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在世最贵艺术家,却经常说:“我无知,我无能,我一无所有。”

 聰哥的寶藏 2017-10-26 发布于广东


从1970年起,德国《资本》杂志每年都会根据严格的规则评选出过去一年国际当代艺术家的100强排行榜。从2004年起,曾经蝉联多年百强之首的德国画家舍格马·波尔克终于被另一个德国画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挤下来,里希特从此成为全球艺术冠军。


在里希特荣登第一宝座前的2002年,他在美国举办了一个声势浩大的70岁生日的回顾展。纽约《守护人报》(Guardiun)的一位评论家不假思索地把他称为21世纪的毕加索。他敢于在浪漫主义、照相写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极简主义、构成主义和波普艺术之间跳来跳去,决不坚守自己的符号领地。他不怕受众对他无法辨识,毫不犹豫地变了又变。


他的勇气和成功是世纪之交艺术领域的一个奇迹,但他本人却常在嘴边挂着口头禅:我无知,我无能,我一无所有。




自由的艺术


里希特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成长在德国纳粹背景下,里希特有不少卷入纳粹活动的家庭成员,舅舅是英年早逝的纳粹官员,患有精神病的阿姨却死在纳粹组织的安乐死集中营内。这些经历都很直接的反应在他的画面上,信仰、战斗机、年轻的德国恐怖主义分子、家庭和风景。里希特的父母是非常不协调的,他的父亲是位思想保守的教师,拥戴纳粹主义,最后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相反的,母亲却是位开放的女性,来自丰富的文化背景家庭,是位钢琴师和书商的女儿,她让里希特接触文学、哲学和音乐并支持他的绘画事业。  


15岁离开语文学校后,里希特当过一段时期的摄影助理也曾为东德的共产主义画过宣传横幅和壁画。1952年,他20岁时被德累斯顿艺术学院入取,学习至1957年毕业。里希特的老师Heinz Lothmar是为前超现实主义画家,在充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色彩的东德美院里,意外的是他所学习的壁画部门却允许自由创作。毕业前后,里希特的第一份工作是为德国卫生博物馆创作大幅壁画,他很快便在这方面有了出色的成绩,稳定的收入给予他到西德旅行的机会。



1959年,在一次前往西德的短途旅程中,他被准许参观了第二届卡塞尔文献展,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抽象绘画。今天,每五年举办一次的卡塞尔文献展更多的着重在全球的当代艺术交流上;但在最初,它的使命却是填补德国12年纳粹主义统治后的文化空白,旨在紧急复苏本土艺术并加步赶上国际现代艺术队伍。这次参观成了里希特的一个转折,虽然对展览上的名字完全陌生,但来自内部的压力却催促他与之接触。因此,一年后,在柏林墙建起的前刻,他携妻离开了德累斯顿去了西德。  


里希特在朋友的建议下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在那儿接受了他的二次教育,他摒弃之前所学在艺术家Karl Otto Gotz的引领下认识新的艺术语言并尝试在Jean Dubuffet、Alberto Burri、Jean Fautrier等艺术家的影响下创作。


19世纪50年代是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顶峰的发展时期,是战后德国的艺术中心。当时活跃的艺术家就有约瑟夫·博伊斯,奥托·皮勒,海因茨·马克,格哈德·里希特,他们发起一系列先锋观念和艺术运动,并提出大量的反艺术口号以及关于社会雕塑的想法,于世界艺术中产生重大影响,即所谓的“68 运动”。同时以约索夫.鲍埃斯为首的德国革新派艺术家们的改革”促动下,打破了德国美术学院传统的学院式教学方式,对人为本的“人我”艺术表现进行了重新定论,创作手法上强调不拘泥于传统的画种分类,肯定了综合材料的运用与主观能动的“实验艺术”价值,促进了艺术家在传达个人创作意念与新题材上的极大自由性。从而产生了一个艺术概念上要求更高,创意上要求更为严格的“自由艺术”。


格哈德·里希特毫不犹豫地投入到火热、激进的艺术浪潮之中,并与许多前卫艺术家保持密切的联系。1971年起被聘任为教授,在那里执教至1994年退休。




“我做的,白痴都会做。”


里希特擅长创作介乎形象与抽象艺术之间、充满矛盾风格的作品。他从来都和任何流派保持距离,拒绝被俘虏定位。他在科隆别墅区的大房子被邻居们称为碉堡:竟没有一扇窗户,这正是他的性格。



他的早期作品以放大版黑白照片为主题,仅用一系列灰色调描绘出报纸上、家庭摄影中的内容。有别于传统形象绘画,里希特刻意将所绘物体模糊化,以区分绘画与摄影。他相信,虽然这两种媒介均可能够忠实地反映或表达现实,但实际上仅能呈现出某物品部分或不完整的形象,远不如所想客观。


