泰城西道朗镇境内。

《国语》:“禹葬会稽山。”即指今蒙山。而南迁的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县城稽山门外有禹陵,旁有禹王庙,殿宇宏伟,内有禹碑。今羽山百姓传禹墓在禹山。泰山地区即包括蒙山,笔者以为禹陵当在蒙山前,惜无遗迹。

2、殷商。

《列女传》:“简狄者,帝喾之少妃,有戎之女,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而坠,五色,简狄得而吞之,遂生契。”故《诗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其图腾为凤,又称玄鸟。商之祖为契,是帝喾次妃简狄所生,少昊之裔,曾任舜时教化人民的司徒,也曾助大禹治水。商的早期活动均在泰山蒙山前,其居地为蕃,即今滕县一带;先都于亳,后迁于泗水、泰安境内;再迁于殷,与夏禹同时被封于商地,故史称殷商。亳与殷均处在泰山文化核心区之内。

《帝王世纪》:“殷出自喾,子姓也。主癸之妃曰扶都,见白气贯月,竟感以乙日生汤,故名履,字天乙,是谓成汤帝。丰下锐上,皙而有髯,倨身而扬声,长九尺,臂四肘,有圣德。诸侯不义者,汤从而征之。将伐桀,先灭韦顾昆吾,遂战于鸣条之野,桀奔于南巢之山,汤乃即天子之位,以水承金,始居亳,为天子十三年,寿百岁而崩。汤娶有莘氏女为正妃,生太子丁、外丙、仲壬。太子早卒,外丙代立。”皇甫谧云:“商之享国也三十一王,是见居位者实三十王,而言三十一者兼数太子丁也。自汤得位至纣,凡六百二十九年。”《残义损善》:“纣败于牧野,悬首白旗,从黄帝至纣三十六世。纣二年纳妲己,二十年囚文王,三十年武王观兵于孟津。”殷之后目夷氏,又称墨胎氏,即墨子之祖,在滕县南,古有目夷亭。

郭沫若《中国通史》第一册33、杨向奎《夏民族起于东方考》34、徐中舒《殷商史中的几个问题》35、王玉哲《商族的来源地望试探》36等均考证:商源于山东;杨宽在《中国上古史导论》37 “殷为东夷民族,在中国史学界已成定论”。《毛泽东与山东》38载:1952年10月底毛泽东到山东休假时,曾对许世友讲山东历史:“西周和春秋时,这里就属于齐、鲁、曹、滕等国。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后,建都‘亳’,在今天的曹县南。商的始祖契在蕃地就是今天的滕县住过。商代早期的活动在今天的山东西部、河南东部。契传到孙(相土),势力达到今渤海一带,定都泰安。商也曾在泗水建都,直到商第20代君王盘庚时迁都到殷,也就是今天的安阳。”商之远祖发迹于泰沂山区南侧,商族与东夷族有血缘关系,商的鼎、豆、壶、盉、觚等礼器是由大汶口文化中同类器物演变、升华而来的;商的殉狗、崇尚龟之习俗,也滥觞于大汶口文化时期;泰安大汶口、诸城前寨、莒县陵阳河等发现的图象文字被甲骨文所承袭。故而三代均有承袭关系:周袭于殷,殷袭于夷礼也。

夏初,商的活动中心在泗水及兖豫平原东南,古为沼泽、湖泊,契之六代孙冥曾在此排水辟农田,故《国语》:“冥勤其官而水死。”太康失国,后羿夺其政权期间,契之孙相土便依托泰山,在汶河两岸今桥沟村至满庄镇一带建商王城和东都。《魏书·羊深传》:博县有商王村。到北宋初年,史称“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就出生于徂徕山下的桥沟村,他即称此地为“商王城”;满庄西北有淳于村,这里有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并出土了商代铜器。《国语》有“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之句,自契至汤,与夏并行发展,历经400多年的奋斗,终于建立了商王朝。

商之初,封少康之后于杞。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王恩田先生根据新泰出土的杞器及淳于戈、印等认为:杞分两国,商杞在新泰,周杞在雍丘。因周王朝不能扼制淮夷入侵,杞难以自保,即迁至今鲁南滕州一带。又因滕为小邾国的领地,故不久后又被迫迁回新泰故地。所以清道光、光绪年间在新泰曾出土了一批杞伯所作鼎、簋、壶等十件青铜器,其铭文与滕州出土之铜鼎基本相同,应是在此重新定居后所为。时至春秋初杞在新泰约历两代:杞武公前不断遭受鲁伐,又迫使武公东迁诸城附近,公元前719年,莒国出兵夺取杞邑牟娄39。为再避莒之侵扰,武公再北迁,于公元前707年灭州国,以州都淳于40为杞都。后再度迁缘陵(昌乐、安丘之间)。有的学者认为:缘陵也在今新泰境内。泰安日报社副总编姜华以为:“晋平公因母为杞国之女,故对杞大加扶持,公元前544年晋召齐、鲁、宋、卫等10个诸侯国,确定为杞修筑淳于城,杞复迁回淳于而定都于此,后遂被东夷族所同化。”1958年在新泰城区内又出土了“叔父癸”商鼎,是史书未载的叔国故址。

商时,在泰山地区还有众多的方国,如长勺、爻、纪、寺、于陵、诸、箕、菟裘、蜀、微、黎、薄姑、嬴等。长勺居地在今莱芜见马乡杓山,被周公东征时所灭,西周、春秋时为鲁邑,鲁庄公十年(前684年)著名的“长勺之战”就发生这里;爻在沂蒙山区,现代《易经》大师刘子衡即言《易》为东夷人的杰作,组成八卦的“爻”应与此地有关;纪国,甲骨文为已,在今日照市石臼所南,后迁寿光城南纪王城;奄在曲阜城东;寺国,原史料记为在今济宁南郊唐口镇寺固堆,1995年在长清县五峰山镇黄崖村仙人台发现商周寺国贵族墓地,墓中腰坑、殉犬均为商人葬礼习俗,寺 之故地应在此一带无疑;于陵在邹平东南小临池村东北;诸在诸城西南潍河南岸;箕城址在莒县北东莞镇齐长城之阳大沈刘庄一带;菟裘在新泰市楼德镇西;蜀即祝融后裔,在泰安市道朗镇,另一族裔分支南迁到四川成都;微在东平新城区西;黎在郓城城西;薄姑在博兴县城东南;嬴在莱芜市西北15公里的城子县村。

西北大学林剑鸣教授《秦史稿·秦人早期历史探索》(1981年出版)将秦与殷商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有三个共同点:均奉玄鸟为图腾崇拜;皆系以狩猎、牧畜为主的游牧民族;墓葬形制雷同,秦循殷制,不敢僭越:秦公大墓中只有诸侯级中字形和甲字形,而无天子的亞字形,证明其祖先同属一个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

3、西周。

周的始祖是后稷,叫弃,为帝喾正妃姜源所生,姬姓,舜时曾任主管农业的稷官。《帝王世纪》:“周,姬姓也,文王始修正,三年而天下二分归之。入为纣三公,年十五而生太子发,文王九十七而崩,太子发代立,是为武王。武王二年,观兵至孟津之上,四年始伐殷,为天子,以木承水,自邦徙都镐。武王崩年九十三,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后稷三世孙公刘时才定居于陕西旬邑,又传九世定居岐山之南的周原。周武王登基后,追思先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国,封黄帝之后于祝国,尧之后于蓟,舜之后于陈,禹之后于杞。与此同时,还给灭商的功臣谋士封官进爵:把曾与禹一起治水有功的师尚父封营丘,国号为齐;把弟弟周公旦封曲阜,国号为鲁。这时,在泰山周围还有阳、州、刑、戎、夷、成、极、茅、郜、郭、根牟、曹、聊等国。周公旦辅佐武王灭纣后,武王崩而成王幼,周公摄政,故让其子伯禽任鲁之国君。但其兄弟管权、蔡叔等不服,纣王之子武庚便乘机与其串通,并联合东夷中的徐、奄、薄姑等邦国发动叛乱,妄图复国。于是周公毅然东征平叛,诛武夷、杀管权、流放蔡叔、偷袭准夷。获胜后,东北地区的息慎族还前来朝贺。由此可知,当时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仍很强大。《尚书·序》:“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曲阜东部交通受阻,于是伯禽率师经平邑北部东伐,在费地41作誓师之辞,大获全胜,由此占有徐、淮等大片东夷疆土。范文澜《中国通史》言:“周兵入纣都,大有俘获,据说光是宝玉佩玉就多至十几万块。”说明周文化是与商文化的高度发展密不可分。鲁国正因“据少昊之虚”和“因商奄之民”才取得重大成就。

西周后期至春秋,各诸侯国争斗不息,周天子势力渐衰,齐鲁崛起于东方,泰山文化重新步入辉煌时代,泰山、蒙山地区又成了华夏大地的政治文化中心,诞生了影响中国两千年的一代文圣孔子、兵圣孙子、史圣左丘明、商圣范蠡、医圣扁鹊、乐圣师旷、和圣柳下惠、名儒林放、名相鲍叔牙以及诸子百家、黄老道术、五行之说等,极大的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内涵。

黄帝时建“万国”,尧舜禹“万国为治”,商周“三千诸侯大会”、“千七百七十三诸侯”。《荀子·议兵》:“古者汤以薄、武王以镐,皆百里之地也。”由此可知,五帝及上古三代时诸侯国很小,他们不可能远征千万里,是其后裔代代相传,前仆后继,才西达黄土高原,南进长江流域,北上辽东半岛,故而好多东方古地名、族名、国名也因东夷人的迁徙而多次被“克隆”到他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