简单地说,里希特是个画照片的画家。这听起来好像不太好听,但他的绘画作品确确实实直接以照片为素材。



里希特的第一个沙龙展于1963年在Mobelhaus Berges、Dsseldorf举行。这是他的照片绘画风格的第一次演出。里希特模糊画面,通过技术使传统艺术现代化,并且把照片作为他的绘画素材的来源。这些基于照片的模糊绘画贴近真实,同时又保持距离,因为观众不可能精确地捕捉影像,这近似于回忆一个记忆中的人物的特征。只有轮廓能够被回忆起来,其他内容则被模糊了。通过他的照片绘画,里希特颠覆了艺术和日常生活间的层次和距离。



他曾说,“我做的,白痴都会做。”当然,他不会真的这么想。


“当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么创作时,人们嘲笑我。我很明确地表达了我的作品来自照片,看上去很幼稚。可以说这种挑衅是直接的。”问题的关键是,将自己从其他艺术家陈词滥调式的表达方式中跳脱出来。




“变色蜥蜴”


里希特是一位变化多端的艺术家。他极力控制自己,拒绝照搬照套他人的风格,细致地选择每一个主题。里希特的口头禅是:“我无知,我无能,我一无所有。”事实上却截然相反,经常被人称为“变色蜥蜴”,因为他从来都和任何流派保持距离,拒绝被俘虏定位。他在科隆别墅区的大房子被邻居们称为碉堡:竟没有一扇窗户,这正是他的性格。他拒绝理想完美、真实主观、构造色彩关系等任何总结他表达模式的定义,认为风格是有粗暴含义的词,只有希特勒才有自己的风格。



里希特在过去的40年内跳跃式地变换着绘画风格和题材。当上世纪60年代德国激烈争论重新扩军备战时,他画了美国飞机的“野马梯队”,他画了穿上德国国防军制服的“鲁迪大叔”,画了患有痴呆症的“玛丽安妮大娘”。


当概念艺术和极简抽象艺术宣判绘画死刑时,他就转向抽象画。上世纪80年代初“新疯狂派”盛行时,他画了静静燃烧的蜡烛。上世纪90年代,他展示给善良观众的是色彩鲜艳的风景画和他妻子圣母般怀抱婴儿莫里茨的肖像画。抽象绘画、基于照片的写实作品、具有极少主义倾向的绘画与雕塑风格等等,格哈德·里希特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时地将惊奇带给这个既丰富又单调的艺术世界。



与美国艺术家不同,理想主义在他的前期就已经幻灭。相反,他的绘画毫不夸饰,他的图像把滑稽表现成正常,把悲剧表现成正常,把美丽表现成正常。他一直回避赋予他的作品以心灵上的关照。他自己的看法是:他的形式源自他周围的结构和观念,没有更深奥的东西。


里希特说:“绘画是我的信仰,是在有太多秘密和不解时对自己的安慰,单单接近这种状态就已经可以唤起幸福的感觉。”



无论是轮廓不明的速拍式家庭照片绘画,还是尖锐而具有飞速流动感的抽象绘画,都可以隐约地感到艺术家更多地依赖于内心直觉,表现出的绘画特征既精确细致又与之保持距离的风格。


1997年格哈德·里希特获威尼斯双年展大奖,当时组委会给他的评语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理性的艺术家,其作品将给20世纪留下永远的印象。




蝉联在世最贵艺术家


2002年对里希特也是意义重大的一年。他的大型回顾展《绘画40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登场。由Robert Storr 策展的《绘画40年》展出190件作品,并有一份重要的展览图录同时出版,堪称里希特艺术生涯中覆盖性最最完整的展览之一。这个展览也确认了里希特作为国际顶尖艺术家的地位。


在刷新在世画家单幅作品价格纪录上,里希特可谓是“独孤求败”,每次都是自己在打破自己的纪录。2015年,里希特作品《抽象画》以3038.9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89亿元),刷新在世画家单幅作品价格的纪录。这是打破了自己在2013年缔造的纪录:2013年,里希特绘于1968年的油画《米兰大教堂广场》在纽约苏富比拍出371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31亿元),刷新在世画家单幅作品价格的纪录。2012年10月,里希特的另一幅《抽象画(809-4)》在伦敦苏富比拍出304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9亿元),创当时在世艺术家单幅作品的拍卖纪录。


抽象画


米兰大教堂广场


在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Freud)去世之后,里希特成了仍在世的最广为人知、最有声望的艺术家。


“艺术圈总是需要一个明确的顶点。”


作者:格哈德·里希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